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2月13日
首页
第02版:

播撒真情惠民生

——济宁技师学院驻任城区喻屯镇郑庄村工作组驻村帮扶纪实

■本报记者 孙逊

东临运河古道、滨湖大道,南靠洙赵新河有个风光秀丽的小村——郑庄村,全村共有346户,1460人,以种植、养殖业为主,村里没有集体收入,村民大部分都外出打工。自从济宁技师学院驻任城区喻屯镇郑庄村工作组开展工作以来,这个景色宜人的小村悄然发生着变化。

凝神聚力抓党建

“基层党支部作为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发挥好其功能和作用,对于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实现各项目标任务具有重大意义。”济宁技师学院驻喻屯镇郑庄村工作组第一书记杨东亮认为,工作组应该把建好党支部作为重中之重。村里有30名党员,但因为多数在外打工,开展活动不够及时。自驻村工作展开以来,工作组严格按照市委组织部和区下派办的工作要求,全面落实各项制度,第一项就是加强基层党建。

为强化党组织建设,工作组积极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及全体村民召开村民大会,了解村委会工作开展情况,明确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工作职责和分工。同时为了解全体村民的基本情况及该村存在的问题,驻村工作组协助“两委”班子制定一系列具体的规章制度、具体的工作计划等,明确每个成员的责任和负责的领域范围,同时规范工作程序,做到有章可循。

进村入户接地气,狠抓党建为民生。工作组扑下身子,主动与群众交朋友、话家常、讲政策、理思路,时时处处宣传党的政策、法律法规、惠民政策,收集各项惠民生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建议,把群众的意见建议作为驻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聚焦发展促脱贫

77岁的郑振元和双目失明的老伴以及双腿残疾的儿子生活在一起。儿子在十几岁的时候摔断了腿,以前还能种种地维持生活,这些年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腿脚越来越不利索,家里的地基本上都给外人种了,一家人的生活主要靠低保维持。住了30多年的房子,已经破到外面下大雨、家中下小雨,外面停了雨、家中还滴雨的情况,每年冬天都是最难熬的时候。

群众的困难让工作组时时放心头。为此,他们为郑振元一家申请了危房改造,但危房改造需要当事人先垫付部分费用,郑振元家中贫困实在拿不出来。工作组便多次向有关部门汇报,申请给予其帮助。最终从任城区协调资金近3万元,并由爱心企业人士预先垫付了工程款,使其修缮工作得以开展。翻新房子、新盖厕所,还抬高了屋内的地面。入住那天,一家三口开心得合不拢嘴,对工作组和村里不停地感谢。

本轮驻村工作开展以来,下派团及单位领导多次到村调研指导工作。走访慰问生活困难群众和老党员80余人次,为他们送去党的温暖。

破解空壳村难题

驻村期间,工作组成员把自己当做村里的一员,重点强化村内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生活环境,破解空壳村难题。

驻村期间,工作组为郑庄村新修生产路3690米,沟渠清淤5000米,改造村内排水3200米,更换路灯62套,升级改造排灌站1处。新建了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并安装了配套设施,累计投入260余万元,建成后大幅提高村委的办公条件,提升整体服务能力。

郑庄村原是经济空壳村,村集体无经营性收入。为破解这一窘况,第一书记杨东亮和成员刘保华向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申请扶贫资金200万元,开展“扶持村级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增收” 项目建设。该项目计划在郑庄村流转的16亩土地上建设温室大棚8个,进行多种模式的水果种植。建成后将解决郑庄村无村集体收入难题,并且给群众提供了务工机会,更好地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日前该项目已开工建设。

稻田菇营养价值高,经济效益好,适宜本地种植。杨东亮经过到多地参观学习、与相关专家进行充分探讨后,引进了该项目,多次聘请山农大教授、菌类专家讲授种植知识,并实地传授种植技术。目前,稻田菇的种植已成为任城区的扶贫项目之一。

2019-02-13 ——济宁技师学院驻任城区喻屯镇郑庄村工作组驻村帮扶纪实 1 1 日报 content_631992.html 1 播撒真情惠民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