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宋仪凯 张彦彦
本报通讯员 范培倩
任城区越河街道兴隆社区居民刘女士,母亲去世,父亲打零工,本人则患有巨人症,肢体四级残疾,平时在市场里卖点青菜维持生活。近期她患上了肺结核,住院多次,因病情较重,花费较大,家庭无法承受。
社区网格员王艳艳在对社区 “暖心帮扶卡”居民上门走访时,了解到这一情况,第一时间向社区党委进行了汇报,帮助她申请大病救助,社区与街道上下联动,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放了大病救助款。拿到救助款的刘女士专门来到社区,激动地紧握着工作人员的手说:“自己都没想着能申请国家的政策,真心感谢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
去年以来,任城区围绕群众满意目标,坚持党建统领,创新社区服务办法,探索推行了“未诉先办”工作法,进一步提升了社区治理效能。以越河街道为试点,街道社区党组织结合居民群众实际需求,在“接诉即办”的基础上,实行“未诉先办”,用活基础信息,数据赋能群众诉求,把各项为民服务工作做在前面。
一盘棋联动 凝聚治理合力
“现在办事越来越方便了,带着身份证、一张2寸的照片,直接到社区为民服务大厅,几分钟的功夫,老年证就给办好了”。家住越河街道和平街社区的李大爷,拿着办理好的老年证,笑呵呵地说道。为方便辖区老年人办理老年证,越河街道本着便民利民为民的原则,率先将老年证办理的权限下放给社区,并统一为社区配备针式打印机、热塑压膜机。
近年来,越河街道把党建统领社区精细化治理,作为“一把手”创新项目,统一部署、统筹推进。街道7个社区党委共组建19个居民小区党支部,确保党的组织在居民小区全覆盖。街道11名科级干部下沉小区党支部兼任民情书记,37名街道机关干部下沉网格兼任第一书记,各网格均配备1名专职网格员、1名网格长、20名兼职网格员和志愿者。在红帆驿站设置“书记信箱”,结合网格员每日巡查走访,多渠道收集社情民意,通过开展“居民说事”活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目前,街道兼职网格员达1076人,其中包括街居干部、住社区党员、物业代表、法律顾问、家庭医生、居民代表、社区志愿者等,进一步凝聚起社区治理合力。
大数据赋能 服务再升级
竹竿巷社区经过30多年的风雨洗礼,基础设施落后、环境卫生脏乱差、管理服务难度大等问题,在竹竿巷社区越来越突出。有着13年党龄的张宝芳走上社区党委书记岗位的第一天起就下定决心,必须先从“根”上解决问题,抓党建带班子、抓党员带群众、抓典型带一般,通过强基固本、培根铸魂,为社区治理“强筋壮骨”“开枝散叶”。
如今,在竹竿巷社区,你会看到居民只要对着小区大门口一块巴掌大的显示屏“刷脸”,门就会自动打开。“不是我们小区的人,他的‘脸儿’不在这个‘小盒子’里,就不能轻易进来,我们感觉安全多了”。公路佳苑小区张奶奶逢人就乐呵呵地说。竹竿巷社区加速打造包括智能停车场、无人超市、智能门禁等于一体的济宁首家5G“智慧社区”,推动社区服务更加精准、便捷、高效。结合智慧社区建设,对接济宁市行政审批服务局设立“政务服务综合一体机”,推动政务服务大厅向社区延伸,为办事群众提供自助申报、便民查询、证明打印、自助缴费等“身边的政务服务”,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不出社区,一站办理。
如今的越河街道竹竿巷社区已成为服务全面、环境优美、秩序优良、融洽和谐的新型社区,一改往日的脏乱差形象,整个社区面貌焕然一新。
近年来,越河街道不断加强智慧社区平台建设,引入以证识人、以物建模APP信息采集技术,全面核查辖区网格内的人、地、事、物、组织以及民生诉求等信息数据,实时三维建模,形成以地理信息为主的网格实景图。依托区级网格信息系统平台,绘制以常住人口信息为主的网格信息GIS地图,针对孤、老、病、残、幼等特殊群体,生成专项档案,为开展精准服务提供了依据。梳理居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线上生成问题台账,并加强对流动人口、房屋出租、网格事件、民生诉求等信息变化的动态管控,使各类信息 “一网揽齐”“全景直观”,较好解决了信息失灵、预警不准的问题。
精准化聚焦 解群众难题
“有了这个洗衣房真是太好了,不仅免费给老年人洗衣服,还熨好叠好送家里来,真比亲闺女在身边还方便!”前段时间,竹竿巷社区72岁居民史福云看着社区工作人员送来的衣服,高兴得合不拢嘴。
史大娘说的洗衣房,是越河街道率先在竹竿巷社区试点的“免费洗衣房”。竹竿巷社区内高龄、独居、空巢老人较多,子女忙于工作,有时无暇照顾老人日常起居。在大走访过程中,网格员冯丹了解情况后,迅速汇总上报社区和街道。
“想群众所想,解群众所忧,把‘未诉先办’推行到百姓身边,化解群众身边的难题。”竹竿巷社区党委了解情况后,立即开会研究这一问题,及时购买了洗衣量大,还自带消毒、烘干功能的专业洗衣设备,专门为社区65岁以上独居老人、重度残疾人提供免费洗衣全程帮办服务,让这些群众切实感受到政府的关怀。截至目前,洗衣房已经投入1.5万元,可实现洗衣、烘干、熨烫等。
越河街道通过走访调查、民情分析、信息预警等途径,抓住特殊群体服务诉求鲜明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实基础服务。建立“智慧越河云平台”指挥中心,形成“源头发现——采集建档——分流交办——协调处置——检查督促——结果反馈”六大闭环工作流程,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运用大数据分析系统,精算出不同群体实际需求,有的放矢开发服务项目,定向推送个性化服务。面向辖区老年群体,开展“周敲门保平安”行动873次,走访独居和“空巢”老人1134人;为行动不便老人开展“义务洗衣”活动56次,清洗衣物594件;面向少年儿童,开展“井上添花”趣味涂鸦3次,举办“七彩暑托班”中小学生假日托管班4期,真正把服务送到居民群众的心坎上。
记者感言:民生无小事,件件总关情。去年以来,任城区探索“未诉先办”工作法,以“绣花功夫”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落细落地,一针一针“绣”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市民群众的日子过得更加有滋有味、红红火火,进一步提升了社区治理效能,凝聚起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
编者按:本报深入开展“一线1+1”联系点报道活动,由班子成员或采编部门负责人带领记者队伍,深入到生产、科研、服务一线联系点和广大群众中间,进行蹲点式采访,撷取第一手素材,挖掘最感人的故事,采写更多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优秀稿件。今天的“一线1+1”联系点报道,记者走进任城区越河街道,见证“未诉先办”为民服务工作机制在提升社区治理效能上取得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