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3月03日
首页
第04版:

“老戏新唱”播新风

■本报记者 杨国庆 通讯员 刘中善 摄影报道

2月27日这天,刘玉庆起了个大早,编写节目单、整理服装道具、调试音响,屋内屋外忙碌着……又到了送戏进村的日子,前前后后的准备工作都需要他来操持。今年70岁的刘玉庆是曲阜市王庄镇柳子戏剧团的团长,他的剧团常年在乡间奔走,为十里八村送戏,由他们挖掘整理排演的传统戏剧柳子戏不仅焕发出新生机,而且富有时代新意,很受当地群众欢迎。“乡亲们愿意看,就是最大的鼓励,我们要把传统的柳子戏演好,更要演活演新。”刘玉庆兴致勃勃地对记者说。

柳子戏曲句优雅婉转、唱腔优美,是中国知名的四大传统剧种之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柳子戏在鲁西南地区广泛流传,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戏剧,很多乡村都活跃着不少柳子戏班,村民们忙完农活,听听柳子戏是他们一天最大的享受。“我父亲刘德祥是王庄镇柳子戏剧团的创建人之一,他们老一辈把戏曲传承下来,并把内容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当时还代表曲阜参加济宁地区举办的‘传统戏剧文艺汇演’,荣获了二等奖,几位演员还被省柳子剧团看中,那个时候的王庄柳子戏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壮大起来。”刘玉庆介绍说,他14岁便开始跟随父亲学戏,当时不少同龄的小伙伴都能唱上几句。

随着时代变迁,柳子戏逐渐走了下坡路,文革时候绝大部分的柳子戏都被叫停,柳子戏慢慢失去了活力。如今,在众多乡村柳子戏班不再多见,有的地方几近面临失传,而王庄的柳子戏得益于刘玉庆的家族传承延续至今。“多年来,不管范围再小,条件再差,我们都坚持传唱。前后三代柳子戏艺人不懈传承,挖掘排演了《游西湖》《龙宝寺》等20多部柳子戏经典剧目。”刘玉庆介绍说。

古为今用方能文化勃兴。近年来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广大干部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不断增长,也为刘玉庆的剧团带来了新的机遇。当地政府因势利导,把历史悠久的柳子戏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相结合,于2017年初重新组建了王庄镇柳子戏剧团,并把剧团之前的自发组织演出与“人人唱 村村演”公益文化活动统筹安排,在全镇及附近镇街进行巡回演出。“柳子戏剧团里这些农村老艺人一直默默传承,乡村舞台虽小,但却能传递乡村文明大能量,我们将加大支持和保护力度,与他们一起尽最大的努力把这种传统历史名剧,继承下来,传承下去。”王庄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刘玉庆告诉记者,现在演出镇里都给经费补贴,团里的条件大为改善,镇文化站也帮他们想办法出思路,把老戏唱出时代新意,采取“老曲填新词”的方式,用传统的柳子戏曲调唱当今的新人新事新风貌,在传承艺术中把党的十九大精神、新时代新思想、移风易俗等内容广泛传播,倡树乡风文明,助推乡村振兴。

目前,王庄镇柳子戏剧团有固定成员16名,其中掌握柳子戏演唱技巧的还有六七人,但成员的平均年龄将近六十五岁。“还是得培养年轻人,让柳子戏继续传承下去,不能让这门艺术在这一辈人手里流失。”刘玉庆说。

2019-03-03 1 1 日报 content_637853.html 1 “老戏新唱”播新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