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张长青 盛超 郑莹莹
泰山玻纤邹城公司创新成果荣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建成山东省首家智能机器人应用技术研究院,各行业发明专利达到743件,累计已有200家企业与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孟子故里邹城经济社会发展的靓丽“标签”。
近年来,邹城市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突出科技支撑产业发展主题,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融入新旧动能转换,加强新兴产业扶持培育,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目前,邹城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80多亿元,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中国优秀创新城市等荣誉称号,今年成功入选首批创新型县(市)名单。
科技引领,新兴产业发展迅猛
在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生物医药行业总决赛中,经过激励角逐,山东艾孚特科技有限公司脱颖而出,荣获行业总决赛三等奖。“艾孚特能够获得国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覆盖最广的创新创业赛事肯定,是公司一直以来坚持创新发展的结果。”公司总经理周倜说道。
以艾孚特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是邹城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该市积极对接省“5+5”产业和济宁市十大产业,在“6+5+X”产业体系的基础上,高标准引育培植“2+3+2”新旧动能转换特色产业集群,坚持传统产业存量提升与新兴产业增量崛起并举,培育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同时,该市大力实施科技型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不断完善从研发到产业化应用的创新发展全链条服务,“保姆式”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全力激活科技型企业潜力,一批科技含量高、盈利能力强的小巨人企业脱颖而出。目前,该市61家企业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珞石科技承担实施省厅市会商和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1项,诺博泰智能科技被认定为省明星科技型小微企业。今年以来,该市企业累计承担实施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28个,其中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6项,到位无偿科研经费近5000万元。
富农利民,科技创新普惠农业
“合作社种植了上万亩山东农科院的济薯26,价格是普通品种的2倍,种植户每亩能赚4000多元,新品种新技术给咱们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说起科技创新在农业领域的作用,人称“地瓜大王”的邹城市灵丰合作社负责人张久灵脸上洋溢着喜悦。
据了解,科技富农利农在邹城成果丰硕。该市成功创建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持续开展粮食绿色高产创建,示范推广小麦宽幅精播、玉米绿色增产、花生高垄单粒精播等新技术10余项,小麦、玉米、花生、甘薯(鲜)单产分别达到751.59公斤、927.91公斤、643.0公斤、5629.1公斤,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尤其在食用菌产业上,该市高标准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1430万平方米,工厂化、智能化食用菌种植及加工企业近20家,产值20多亿元,连续举办食用菌产业博览会,“邹城蘑菇”成功申报第三批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目前,邹城已累计获得“三品” 认证总数达119个,认证“三品”生产基地面积达67.5万亩,占该市食用农产品产地面积的61.9%。
平台搭建,撬动高质量发展“杠杆”
装配螺丝、打磨工件、纺织缝制、分拣质检,这些精细活儿被一个大块头做的有模有样,一点也不比人差。这款颇有“大家闺秀”风范的机器人就来自国内轻量机器人领跑者的邹城珞石科技公司。
珞石科技在邹城能够迅速发展,得益于该市完善的产业基础和浓郁的机器人发展氛围。邹城不断完善平台建设,以机器人研究院、大学科技园为代表的创新创业平台在该市层出不穷。经过不断探索创新,该市形成了源头创新有产业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过程成长有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平台,终端成果转化有企业技术中心、产业园区等完整的创新创业孵化链条,科技服务水平实现了快速提档升级,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起到了重要作用。2014年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邹城科创大学科技园则是我市首个国字号公共创新平台,目前已累计入驻企业150余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在孵创业企业60余家,孵化成功率高达85%以上。目前,该市共有国家级企业创新平台4个,其中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2个;省级企业创新平台38家,省级产业研究院6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