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近春节,好多旧事像舞台上的演员,在眼前晃来晃去。有一位北京姑娘,在我记忆的舞台上稳稳站了33年。
1986年元月,离春节还有十来天,我陪身患绝症的家父进京治病。我仿佛坠入冰冷的深渊,从早到晚直不起头。我们5人在夜风中瑟瑟发抖地来到崇文区兴隆街华灯旅社。小旅社的小门口挂着4个小灯笼,都放着寒光。有了栖身之地,我们等着肿瘤医院的电话,一有床位就去病房。
小旅社位于深巷里,房间阴暗简陋,服务员都是二十多岁的姑娘,听说她们都是待业青年。晚上要开出明天的饭单,厨房按人口做饭。服务台值班的服务员问我有粮票吗,我说没有北京粮票,加钱吧。站在她身后的另一位女服务员抢过话头说“我给你”,说着从兜里掏出几张粮票,又从另一兜里掏出几张。一股激动的溪水从我心头潺潺流过,我全身的神经都微微颤动,接过5斤粮票,连声道谢。她说,拿着粮票在街上吃饭能省钱。之后,出入旅社我偷偷瞅瞅她,约20岁的姑娘,衣着朴素,身材窈窕,端庄俊俏。住了几天,我们要搬到肿瘤医院附近去了。离开服务台时,那姑娘低头站在那儿,我刚30岁,不善辞令,因害羞不敢给姑娘道声再见,只悄悄在心里向热心施舍、助人为乐的姑娘道别。
家父住院,我住在旅店无聊,天天写日记,就记下了华灯旅社的经历。在日记的最后一段写道,倘日后我出人头地,飞黄腾达,当上北京部队的将军或当上市长、部长,或成了资本家,或成了文化名流,一定寻觅那姑娘重重报答,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之后的三十多年,我啥也没当上,在家里连正家长也没捞着,凡夫俗子寻觅人家干什么?
出门在外,受人帮助,仿佛刀子刻石一样铭记在心里,任凭时光的雨水冲洗也磨灭不掉;而乐于助人的人,出于善心、同情,帮人一把,可能几天之后就忘掉了。凡夫俗子谁不外出,谁不遇上难处,哪怕遇上陌生人举手之劳的帮助,他会以光明的眼睛看城市、看人间,就像旅社的那位姑娘,不给我粮票,也是人家的本分。而她帮助我5斤粮票,使她的善,她的美,她的热心,在一个山东人的心头稳稳站立三十多年。《名贤集》有两句话说得好,“施惠莫念,受恩莫忘”“渴时一滴如甘露”。一个人的善举能为一城争光,一个人的恶劣能败坏一城的名誉。
又是寒冷的腊月,不由想起33年前的往事,想起北京的那位善良姑娘,屈指算来,她也该50岁露头了。给外地人一点帮助,让受助人终生怀念,这是助人为乐的人所想不到的。
■河南三门峡 张雨义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