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2月11日
首页
第05版:

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搭建致富金桥

——汶上县创新财政支农机制,实施“农业信贷担保”纪实

■本报通讯员

刘长春 胡克潜 张恒广 李娜 马强

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期,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精准扶贫、助推农业生产等都需要金融大力支持。近年来,汶上县立足农业农村发展,结合地区实际,协调有关部门及金融机构,通过不断创新财政支农模式,改进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助力三农发展。

养殖专业户“喜上眉梢”

“没想到不需要抵押担保,只用7天时间就从汶上邮政储蓄银行获得融资增信贷款200万元,这笔贷款真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杨店镇生猪养殖户郭延顺感慨道。

郭延顺2013年来到杨店镇成立了济宁安鑫养殖有限公司,开始生猪养殖,经过几年的发展,现有母猪500头,年出栏生猪1万头。郭延顺在不断扩建壮大、引进黑猪品种过程中出现资金短缺,就在一筹莫展之时,汶上县邮储银行了解到该情况后及时对接企业,联合县财政局和县畜牧局上门办理相关手续,一周内审批发放融资增信贷款200万元。

2017年,该县财政局与农业局、林业局、畜牧局等农业主管部门对接,并积极与邮政储蓄银行沟通,就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融资增信业务达成“担保贷款”协议,财政出资500万元设立风险担保基金。“我县的融资增信试点工作能在这么快的时间内开展起来,并取得一定成效,得益于各部门与邮政储蓄银行的密切配合,大家各负其责,协同推进,是政银高度融合的成功范例。”汶上县财政局局长宋恩全说。

信贷“及时雨”润物无声

“我们通过融资增信一下子贷了60万元,不仅少了四处找抵押、找担保的麻烦,而且每年还可节省不少利息。这笔贷款真是‘及时雨’呀!”苑庄镇种植大户张道立说。

张道立经营粮食种植多年,成立汶上县道立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村民创业致富,因规模不断扩大急需部分资金购买农资。他在得知该县财政局、农业局和邮储银行正在联合推广融资增信贷的惠农贷款业务后,立即提出申请。财政局和农业局了解情况后积极推荐,快速办理推荐手续,邮储银行开通绿色通道快速审批,于2018年2月2日成功放款60万元。

汶上县着力推进财政投入方式改革,积极推行融资增信模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激发社会资本的投资活力,拓宽了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融资渠道,为推动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如今在汶上县,越来越多的农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受益于这项业务创新。截至目前,该贷款业务已累计支持汶上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71户,实现放款4900万元,为汶上县涉农经营户节省融资成本约300万元。

“鲁担惠农贷”让农民尝到“甜头”

“邮储银行的这个惠农贷款,利率低,还能在3年内循环使用,可真让我尝到了‘甜头’。”康驿镇后石村苏士敬兴奋地说道。

苏士敬在康驿镇经营粮食收购十余年时间,年购销粮食约4000万斤,让他尝到“甜头”的便是“鲁担惠农贷”。“鲁担惠农贷”是由山东省农业发展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提供保证担保,由合作金融机构发放,以服务“三农”为目的创建的政、银、担合作新机制,是政府、金融机构与省农担公司合作推行的一款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模式。正是在“鲁担惠农贷”的政策优惠下,苏士敬顺利贷到了50万元用于购进粮食,粮食收购生意越来越火。

2018年,汶上县积极争取涉农政策支持,试点政银担合作模式,通过与省农担公司的合作,设立了省农担公司驻汶上县办事处,县财政投入资金500万元,设立风险补偿金,开办了“鲁担惠农贷”业务,引导推动信贷资金投入农业农村,让全县广大农业经营主体获得融资成本更低、担保方式更灵活、服务更优质的贷款业务支持。办事处成立后迅速行动开展涉农经营主体建档立卡工作,并会同银行上门考察,督导业务开展。截至目前全县已成功发放鲁担惠农贷8笔,金额237万元。

2019-02-11 ——汶上县创新财政支农机制,实施“农业信贷担保”纪实 1 1 日报 content_631124.html 1 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搭建致富金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