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B)
通过精准施策,我市在保障大气环境质量的同时,最大限度保障经济发展,服务民生工程,实现生态、经济、民生和谐共赢。
依托数字环保
打造网格监管升级版
近年来,我市依托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精心打造智慧环保综合监管平台,建立了“线上千里眼监控,线下网格员联动”的生态环境监管模式,全市智慧环保工作的成功做法入选2018全国环保互联网典型案例。
智慧环保综合监管平台将市城管、住建、交通、公安等11个政府职能部门和14个县(市、区)的生态环境监管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共接入监控视频10981路,各类监测点位1800余个,车船GPS(北斗)导航4205个,初步建立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网络。
平台搭建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动态数据库已包含废气、废水、污水、空气质量等监测记录1200多万条,汇集的环境监测大数据可以为环境管理提供决策和行动依据,为环境科研提供数据支撑。2018年,我市新建1处涵盖颗粒物动态源解析、气溶胶观测等要素的大气监测超级站及4套大气气溶胶激光雷达和高空瞭望系统,与乡镇大气标准站及998个大气微站共同形成了济宁市大气污染物全方位监测网。
为探索高效监管模式,我市充分运用监管平台在线监测、在线监督、在线管理、在线指挥、分析应用五大功能。在线上,平台监管员根据监控视频、PM10监测设备和GPS定位设备,对港口、煤矿、建筑工地等抑尘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管监督,当发现有违反导则的情况时,立即向有关部门、县市区进行任务转办。在线下,专职网格员按照巡查频次对污染源进行定期巡查,发现问题第一时间通过移动终端上报,各级监管平台在规定时间内处理问题、反馈情况。
为构建覆盖全市域的生态环境监管网络,我市为每个子网格配备一名专职网格员,共设立县级监管网格14个、乡镇网格162个,配备专职网格员918名,为每名网格员配备了移动终端。2017年2月以来,济宁市智慧环保综合监管平台共发现各行业部门违反导则问题1575个,县(市、区)企业问题16447个,网格员共上报各类环境事件19万余件。
改变执法模式
实行多时段全天候执法
我市在生态环境执法工作中积极摆脱固定模式,在污染源随机抽查日常监管、专项执法、公安环保联合执法等方面进行突破创新。
严格贯彻实污染源“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合理确定抽查覆盖频次,对不同生态环境守法水平的企业实施差别化管理,并引入执法人员、执法区域交叉抽查模式,改变以往固定人员抽查固定区域的做法,有效防止人情执法、任性执法等问题的发生。
为打破生态环境执法时间相对固定的常规,我市采用多时段、全天候的执法模式,建立严查严打常态化机制,采取明查、暗查、夜查、节假日检查等多种方式,加大巡查、突击检查力度,及时发现并消除环境隐患。将日常执法与错时执法、异地执法和部门联合执法有机结合,周密组织各类专项执法行动,逐个攻克环境监管短板,集中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截至目前,全市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203件,共处罚款万4932.17万元。全市移送公安机关环境违法案件共69件,行政、刑事处理人数共66人,其中行政拘留65人。
为兼顾“力度”与“温度”并存,我市在生态环境执法工作中坚决避免“一刀切”,按照“镇不漏村、村不漏企、企不漏项”的原则,对全市156个乡镇及所属村居,进行为期3个月的“地毯式”执法活动,转变环境监管思路,变“病后医治”为“病前体检”,真正从源头帮助企业查找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逐一督办解决,有效降低了环境风险的发生概率,避免企业遭遇“断崖式”关停,既有力度又不失温度,确保执法工作顺利进行并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