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2月01日
首页
第06版:

清风明月入菩提

张树虎

以前常读先生的文章,如今先生走了,但是——他的书还在!

青绿的身影,素雅的装帧,如一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水莲,路转溪头,忽见于我的眼帘。

一次偶然,结识林清玄先生的这本菩提系列散文精选集《情的菩提》。偶遇即是缘,自倍加珍惜,当日读了半部,翌日阅毕。后悉心珍贮于书柜至今六载有余,每每览阅,一新耳目,启悟思想,浸润心灵。

读《情的菩提》,清丽的文字,新颖的词句,别致的表述,诗一般的语言,如“四月的阳光,使每一株草都是翡翠繁生,在土地写着明日之诗,诗章湛蓝一如海洋”“看到经过一夜清凉的睡眠,又被露珠做了晨浴的各种小花都醒过来微笑”“冷然的都市人到街上温习已失去很久的早春的阳光”“用特别的慧心来为人间的温情下注”……像这样,无时无刻不闪动着鲜奇与灵动,激荡起朵朵美丽的浪花和漩涡之处,如天女散花,俯拾处处,读来,如新艳的草莓,味浓汁醇,唇齿芳甜,又如晨露中的牵牛,芬芳清新,滋润心田。

读《情的菩提》,报岁兰、芒花、月到天心、明月清风、梅香、云散、莲花、林泉……文中充盈弥漫着诸多美丽的物象,所绽放的美,在先生精练美文荡起的涟漪下,向四周一晕一晕地铺开、扩散而去。而萦萦绕绕这美韵周围的,是那清新幽宁、闲适恬淡、纯净超凡、野逸的意境,“假如夜深有雾,到处都弥漫着清气,当萤火虫成群飞过,仿佛是月光所掉落出来的精灵”“清晨时分,我借了竹筏撑到竹林外系住,穿林过水走到湖岸,坐在湖边看莲花在晨光中开起,然后莲香自花苞中散出来,由于竹林的围绕,香气盘桓,久久都不逸去”……此情此境,如暗香幽幽,疏影流荡,唯在读中品,透过文字去遐思其意其境,殊难与外人言。美的物象和意境,需要发现美的眼睛,更需要对生活的热爱喜悦之情,先生对生活的满腔热忱与挚爱、真诚与欢喜之心甚为显见。

读《情的菩提》,以“世事洞明皆学问”绘之,格外贴切。一首小诗、吃馒头、拾穗、地瓜稀饭、天空、喝茶、一树一花、山雨、小路、一片茶叶……本是寻常物,平之又平,淡而又淡,但在先生那感恩的心灵世界、慧思的心绪之中、生花的妙笔之下,总能见微知著,落笔成文,瞬间即释放出了灵气,勃发出茵茵的生机,在自然流露中静静诉说着心中的情愫,读来情意蹁跹,令人容动心动。在情致意兴中,又富蕴生活常识、洞见物事之理。如对木瓜乌龙茶、驯养天鹅法、蚕饿死不食他叶、莲花之香、饮茶之法、罗汉汤、木瓜牛奶、梵高绘画等介绍,随处可视百科之学问、事理之缕析。

读《情的菩提》,是人生繁华落幕后的感悟,是人生丰厚阅历之沉淀,是人生哲理之提炼和萃取。字词句段章,物景情境意,无不闪耀着智慧的灵光,透射出生活与心灵的哲思,淡泊清静,禅意深深而渐入禅境。“生命的大风大雨,不都是我们的掌声吗”“这个世界之所以扰攘不安,就是由于人人的标准都不同”“时间从未变过,因为钟表、日夜都不是时间”“心里要是有怨,再清凉的风里面都有寒蝉的悲声”“花的开放,是它自己的力量在因缘里的自然展现”“众生都有不能破除的执著,小似无知的昆虫到大似灵敏的人,都是如此”……如是如是。

清美芬馨的文字,韵美的物象与意境,不竭的创作之源,信笔成文的潇洒飘逸,平淡中的真情灼见,丰博的知识物事之理,人生的谛悟与洞见,其实又何止《情的菩提》这一本书呢?概而观之,先生所著文章的风采神韵,尽皆如斯。

面对尘世的纷乱芜杂、人心的偏狭迷惘,先生为读者营造了一幅幅清新闲逸、澄净淡泊的水墨氤氲图卷,并将自己修化佛法而得的欢喜心情、出世禅境和智言慧语,拂入画面,润入图卷,为读者点亮心灯,驱散心中的迷雾和阴霾,照亮前行的路。

珍爱生命、心怀善念、顺乎自然,方此,先生才能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幅恬淡适怡的图景;若此,距离“转心不转境”的圣人之境,也就为时不远了,美好与欢喜就在眼前。■心飞扬 摄影

2019-02-01 张树虎 1 1 日报 content_629753.html 1 清风明月入菩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