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2月27日
首页
第03版:

1496起典型案例的警示

2月26日 《南方日报》 子长

背景:《中国纪检监察报》日前梳理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通报的1496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例。数据显示,1496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中,过半数涉及单位一把手;违规发放津补贴或福利、违规配备使用公务用车、违规收送礼品礼金、公款国内旅游、违规公款吃喝等问题比重仍然较大,共占通报问题总数的73.6%,同时一些婚丧喜庆“化整为零”分散办、“掩人耳目”异地办、“退居幕后”遥控办等新花样出现,值得警惕。

观点提要:自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各级纪委通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例已经成为常态。上述对1496起典型案例的数据分析显示,诸如违规发放津补贴或福利、违规配备使用公务用车、违规收送礼品礼金、公款国内旅游、违规公款吃喝等“老问题”依然占了很高比例,说明一些地方一些人仍然积习难改、存在侥幸心理,也再次显示了对这些问题常抓不懈的重要性。特别是一些“隐形变异”现象,尤其耐人寻味。这类新花样看似“聪明”,其实是掩耳盗铃,经不起推敲,一旦被发现,自然难逃责任。对1496起典型案例的通报再次表明,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针对各种“隐形变异”的作风问题,各级纪检监察部门既要保持定力,坚持从严执纪、露头就打,保持高压态势,也要坚持问题导向,与时俱进丰富调查手段和方法,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只有不给那些乔装掩饰的“隐形变异”问题以侥幸的生存空间,才能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实实在在落地生根,赢得人民群众认可。

爱“较真”的消费者值得尊敬

2月26日 《广州日报》 连海平

背景:苏州大学学生小刘,因知网设置了“最低充值金额限制”并不给自己办理余额退款而将知网告上法庭。最终法院判决,知网充值中心关于最低充值额限制的规定无效,小刘胜诉。知网也于2月22日更新了网站的支付页面,增加了自定义充值。

观点提要:消费者的每一次较真,都在推动消费环境向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多数消费者这种心理正中某些商家下怀,为他们设置霸王条款提供了土壤。就说“最低充值金额限制”吧,作为经营者,不可能不知道这一做法限制了消费者的选择权,是一项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为什么视为当然?不能不说他们对消费者懒得计较的普遍心理拿捏得非常准确。不独知网,互联网上设置“最低充值金额限制”的经营者还有不少,有一些网站根本不存在“退还余额”一说。净化市场环境、优化消费环境,既需要法律、法规、政策的保驾护航,更离不开有智慧、有勇气,敢于较真、善于较真的消费者。司法力量、行政力量、消费者力量、舆论力量“四手联弹”,就能汇成促使商家守法律、讲诚信的巨大合力。每一位爱较真的消费者,都是推动消费环境向好的先行者,值得尊敬。

担负生育职责的女性不该成为企业负担

2月26日 《中国青年报》 土土绒

背景:近日,人社部等九部门联合下发的一则通知在网上引发热议。该通知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不得询问妇女婚育情况、不得将妊娠测试作为入职体检项目、不得将限制生育作为录用条件等。

观点提要:这则通知旨在消除性别歧视,促进女性平等就业。现在,有关部门明确地将女性婚育状况与求职之间的链条切断,并通过强化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建立联合约谈机制、健全司法救济机制等监管措施,表现出性别平权的满满诚意和扎实行动。但是,这份通知能不能为女性打造一个求职的“金钟罩铁布衫”,仍然存在疑问。在此之前,我国法律在这方面已经有诸多规定,比如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这些法律法规之所以未能很好地保护女性的职场权益,重要原因在于,女性在家庭生活中必须担负起生育和抚育的责任。这个责任作为一种成本,主要是由女性来承担的。但是,招聘是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双向选择的过程。企业作为经营主体,必须要对自己的成本收益负责。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各方共同分摊生育的成本,而不是仅仅由女性来承担。两性平等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话题,要在职场消除性别权利不平等现象,也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人社部印发的这份通知,细化了相关法律的精神,提出了明确的监管和处罚措施,是促进性别平等之路上的重要一步。但要真正保护女性的合法权益,还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分摊生育成本,平衡各方利益,最终让整个社会受益。

对保健品致害性应保持警惕

2月25日 《北京青年报》 然玉

背景:近日,上海两位专家在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显示,我国药物性肝损高于西方国家,各类保健品等属“重灾区”,问题不容忽视。据悉,在我国引起肝损伤的最主要药物为:各类保健品和传统药物、抗结核药、抗肿瘤药或免疫调整剂。

观点提要:过去,大众舆论针对“保健品”的批评,更多还是集中于其“没有作用”或“替代药物使用而耽误治疗”等方面,但随着越来越多现实案例以及学术论文的力证,保健品本身的危害性一面也越来越引发重视。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在我国保健品已成为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因素。从这一角度说,某些保健品就不仅仅是没用而已,而是有害的。保健品容易引发药物性肝损伤,此前公众之所以对此缺乏感知和警觉,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一病种自身的隐匿性决定的:药物性肝损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和诊断标记物,故而常常不被发现或不能被确诊。而现实中,大多数保健品使用者都是长期服用、习惯性服用,这无疑大大增加了脏器负担以及引起肝损伤的风险。保健品导致药物性肝损伤,这是一个累积的、渐变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普通消费者很难及时察觉到异样。通常,正规药物都是在医师指导下服用的,而保健品是被营销小哥诱导着、煽动着使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的结论,让全社会对保健品的潜在致害性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我们期待着类似的学术成果,能够成为今后优化保健品监管的强力参照。(集纳 闻道)

2019-02-27 2月26日 《南方日报》 子长 1 1 日报 content_636894.html 1 1496起典型案例的警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