■本报记者 李允
“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195.2亿元,占GDP比重4.21%,综合排名从全省第八位上升到第五位。”“去年十·一假期接待游客581.6万人次,居全省第3位。预计全年接待游客7383万人次,增长9.02%,实现旅游消费总额782亿元,增长13.65%。”“五年内打造‘省内一流、淮海经济区示范、影响全国’的文旅航母集团。”“我市在专业艺术、群众艺术、美术书法三大类比赛中荣获全省第一名”。 2018的时光车轮又转了一圈,过去的一年里,所有文旅人团结一致、同心同力为2018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在回眸一个个荣誉的背后都是文旅人的奋斗和勇于向前。
2月27日,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在运河音乐厅召开全市文化旅游工作会议。会议传达学习了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全省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回顾总结了2018年工作情况,安排部署了2019年重点工作,确定了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文化旅游工作总基调。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杨凤东主持会议并传达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精神、全省广播电视工作会议精神,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局长张弢做工作报告;会议下发了市文化和旅游局2019年工作要点,并宣读了《关于表彰全市文化、旅游、文物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行业发展先进单位的通报》、济宁市参加第十一届山东文化艺术节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名单并颁奖。
站在新起点 打造新亮点
找准文旅融合发展新坐标
回首2018年,全市文化、旅游、文物工作精彩纷呈、战果丰硕。在张弢局长的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新的一年要深入分析面临的形势,树立文旅融合发展新思维;就是要树立理念融合新思维;树立职责融合新思维,树立产业融合新思维;树立管理融合新思维。要在理清今年工作总体思路的基础上,明确文旅融合发展新任务。深入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普及推广上“创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在保护利用上“创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实”起来,在培育集群上“创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兴”起来,在队伍建设上“创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热”起来;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旅游供给服务,着力突出“建”“管”“用”,提升效能,优化供给,全力抓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宣传活动;深入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推进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深入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繁荣发展,牢牢抓住优秀传统文化“双创”、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机构改革四大机遇,坚持策划与招商并重、建设与升级并重、扶持与示范并重、创建与退出并重,坚定不移做大做强济宁文化旅游集团;深入推进文化旅游市场监督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深入推进对外文化旅游交流合作,积极构建交流合作“大舞台”,进一步提升济宁文化旅游在国内国外的知名度、影响度、美誉度。
展现新作为 实现新突破
开启文旅融合发展新纪元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喜庆之年,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的起步之年,开启了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纪元。杨凤东书记指出,全市文化和旅游系统干部职工一定要深刻认识此次机构改革的重大意义,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省委、市委关于机构改革的要求上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两个维护”,对照市委、市政府“1+233”工作体系要求,明确工作思路、狠抓工作落实,奋力开创文化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新局面。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文化旅游改革创新,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总思路,着眼建设文化旅游强市、打造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从政治上看问题,从全局上看使命,从大势上谋发展,以高质量党的建设推动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策划推出更多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向往。要强化工作落实,凝聚干事创业强大合力,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集中力量、加快攻坚,着力在更高层次上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自觉服从组织安排,做到思想不散、工作不断、秩序不乱,齐心协力,紧凑有序完成各项工作,确保文化和旅游工作在一个好的氛围中开好局、起好步,开创文旅融合全新局面。要强化担当作为提升执行力,以高度的政治自觉维护大局、服从大局,统筹安排各项工作,确保工作衔接顺畅,圆满完成今年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以优异成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