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粲
本报通讯员 张美荣
走进兖州区新兖镇牛楼村,树枝摇曳,满目苍翠;道路平整,楼房耸立,展现出新农村别样的风采。
作为清朝一代循吏牛运震的故里,牛楼村复建牛运震纪念馆,每天的参观者络绎不绝。
作为“省级文明村”“济宁市历史文化知名村”的牛楼村,注重挖掘传统文化,利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感染、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打造廉政教育基地,讲好兖州名人故事。“乡村振兴,文化为魂。以文化人,让更多的人了解牛运震清廉为官的品质,并从中华传统廉政文化中汲取历史智慧。”谈起文化振兴,牛楼村党支部书记郭振江如是说。
【 廉政文化“熠熠生辉”】
牛楼村建于明初,康熙四十五年,牛运震生于该村。牛运震千里为官,心系百姓,廉而不浊,清史稿中入循吏者不过百人,牛运震是其中一位,同时著作颇丰,有100多件,三件被列入四库全书。
为弘扬传承牛运震为政之道,牛楼村2017年下半年开始规划建设牛运震故居,并于2018年1月份建成开放。“作为一个县官,为官十年,连回家的盘缠都没有,牛运震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是我们牛楼村的骄傲。”在牛运震故居前,郭振江介绍,在原来一片老年门球场地上,建设的牛运震故居,将倾力打造成为廉政文化基地和政德教育基地。
进入廉政文化广场,刻有“思廉明志”的石雕和苍松映入眼帘;广场西北方向雕有“循吏牛运震”字样的牛运震石像供后人瞻仰;广场正西方向雕刻长约10米的文化墙,篆刻牛运震《游五姓湖记》诗篇,再现牛运震极高的文学造诣。
“最多时一天接待7起前来学习参观的客人,虽然累,但很值得。”59岁的村会计牛培刚深有感触地说,作为牛运震的后人,了解到他的事迹后,从心底佩服他,以他为荣,要学习他的精神,从点点滴滴做起,为群众服好务。
郭振江介绍,“牛运震纪念馆”让这位村里的清代名仕倡导的廉政思想和良好家风影响后辈,引领文明,向上向善。村干部原来发牢骚的多、做得少,现在在干事上、为民服务态度上、作风上都有了改变,自律意识、责任意识也增强了。“这两天村两委成员、村民小组长、村里保洁员30多人组成了一个突击队,党员带头,正在村东头集中清理卫生死角,进一步改善群众居住环境。”
【 移风易俗“清风徐来” 】
2018年2月份,村民牛延奎的父亲去世,村里红白理事会及时介入、靠上服务。“前后只用了三天,整个丧事下来省了一万多元,真正减轻了负担。”对移风易俗带来的变化,牛延奎很赞同。
牛楼村理事会成员牛培栋算了一笔账,“原来三顿饭,现在变成一顿饭,酒席省一二十桌七八千元,扎纸省1000多元,取缔唢呐等鼓乐,能省4000元,烟酒1000多元,算下来省了1.3万元。群众心里都有一本账,通过算算加减法,让大家都看到好处,从而转变观念并形成行为规矩,让新观念、好风气传承下去。”
从早些年的大操大办到如今的丧事简办,牛楼村的这一转变,是推行移风易俗工作的成果之一。从2017年3月起,牛楼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加大移风易俗宣传、督促落实严格奖惩等措施,本着一切从简的原则对全村的喜事、丧事进行全过程参与、搞好服务。目前,“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已成为全村人的共识。
兴建百姓大舞台,逢年过节组织文艺演出;每年组织一次“善行义举”四德评选,促进村民形成文明向上的生活态度;丰富党风教育基地建设载体,建设了“党史馆”……一张张成绩单,书写了乡村振兴的“新答卷”。
【 产业发展“有滋有味” 】
穿过牛楼村的林荫小道,有一处占地50亩的“牛楼味道”生态农庄。
打造牛楼味道就是牛楼村两委一班人在乡村振兴实践中的精彩之笔。说起牛楼味道的建设,郭振江如数家珍。2015年6月份,村里利用现有资源以及旧村拆除闲置土地,投资达2000万元,聘请上海设计院高标准规划设计了集餐饮、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生态农庄。当年8月开工建设,2016年元旦建成运营,有儿童娱乐、婚礼草坪、采摘园等。
为实现农庄管理的规范化和经济收益的最大化,农庄聘请专人进行经营管理并成立牛楼味道餐饮有限公司。生态农庄一次性可接纳800人就餐,年经营性收入1000万元,其中增加村集体纯收入200余万元,为牛楼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必须依靠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这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郭振江说,依托现有资源,转变发展模式,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利用旧村拆除土地,先后建设了花鸟鱼虫大市场、钢材大市场和商贸中心,吸引了100余家商户,安置400余名村民就业。
“环境改善是基础的基础,带来的是人气的聚集,也是财富的源头活水,这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郭振江说。如今村里有了钱,每年拿出200余万元用于村里的基础设施维护、村容村貌的改善、村庄公益事业、为村民缴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60岁以上老人养老及每年给村民的福利。村民有了钱,安居乐业、幸福生活不再是梦想,产业振兴基础作用更加显现出来。
兖州区牛楼村建设牛运震纪念馆,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明新风尚,受到居民的欢迎。■记者 杨国庆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