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8日
首页
第05版:

济宁40年:盛世光影中的斑斓

纪 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40年,我的济宁故事

图文 本报记者 赵星灿

“伟大的历程,辉煌的成就”——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在济宁档案馆新馆,领略了一场视觉的盛宴。这里的图片、实物和电视片,全面展示改革开放40年来,济宁市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及党的建设等方面走过的辉煌。

“伟大历史转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板块,重点展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至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前的十四年间,市(地)委、市政府(行署)带领全市(区)人民,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

1981年3月8日,济宁地委、行署作出《关于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的有关具体政策规定》,此后,农林牧副渔工商各业,开始推行以联产计酬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农村经济日趋活跃。1983年,全市农村创造了粮食单产、总产、人均占有、人均贡献的“四个全省第一”。

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农民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1986年3月20日,济宁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暂行规定》,这是关于乡镇企业发展的第一个文件,对全市乡镇企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改革开放新阶段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板块,集中展示了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后,至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的二十年间,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城市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文化名市”建设、持续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所取得的非凡成就。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全市农业改革和发展主要采取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农村合作经济;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和推进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等重大措施,农村经济向商品化、市场化、现代化转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2000年至2003年,全市农村税收改革稳步推进,初步实现了“减轻、规范、稳定”的目标。根据党中央部署,2006年1月1日起,济宁市全面取消农业税,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农业税正式成为历史,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91年,济宁市委作出《关于创办济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意见》,提出创办济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其产业基地。1992年3月,济宁市人民政府下发《关于成立济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的通知》,标志着济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正式成立。同年5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济宁高新区列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此,园区建设在全市展开,在园区建设中以15个省级经济园区为载体,加快实现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着力推进产业集群化、企业规模化、用地集约化、要素聚集化,走集约发展之路,着力打造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配件产业“双千亿工程”,突出抓好产业大项目、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园区建设星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济宁因煤而兴,煤电传统产业奠定了济宁的工业基础。进入20世纪90年代,市委、市政府把科学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植壮大新兴产业并重,由依赖资源发展向依靠资源起步、凭借资源跨越转变,从拼资源、高耗能的粗犷式增长,转到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上来,走转型发展之路。其中,1995年,兖矿集团南屯煤矿综采队年产原煤315万余吨,创造了全国综采队单产最高纪录。兖矿集团兴隆煤矿是国家“六五”重点建设项目,是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年产300万吨的大型现代化矿井。兖矿集团济宁三号煤矿是中国第一座设计年产500万吨、经改造实际年产能力达到1000万吨、煤电港一体化的特大型现代化矿井。2000年建成投产,成为世界第一个年产千万吨的立井煤矿,被载入世界吉尼斯之最。

“进入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板块,全面展示2012年10月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济宁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增进人民福祉,大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转型振兴所取得的光辉成就。这一板块是本次展览的核心和重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品牌引领,发展农业“新六产”;自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以来,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担当,深入谋划推进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全力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农业提质增效、转变发展步伐加快、亮点突出。

截至2017年底,全市11个县市区成立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252.8万亩。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稳步提升,邹城、金乡、汶上获批“全国、省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截至2018年7月底,全市6443个村居已有43%的村完成清产核资,13%的村成立了集体经济组织,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

济宁先后于2012年和2014年两次被评为国家粮食生产先进市。截至2018年上半年,全市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规模达到251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5000万吨以上。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坚持每年召开民营经济(非公经济)发展大会,出台了一揽子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举措,着力在市场准入、审批压减、创业培训、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等方面打造门槛最低、便捷高效的政策环境,在全市逐步形成了利于企业家精神培育和弘扬的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和创新生态系统。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宁并发表重要讲话以来,市委市政府积极推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点打造了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儒学人才高地、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四大战略平台,大力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工程,全面推动首善之区建设。“乡村儒学讲堂”经验得到中组部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六融六促”模式荣获山东省政府文化创新奖,济宁市成为文化部在山东省内唯一的文化改革发展调研联系点。

截至2018年上半年,全市民营经济已发展到51.8万户,注册资本金近3800亿元,2012至2017年民营经济户数及注册资本金五年年均增幅分别达14.8%、28%,始终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2017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已经占到全市GDP的63.4%,实缴税金占全市国地税总收入的63.3%,“三分天下有其二”的优势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民营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财政增收的支撑作用更趋强化。

改革开放40年,济宁经济总量呈现快速扩张态势。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6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4651亿元,提升了285倍;2017年的人均GDP为55595元,是1978年的203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69元,增加到2017年的3242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78元,增加到2017年的14845元;2017年的财政收入为385.7亿元,是1978年的257倍;公路里程数,由1978年的2051公里,增加到2017年的19599公里。

“展望”板块紧紧围绕济宁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一二五六”的奋斗目标,重点擘画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强化基层党建和新旧动能转换,抓好乡村振兴战略、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曲阜文化示范区三大载体建设,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实行重点项目挂图作战,全力推动济宁高质量发展的美好图景。

改革开放40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引领下,济宁的改革开放事业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济宁人们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锐意进取的伟大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一张张精美的照片、一篇篇生动的文字和一串串真实的数字,让观众们深切感受到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济宁经济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8-12-28 纪 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40年,我的济宁故事 1 1 日报 content_617906.html 1 济宁40年:盛世光影中的斑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