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晓彬 本报通讯员 魏静
“你是我的眼,带我领略四季的变换……”今年37岁的王俊虽然看不到四季的轮回变换,但他失明不失志,苦学盲人针灸按摩,凭借精湛的技艺,自食其力;他为人诚恳,勇于担当,毫无保留地免费教授同是盲人的徒弟学习按摩;他不忘感恩,多年来义务帮助弱势群体,眼盲心亮的王俊,走出了一条比常人更加光明的道路。
把不幸当垫脚石扬起梦想之帆
近日,记者走进一家名叫“王俊推拿”的店,店主王俊正在给一位患有颈椎病的患者进行按摩,“这力度可以吗?感觉怎么样?”虽然只是凭着手感触摸,但整个过程干净利落,娴熟程度让人忽略了他是一位盲人。
王俊家住曲阜市防山镇王家村,自幼弱视,视力一级残疾,2000年从山东济宁盲校毕业后,王俊就跟随自己的老师通过按摩谋生,随后辗转于各大城市的推拿诊所,苦学按摩技术。2003年外出在宜兴创业的王俊,从第一家“王俊推拿所”的3个推拿师、40平方米的营业面积起步,16年后已发展到拥有4个分店、推拿师50余名、总营业面积达1000平方米的连锁店,四个店一天服务的客人超过150人次。他积极鼓励帮助有能力的推拿师独立创业,迄今已累计有20余名优秀推拿师自立门户,并带动150多名残疾人走上了自立自强的工作道路。“虽然我们无法用眼睛感知世界,但我们仍然对生活充满信心,我相信只要努力,盲人同样能够拥有美好的人生。”王俊告诉记者。
不忘感恩 义务帮助弱势群体
虽然王俊在江苏宜兴经营的多家盲人推拿诊所已经声名远扬,有所成就,但他始终不忘初心,时刻惦念着自己的家乡,2016年,王俊回到老家济宁,在对济宁地区的盲人按摩诊所的现状进行调研后,他发现济宁地区的盲人按摩诊所规模小,人员少,有关按摩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并不是特别丰富,而且很多市民对于盲人按摩的了解和关注度并不高,于是他便投资120万元创办了济宁第一家“王俊盲人保健按摩院”,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同时可容纳70余名顾客,容纳40余名盲人推拿师就业。在任城区残联的关心支持下,王俊又建立了任城区盲人按摩培训基地,采取理论实践结合,制定培训制度,规范培训内容,边培训边实践,采取各种方式力保全部学员就业,2016年第一家盲人推拿按摩店在古槐家园店成立;2017年,“王俊盲人保健按摩院”成为了济宁市优秀残疾人就业基地,王俊也被推举为任城区盲协主席;2018年新世纪广场店成立;2018年,王俊获得了“中国好人”称号。“之所以从江苏回到济宁,除了觉得自己要落叶归根外,就是想尽己所能回报家乡,回馈社会,把自己所学的技术传递给济宁当地更多的盲人,不仅和店里的按摩师们抱团发展,还与其他残疾人创业者抱团发展,让他们以后走入社会,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我的梦想之所以能够逐渐变成现实,不仅离不开济宁盲校对我的培养和教导,也离不开回到济宁后,济宁市及任城区残联的支持和帮助。”在此期间,王俊除了帮助济宁地区的盲人解决就业难的情况外,他还是一个热心的“红娘”,只要有机会,王俊就为店里的单身店员找对象、牵红线。
对于“王俊按摩店”里的按摩师们来说,店里不仅是工作地点,也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每逢节假日,王俊都会组织盲人按摩院的技师和经常来院里进行推拿按摩的顾客们一起开办联欢会,参加表演的“演员”大多都是盲人,但吹拉弹唱样样精通,精彩的表演常常博得现场观众的阵阵喝彩。“他们虽然眼睛看不见,但都多才多艺,对唱歌、弹琴、说相声等非常精通,才艺一点不比正常人差,所以我希望有一个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艺,也让大家看到残疾人这个弱势群体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一面。”王俊说。
除此之外,每逢到了“学雷锋日”、“全国助残日”和“国际盲人日”的特殊日子,在社会福利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社区和街头总会出现王俊和他的推拿团队的身影。自2010年至今,王俊保健推拿按摩院坚持每周免费为市里多家养老院的老人们提供推拿服务,13年来服务人次累计达到9000人次,投入物资总计达到70余万元。通过多年推拿按摩的实践,王俊独创改良了推拿按摩方式,在实践中将刚劲、柔和、持久渗透的“功夫”体现在推、揉、按、压、理、打等按摩操作手法上。“既然自己会推拿这门手艺,就希望能为一些贫困或者特殊家庭提供帮助,免费为其按摩。”王俊告诉记者。
王俊虽然双目失明,但没有抱怨,他把自己变成一盏明灯,为更多的残疾人朋友照亮了未来的生活道路,也用人性的光热温暖他人、传递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