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武旭 王婷婷
本报通讯员 乔志宇
铺装有太阳能电池板的两层小楼、安放有健身器材的整洁广场、不远处遮风挡雨的凉亭——在老伴王大娘看来,鉴兆飞无疑是个书痴:患有双侧股骨头坏死却将20多万手术费全部用来买书;放着城里暖气充足的房子不住,天天坚守在自建的书屋里。从2011年开始,退休后的鉴兆飞先后自费数十万元,建起了拥有5万册藏书、辐射周边数个乡镇的鉴洼村书屋,成为响彻十里八乡的文化“地标”。
2011年,从鱼台县环保局退休的鉴兆飞回到了老家鱼台县清河镇鉴洼村。在村里转了一圈,鉴兆飞发现村里建起了农家书屋,这让退休前就喜欢读书看报的他很是惊喜,迈步走进书屋准备借阅图书,但在书屋里转了一圈鉴兆飞却发现了一个“问题”:书屋里只有自己一个读者,而且图书数量不多、内容单一。“我上班那会儿,读书看报的好习惯不但带来了精神享受,而且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往往能在书本中找到答案。”看着眼前有些冷落的书屋,鉴兆飞突然来了灵感:设施既然建好了就应该发挥作用,自己何不利用退休后的闲暇时间把村书屋做起来呢?有了这个想法,他又跑到镇上调查,发现那里既没有新华书店,也没有借书、租书的场所,村民想看书,只能跑到25公里外的县城去买。
2011年年底,鉴兆飞花5万多元买来5000多本书,加上亲朋好友送来的,共计1万多本书。带着这些书,他回到鉴洼村,把自家的老屋修缮了一下,办起了“鉴洼乡村书屋”,村农家书屋也一同纳入管理。“我还想着,现在家家都有电视,来看书的人怕是没几个。”鉴兆飞说,出乎自己意料的是,书屋一“开张”便人流涌动,甚至十几里外的邻县村民也来借阅。到第二年的四五月份,每天前来借书、看书的村民有200多人,人和自行车挤满了院子和院子周边的街道。从此,鉴兆飞一头扎进了他的图书事业。到2013年,自己买来的、亲朋送来的、社会捐来的书不计其数,老屋放不下了,鉴兆飞便用自家的承包耕地换来村头一户村民的闲置宅基地。他把这片宅基地垫高整平,2014年春天建起了后面是书屋、前面是休闲广场的文化活动中心,成为了鉴洼村的“地标”。 鉴兆飞患有双侧骨骨头坏死,行动不便,可他依然咬牙坚持,在书屋里登记、整理、维护一肩挑。为了维持书屋的日常开支和订购新图书,鉴兆飞将20多万做股骨头更换手术的费用节省下来,直到疼痛的卧床不起,才勉强答应家人把他送到医院。
翻开厚厚的记录本,书名、出版日期、柜号、图书编号一应俱全,这些手写的图书登记册,鉴兆飞工工整整的抄写了20多本。如今,拥有5万册藏书的鉴洼村书屋已经成了十里八乡的“知识灯塔”。“看书不花一分钱”,口口相传之下,书屋的“用户”早已扩展到鱼台县清河镇的41个村、罗屯镇的十几个村,以及金乡县卜集镇、高河街道办事处的10多个村。
新的蓝图已经在鉴兆飞心中:“总书记提出乡村文化振兴,这对我鼓舞很大。趁着还干的动,我准备利用书屋旁边的空地建起儒学讲堂和农民技术学校,继续为乡亲们提供科学文化服务,为乡村振兴添把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