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彦彦
“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前夕,作为在外打拼的游子,金乡县马庙镇老岗子村的张红运由于工作关系,不能回老家过年,所以腊月二十三这天,他提前回了一趟老家。
刚进村子,张红运就发现二叔张旭东家大门房顶上安装的太阳能热水器特别显眼。张旭东说:”每天忙碌完回来洗个澡,那才叫舒坦呢。”每回一次老家,张红运发现二叔家都有不小的变化。
前几年,张旭东拆除了所有土房子,整个院子重新设计一番,宽敞的大瓦房十分漂亮。新房子全部像城里人一样装修增白,购置了高档的实木家具,暗红色的实木沙发和茶几更是抢眼。那时左邻右舍就对张旭东羡慕不已,他在全村也算的上比较富裕的人家了。
如今,村里家家户户的房子都像张旭东家一样,狭小的土屋,已变成宽敞明亮的大瓦房或二层楼房,还有将近五分之一的人在县城购置商品房,他们忙时在老家耕作,闲时到县城“度假”,小日子过的很是畅快。“以前靠辛苦体力来完成的田间农活,现在用现代化的农用机器。以前窄小的土路,现在变成了宽阔明亮的柏油路和水泥大道,汽车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出行别提多方便了。”说起现在的日子,张旭东很是满足。
在张红运的记忆中,老家很多地方,村子里的农民都靠自己的“二亩八分”地生活,没有人出去打工,家里的土地就是他们的命根子。而今,正好调了个儿,村内年轻的村民都在外边打工,有几家人根本不再种地,还有的当上了“两栖”农民,农忙时请上十天半个月的假回来收种,其余时间在外打工挣钱。
“以前,辛苦一年,一算帐,倒贴人力不算,钱也赔了不少。但是,现在不同了,中央的粮食直补与免征农业税政策,真正实现了少取多予,农民种田收入有了较大增长。不交‘皇粮’,国家还倒贴钱,真是没想到啊。”许多年老的村民由衷地感叹,农民对党和政府的感情愈加深厚。
2018年,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大蒜价格持续走低,蒜农收入受到影响。张红运的二哥张彦平常年种植大蒜8亩,年成好的时候,仅大蒜一样每年都能卖5万元左右,再加上棉花能卖1万多,每年收入达6万多元。但2018年,二哥大蒜只买了不到2万元,除去农资和雇人的费用,基本不赔不赚,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大蒜保险”竟然赔付了他一大笔钱。
“保险公司每亩赔给我近900块钱,我家8亩地能赔7000多块钱。”张彦平高兴地说:“有保险就不怕,明年接着种。”
近年来,受市场需求和种植规模影响,蒜薹、大蒜价格出现“过山车”式波动,给蒜农带来较大损失,挫伤了蒜农种蒜的积极性。为破解大蒜信息不对称、价格不稳等问题,金乡县探索建立了大蒜价格指数平台,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大蒜目标价格保险工作,2018年全县赔付总额约3亿元,加上已兑付的蒜薹价格目标保险和部分商业险,两项保险合计赔付总额达3.7亿元。
张红运在与老乡们交谈时,怕他们听不懂一些官方的话,尽量选择一些通俗的“土话”,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村民们不仅说话用词新潮,而且对当前乡村振兴、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粮食补贴等政策信息,对中央领导关心农民等情况,都非常了解,并能说上一二,这让张红运真没有想到。他们说:“你们城里人读书看报、看新闻联播,了解天下大事,我们农村人也关心国家大事,也得了解国际形势,我们的大蒜价格直接和国际市场接轨……”村民们开阔的思路、流利的谈吐,让人肃然起敬。
在老家的所见所闻,让张红运不时为农村的变化而感动着。“老家的巨变得益于党和政府强农富民的好政策,得益于各个涉农部门的大力扶持,也是许许多多农民艰苦努力、辛勤劳动的结果,成绩来之不易。有了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撑,谁能说致富的点点星火,不能形成奔小康的燎原之势呢?”中央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张红运相信,用不了几年,农村的变化会更大,农村的前景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