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2月14日
首页
第02版:

乡村文化的“加油工”

■本报记者 徐斐 本报通讯员 赵合作

魏庄村是鱼台县老砦镇西北的一个小村,徐信良是村里农家书屋的管理员。平时早晨8点,老徐会准时到达书屋,打开门窗通风,擦拭书架、桌椅等待读者们上门。2月3日,老徐来的很早,看看表还不到7点30分。原来从腊月初八开始就算开始忙年了,外出务工的青壮年陆续回村,上学的孩子迎来最喜欢的寒假,书屋又到了“旺季”。

书屋里的书按类别排放整齐:儿童读物、名著故事,孩子们最喜欢的;生产养殖,养生保健,中年人在追求财富的同时也想保健好身体;法律政策,小说文学,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在休息的时间继续充电……

在进门的左手边有一本手册。老徐向记者介绍说,这是个推荐册。书屋的书很多都是村里统一采购的,这些书不一定能全面覆盖读者的阅读需求。因此他做了这个推荐册,一段时间,通常是一个季度,汇总推荐册里的好书,筹集资金准备采购。

打扫完卫生,老徐把热水烧上。“我这个壶大,这一大壶水能够大家一上午的。大冬天的,多喝点热水好。”中午12点到了饭点,最后一个小朋友依依不舍地插上了书签合上书,“我吃完饭下午接着来。”一溜小跑回了家。

书屋每天开放7小时,上午8点到12点,下午14点到17点。“农忙时人少一些,农闲和孩子们放假的时候人就很多,多看书好啊,用现在的词就叫加加油充充电。老少爷们都说书屋就是他们的加油站,这么说我就是这个加油站的加油工。”说到这老徐哈哈地笑起来。

魏庄村的农家书屋是老砦镇所有村庄的缩影,通过建立农家书屋,让农民可以在村里读书、在村内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扩展视野,为乡村振兴加上这桶“文化油”。

2019-02-14 1 1 日报 content_632215.html 1 乡村文化的“加油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