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通讯员 陈吉玲)高新区黄屯街道在区党工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抓好各项工作,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较好地完成了2020年各项目标任务。
经济发展获得新业绩。街道突出经济工作中心地位,产业结构大幅调整,经济逆势突破发展。截至2020年11月,克服疫情带来的系列影响,实现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71.4亿元;规模工业生产总值68.22亿元、总利润4.0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0.42亿元。
党建双基取得新推进。选优育强农村“头雁”队伍,大力实施“燕巢计划”,回引14名优秀人才返乡创业任职。扎实开展“育苗拓源”行动, 3年未发展党员村全部清零。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质增效”行动,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其中16个村超过10万,占比76.2%,位居全区前列。
重点项目取得新突破,完成一大批重点项目征地清表任务,征地数量550亩,清表数量突破3600亩。8个“双百”产业项目按节点推进,11个集中开工的项目顺利建设。全速推进园区产业项目建设,实行小微园区改造,多次代表高新区迎接省市观摩,并在全区举办的园区项目历次观摩中,均获得属地园区第1名的好成绩。
城镇建设创造新亮点。黄屯街道党工委紧紧围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致力于打造“品质小城、幸福黄屯”品牌。全面实施“一山一湖一中心、一城一标一森林”驻地提升工程,街道驻地全部实现“雨污分流”,共铺设污水管网3.6公里、雨水管网和弱电线路2万米,新铺大理石地板1.2万平方米,新建步行道2.1万平方米,新建口袋绿地公园9处,对3000平方米的为民服务中心进行提档升级;1000亩的彩色森林项目建设方案正在细化;幸福沟水系、云创梦工场等项目正有序推进。投资1000余万元对327国道、融都大道、广安路、府西路等道路进行绿化升级,街道整体面貌焕然一新,2020年在文明城市创建7月份模拟测评中名列全市“其他街道”序列第1名,在全市143个街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6月份暗访情况排名中获得全市第1名。
民生事业取得新成效。黄屯街道党工委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要位置,在全区率先实现了全街道统一供暖,高质量完成了涉及12栋楼、384户居民、总面积54700平方米的建筑节能改造工程,高标准建设了金色嘉苑社区应急救援站,并代表济宁市迎接了全省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工作现场观摩。街道大班额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在全市率先启动了普惠托育机构的建设,成功打造了全市唯一一家省级普惠托育机构示范点。另外,黄屯街道在全市脱贫攻坚第一轮督导检查情况中也获得全市第1名。
社会治理取得新巩固。街道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辖区社会治理水平稳步提升。以“和为贵”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建设为抓手,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实现社会治理领域“最多跑一地、最多跑一次”。
疫情防控工作持续开展。坚持把疫情防控作为首要工作来抓,发动党员干部1000余人参与到疫情防控中,累计入户摸排群众32000余人次,排查外地来济群众2000余人,严格落实测温、登记、亮码工作。严格认真做好企业、学校复工复产复学工作,园区100余家规上企业全部在第一时间复工复产,学校顺利复学。
今年,黄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将按照深入践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致力于服务经济、服务项目、服务民生,以一流的作风、一流的能力、一流的业绩打造高质量发展标杆。
突出项目建设中心地位,继续加大云创小镇等项目的建设力度,鼓励、支持现有规模工业企业走高、专、精的路子,不断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突出“民富、景美、风气好”三要素,结合“街村合一、集中居住”的实际情况,扶持培育区域性的特色产业。抬高社区服务标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社区群众生活中的急事难事,做强具有全市镇街特色的“社区保姆管家”服务品牌,改善社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狠抓就业创业,进一步提升医疗基础设施和健康服务水平。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开展戏曲演出、广场舞展演、公益电影放映等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加大社会治理工作力度,营造平安和谐社会环境,充分发挥和为贵社会治理中心的作用,加大村级综治中心建设力度,全面实施“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社会管理工作,彰显有黄屯特色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坚持勤政廉政不懈怠,积极优化工作作风,加强街道自身建设,保障街道各项重点工作的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