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4日
首页
第03版:

儒学原乡走出的文化自信

——济宁学院努力打造传统文化建设高地

本报记者 火青 实习记者 王卓群 本报通讯员 李树亮 关磊

2018年9月24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秋晚会在孔子诞生地尼山圣境举办,全球华人同沐尼山月,共抒中华情,沉浸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浓浓情愫之中。

晚会上,济宁学院2000余名学生倾情登台献艺,向全球华人送上团圆的祝福。此次中秋晚会节目设计别具匠心,共分3个篇章,分别是上篇“不舍昼夜”、中篇“悠悠我心”和下篇“大道之行”,每一篇章都从济宁学院学生演员吟诵先哲经典名句开始,充分彰显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底蕴,抒发了全球华人的思乡情结,也表达了济宁学院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其杰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山东并到曲阜视察,发表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将“加快建设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打造中华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儒家文化研究交流中心,努力建设道德文化首善之区”等写入报告,充分体现了省委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担当。

国家层面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定位,为济宁学院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高度的自觉自信,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传承发展,营造了更加优越的文化环境。

济宁学院深刻把握党的十九大对坚定文化自信的新要求,高度重视区域文化特色与优势的发挥,坚持“文化领校”发展战略,培育地方性办学特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强化儒家文化教育理念;深入挖掘阐释学校红色文化资源,弘扬革命文化,形成济宁学院独特的靓丽文化名片。

倡树“创新”之风

增强儒学育人活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儒学传播与育人的第一动力。学校出台了《济宁学院关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提出坚持“六个结合”原则。即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与实现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相结合、与时代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与大学文化建设相结合、与课堂教育及实践教育相结合。同时,创新育人模式,充实儒家文化教育内容,丰富儒家文化教育方式,创办《论语大会》。

2015年5月,该校与济宁市委宣传部、济宁电视台联合打造了大型文化竞技类电视节目《论语大会》,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论语大会》采用两组对抗的方式比赛,共组成8个代表队参赛,采取两两对决的方式进行,比赛共分“了如指掌”、“当仁不让”、“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四个环节,充分展现了孔孟之乡青年学生扎实的国学功底,使人在品味经典中得到启迪,在感悟经典中受到教育。

2016年,该校《论语大会》上升为全省高校大学生活动,进一步扩展到山东省高校百万师生,共有30多万在校学生参加初赛、复赛和决赛,并成为首批山东省传统文化传承重点项目,儒学育人活力进一步增强,在社会上产生热烈反响。同年,学校荣获全省高校大学生“2016论语大会”一等奖;2017年,《论语大会》上升为全国高校大学生赛事,该校学生孙康荣获山东省高校大学生“2017论语大会”冠军;2018年,《论语大会》入选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建设计划创新重点项目。

文化浸润心灵

厚植儒学育人生态

文化浸润,滋养心灵。为让传统文化教育“活起来”,济宁学院师生推出《布衣孔子》、《论语剧》、中国传统礼仪展演等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以新的形式诠释传统文化的内涵,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让学生通过参与其中切身体验,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背景呈现出“至圣先师”孔子画像,演出徐徐拉开帷幕。引用“穿越”元素,以新颖独特的视角,通过“话剧”艺术表现形式展现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人生历程,感受孔子为理想追求不倦的精神。整场演出由“斗鸡之乱”、“孔子说仁”、“二次离鲁”、“回归故里”四个篇章组成,故事情节引人入胜,环环相扣;人物塑造鲜明生动,惟妙惟肖。

这是由济宁学院校团委、中文系、儒学与地域文化研究传播中心主办,中文系团总支、春雷话剧社承办的话剧《布衣孔子》的演出,也是学院传统保留剧目,每年进行全校公演,让师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孔子这位历史文化名人,从其身上学习讲礼仪、守规矩的做人风范;讲理想、重坚持的做事风格。充分体现了济宁学院重视师生儒学普及,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师生的情怀,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一种寓教于“美”的文明教化方式,是我们华夏民族特有的人文传统。2018年6月28日下午,济宁学院校团委和文化传播系团总支合办了济宁学院孔子学堂示范项目——中华传统礼仪“及笄礼”展演和体验活动。及笄礼是中国古代女子的成人礼,是汉民族重要的人文遗产,整场“及笄礼”展示,郑重、端庄、优雅,通过盥洗、加笄、醴礼、三拜等传统汉式礼节,接下来的“诗经诵读”、“琴棋书画”表演、互动体验等环节,更是让参加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限魅力。通过重温中华民族传统礼仪,能有效引导青年学子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记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使命与担当,秉持家国情怀,使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突出“地方性”定位

放大传统文化品牌效应

坚持特色定位,突出“地方性”,放大传统文化品牌效应。济宁学院注重儒学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一是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二是建立两个重点学科平台。与曲阜市人民政府共建曲阜儒文化产业研究所,并成立该校儒学与地域文化研究传播中心;三是积极拓展儒学载体。

该校积极发掘和弘扬儒家文化、 始祖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微山湖文化等地域文化和该校特有的红色文化的内在精髓和现代价值,构建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加强儒学与地域文化研究传播中心、孔氏家族文化研究所、水浒文化研究所等研究平台建设,积极开展文化研究和 学术交流活动;充分利用儒学与地域文化研究传播中心、“文化讲堂”、“明德讲堂”、“孔子学堂”、“济宁学院优秀传统文化月”等平台和载体,将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搬进课堂。 2016年该校“孔府家学研修基地”被评为第九批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

2017年3月,该校“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中心”获批山东省“十三五”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学校积极发挥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广大教师承担传统文化研究课题、著书立说,并将课题研究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实现学术研究的社会效用。褚滨、王振星、胥国红三位教授被济宁市委宣传部、济宁市委组织部授予“首批济宁文化名家”。

2017 年,学校承办了首届全国儒家文化国际传播(曲阜)论坛分论坛,成功推出系列文化主题活动,如无伴奏合唱《论语》等一些富有特色的表演节目。

主动参与政府组织的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世界儒学大会、中韩儒学对话会等高层次活动,定期与国内外儒学团体进行文化交流。2018年4月23日,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济宁学院承办的2018年首场山东社科论坛——新时代家风家训传承发展研讨会在学校科技文化大楼报告厅举行。本次论坛收到相关学术论文80余篇,来自山东大学、中国孔子研究院、孟子研究院、海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5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及社会团体的专家学者及济宁学院师生200余人参加论坛。

坚持“开放、共享”

拓宽儒学育人渠道

开放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儒学深度融入世界的根本要求。该校积极参与全球儒学研究传播,取得了新进展。

该校重视加强对外儒学交流与合作工作。与美国密苏里大学、英国卡迪夫城市大学、法国蓬图瓦兹大学、韩国平泽大学等国外2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儒学合作关系。2015年12月18日至19日的“2015年中韩儒学对话会”上,该校儒学与地域文化研究传播中心参与《中韩儒学共同振兴倡议书》制订,并在对话会闭幕式上以“圣风儒韵”为主题演出专场文艺晚会。

2015年5月6日上午,该校举行了“儒学与地域文化研究传播中心”发展规划论证会。山东省“泰山学者”、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等十余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会议。

论证会上,与会专家学者紧紧围绕《济宁学院儒学与地域文化研究传播中心发展规划书》草案,就儒学与地域文化研究传播中心的性质定位、人才队伍建设、学术研究及文化传播、学科专业建设、服务地方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传承红色文化

彰显育人特色

“红色文化”是济宁学院的又一文化传承特色。济宁学院初等教育学院的前身是山东省曲阜师范学校,那里诞生了著名的“红二师”。如今,这个位于孔子故里山东曲阜明故城内,西邻孔庙、北近孔府,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优越的百年校园是世界上距离孔子最近的高校。

曲阜师范学校素以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传统优良、广育人才著称。追溯曲阜师范学校的办学历史,应从衍圣公府在此辟建“家学”算起,距今已有近1800年的历史。曲阜师范学校举办师范教育也有110多年的历史。1926年校内就成立了鲁西南地区最早的中共党组织——“中共山东省立二师支部”。1929年该校进步师生因公演反封建历史剧引发轰动全国的“子见南子案”;1931年该校联合鲁南七校师生在兖州卧轨截车要求南下抗日事件轰动全国;学前教育学院(原兖州师范学校),其前身是创立于1907年的“山东滋阳初级师范学堂”,1932年建立了滋阳县最早的地下党支部。原文化部部长、著名文学家贺敬之曾在此就读。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曲阜师范学校获得较快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不断提高,成为济宁市及周边地区乡村教师培养的主力军。2000年,曲阜师范学校挂靠原济宁师专招收五年一贯制师范专科,开始专科办学新探索。2008年11月整建制并入济宁学院。先后获得山东省首批“重点师范学校”和“规范化师范学校”等荣誉称号,成为山东省、济宁市、济宁学院儒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体验基地。先后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山东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校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等。并建设了“红二师”纪念馆,召开了纪念杰出校友万里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并发行《百年万里》文集,很好地发挥了儒家文化和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凝聚和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作为儒学原乡的高等院校,济宁学院努力探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努力构筑道德文化高地,为助力文化强省而砥砺前行。

2018-12-24 ——济宁学院努力打造传统文化建设高地 1 1 日报 content_616526.html 1 儒学原乡走出的文化自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