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2月01日
首页
第01版:

魅力中都绽放文明新花

■本报记者 宋仪凯

本报通讯员 刘长春 胡克潜

腊月二十三是农历小年,这一天汶上县军屯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站里聚集了十里八乡的村民。县书法协会的书法家们正现场泼墨挥毫为群众书写春联。在当天的“新春送福,文化惠民”活动中共书写、发放春联2000余幅,受到村民好评。

近年来,汶上县把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作为宣传普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作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实现城乡统筹推进,以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为单元,充分发挥志愿服务作用,建立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的工作机制、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引导机制,努力打造成为融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城乡基层综合平台,实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防汛卫士”张士龙在危急时刻带队驰援鱼台县并出色完成抢险救灾任务,受到省委表彰;“地瓜大王”刘文学刻苦钻研,甘薯苗搭乘飞机销往大江南北、世界各地,带动乡亲共同致富;“独臂老吴”吴怀庆自强不息,脱贫不忘回报社会,帮助其他贫困户共同脱贫……在1月28日举行的汶上县第三届“最美汶上人”颁奖典礼上,20名“最美汶上人”以朴实的行动诠释榜样的力量,凝聚起向上向善、加快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为增强文明实践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创新活动方式,汶上县重点在“评”上下功夫,组织群众对社会上和发生在身边的思想道德现象开展评议,举荐身边好人、道德模范,褒奖善行义举、惩戒道德失范行为,推动移风易俗,引导群众在参与实践中提高道德素养,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去年,该县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好媳妇”“好婆婆”等优秀家庭角色评选及文明卫生示范户表彰活动。目前,全县495个村全部完成评选表彰,共评出优秀家庭角色7400余人,弘扬了文明新风。群众参与推荐好人线索6万余条,全县9人获评济宁好人,5人获评山东好人。6人入选全市道德模范,入选数量位居全市第一。推进“四德”工程建设,评选“榜上有名”先模人物20名。

进入腊月,气温越来越低,但在郭楼镇营墙村徐宪义家,却让人感到暖意融融。该县佛都志愿者为他家送来了大米、食用油、面粉和肉馅。今年76岁的徐宪义是一位孤寡老人,儿子意外去世,儿媳改嫁他乡,只剩下老两口和孙子相依为命。为让像徐宪义一样的困难家庭过一个欢乐、温馨的春节,佛都志愿者协会发起了“十元年夜饭”活动。“活动从2012年开始已经连续办了七届。我们通过网络、微信、街头义卖等形式为贫困家庭募集爱心物资,号召每位爱心人士捐出10元爱心资金,今年共募集爱心捐款36000余元,为100户困难家庭送去过年物资。”佛都志愿者协会会长王素华介绍道。

“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动方式是志愿服务。”汶上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卫国说。该县组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推动乡镇(街道)、村(社区)、文明单位组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组织志愿者采取上门拜访、恳谈交流、心理疏导、公益帮扶等方式,面对面、心连心,协调家庭邻里关系,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孤残老人,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情感心理等困难和问题,引导形成邻里互助、守望相助、患难相恤的社会风尚。2018年,该县2个志愿者、2个志愿服务组织、2个志愿服务项目、2个志愿服务社区获评济宁市2017年度山东省学雷锋志愿服务“最美志愿者、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称号。

汶上县还深入挖掘阐发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实施“以文化人”工程,坚持培育挖掘基层文化人才,通过开展形式多样、接地气的文化活动,满足人们文化生活和人际交往需求,活跃繁荣基层文化生活。去年该县新建农村文化大院101个、文体广场54个、乡村儒学讲堂60个,基本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建设了江北最大的家风家训教育馆;培养移风易俗“乡村名嘴”和百姓宣讲员300余名,扎根农村的基层文艺队伍达800余人。加大“送文化”惠民力度,以移风易俗为主题,创作了《新小二黑结婚》《后悔药买不来》《王晓红退彩礼》等艺术精品8部,由草根艺人自编自演乡土艺术节目110余部,“送戏下乡”巡演200余场次,用小故事阐发大道理,让群众乐接受、易传播。该县通过O2O服务管理平台、“文明汶上”微信公众号、广播电视专栏、LED公益广告等途径,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

图为汶上县军屯乡开展送春联下乡活动。

2019-02-01 1 1 日报 content_629715.html 1 魅力中都绽放文明新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