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茂路为来访的学生讲述雷锋的故事
■本报记者 王粲 本报通讯员 殷壮
近年来,汶上县积极探索“用雷锋精神武装志愿服务”志愿者培育模式,将学雷锋与志愿服务进行深度结合,整合了汶上县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展馆、汶上雷锋展馆、汶上县雷锋讲堂、七问大课堂等优质阵地,建立起了旨在“弘扬雷锋精神,推进志愿服务”的汶上县学雷锋志愿服务教育基地,形成了千万个雷锋在成长的大好志愿服务工作局面。
树起一面旗帜,燃起学雷锋志愿服务的燎原之火
提到汶上县学雷锋志愿服务教育基地,就不得不提到一位老人。他就是汶上县雷锋精神的传承人、红色经典的收藏家、志愿服务的先行者张茂路。他一生学雷锋、讲雷锋、做雷锋,从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收藏毛泽东、雷锋塑像、像章、党史党建资料等红色藏品,退休后更是专心致力于红色收藏事业,迄今为止张茂路的藏品已达10万余件,其中有关雷锋的藏品就达1.3万余件。
“我发现自己学雷锋做雷锋是小爱,引导更多的人了解雷锋、自觉把雷锋精神内化于心才是社会大爱。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我们更需要高扬雷锋精神旗帜。”2003年,退居二线的张茂路毅然决然地投身到了雷锋宣讲工作中,成为一名雷锋精神的讲述者和践行者。在张茂路的积极推动下,汶上县家庭雷锋精神展馆、汶上一中“雷锋精神永恒”展馆、汶上县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展馆、汶上县雷锋展馆等一大批宣传雷锋精神,弘扬红色文化的阵地拔地而起。党员、干部、军人、老师、学生……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人聆听到了张茂路讲述的雷锋故事。据不完全统计,张茂路已做雷锋事迹专场报告1000余次,听取报告人数达70万人次。张茂路的先进事迹先后被中央、省、市媒体争相报道。在2021年2月张茂路主讲的《听,雷锋故事》系列教学短片在“学习强国”平台上播出,引起了巨大反响。
正是张茂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雷锋精神的种子在越来越多的汶上人心中生根发芽,也为汶上县学雷锋志愿服务教育基地的成立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搭建一个平台,讲出让志愿者入心入脑的课程
“做人的最高境界是爱他人,做事的最高境界是为人民。”在张茂路的影响下,爱心联盟、佛都志愿者协会、爱国拥军协会、济宁市无偿献血协会汶上分会、汶上义务工作者联合会等等一大批爱心公益组织纷纷入驻汶上县学雷锋志愿服务教育基地。
其中,发起“十元年夜饭”“鼓翼高飞10+10”等爱心助学活动,拥有800余名会员的县佛都志愿者协会会长王素华;创新企业经营模式,带动500余户困难群众就业,协调物资、募集款项400余万元的爱心联盟会长靳霜立;致力于拥军优属的山东省“关爱退役军人先进集体”爱国拥军协会会长赵中全等志愿者更是成为了教育基地的常驻讲师。
“老师们讲课不是用课本讲,而是用自己的故事在讲。”志愿者张亚彬谈起在基地学习的感受这样说道。据了解,目前教育基地提供雷锋精神教育、红色革命故事、传统文化精选、志愿组织培训等多方面的教育培训课程,同时基地与辽宁抚顺雷锋学院开展教学合作、加强理论研究、共享教学资源,形成了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以雷锋文化为主体,以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志愿服务知识等内容为一体的课程体系。
同时教育基地还构建了以“两馆两堂”为核心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教育体系。“两馆”即汶上县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展馆和汶上县雷锋展馆,“两堂”即雷锋讲堂和七问大课堂。截至目前,教育基地开展专题培训课程22期,培训志愿者近2000人,接纳新加入志愿者1000余人,为汶上县和周边县市区众多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们搭建起学习交流的平台,形成了人人争当志愿者、人人参与志愿服务的浓厚氛围。
目前的教育基地,不仅对志愿服务的业务技能进行培训,更把雷锋精神中“向上”的奋斗精神和“向善”的价值追求融入到志愿者教育当中,坚定了志愿者的思想信念,为汶上县的志愿服务事业注入了勃勃生机,形成了“千万个雷锋在成长”的大好局面。汶上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占德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对基地的培训课程进行扩展延伸,积极探索如何让志愿者成为一名优秀志愿者这一课题。邀请专业志愿服务讲师及优秀志愿服务组织负责人来到基地开展培训,进一步提升志愿者的专业化程度,打造一批可操作性强、社会贡献大的志愿服务项目,促进全县志愿服务工作长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