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31日
第04版:

找寻童年的春鸡

唐广申

“打春的娃娃,迎春的鸡”。2月3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的“立春”节气。在我们鲁南农村,立春不叫立春,叫打春。

一入腊月,人常互问“几儿打春呀?”每年立春这一天,有给小孩子戴“春鸡”的习俗。

《邹县志》载:“妇女剪彩为鸡,儿童佩之,曰戴春鸡”。家有孩子的农家婆媳,常是一入腊月,便从针线筐儿里翻捡出平日裁袄做裤剪剩下的花布头儿,开始缝制春鸡儿。

戴春鸡是为了迎接、庆贺春的到来。春天来了,一切都是新的,就像小鸡刚出蛋壳一样,让人高兴。在鲁南,“鸡”“吉”同音,取个吉利的意思,寓意丰衣足食、茁壮成长、吉祥如意,是人们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在立春这天开始戴“春鸡”,也象征着孩子从小开始便吉星高照了。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过去农村穷,一到春天,就闹粮荒,断炊的、出门讨饭的并不鲜见。农人穷怕了,让孩子在立春这天戴上春鸡儿,期盼将来能过上不愁吃穿的好日子,从此不再受那鸡(饥)荒之苦。

记得小时候,每到立春前几天,母亲会给我们缝“春鸡儿”。春鸡儿的颜色,多是大红或金黄。戴什么颜色的春鸡儿,要看那一年适合打什么颜色的春。听母亲说,五更天打春,小孩子要戴黄色春鸡儿,大人要在衣服扣眼上戴黄色布条。别的时间打春,小孩子佩戴红色春鸡儿,大人戴红色布条。

做春鸡儿很简单,先把红布或黄布剪成几个大小相等的正方形,然后对角折叠。用花线沿边缝合,最后留下一个口儿,把棉花当作填充物塞进去,再将口儿缝上,春鸡儿的雏形做成了。再用黑线给春鸡儿缝出两颗眼睛,再缝上一个大鸡冠。最后用一小撮儿五色彩线,缝在春鸡儿的屁股上做尾巴。这样,一只八面威风的春鸡儿就做好了。

也有的一般是用花布裹棉花,形同菱角,一角的尖端缀上花椒仁,做鸡的眼睛,另一角缝几根长长的花布条做尾巴。有的春鸡更有趣,嘴上还要叼一串豆粒或一串干辣椒,孩子几岁就叼几粒豆或几个干辣椒,以鸡吃豆来隐寓孩子不生天花、麻疹等疾病。

春鸡做好了,要在打春的头一天晚上,缝在小孩子棉袄袖子上。一般是男孩缝在左袖,女孩缝在右袖上。许是深受“男左女右”的传统影响,才这样吧。也有的小孩子,一个袖子上缝一只,便又破了传统,两只“春鸡儿”也不至于寂寞。

也有从立春之日开始戴春鸡,延续好多天的。在山东一些地区,元宵节或正月十六赶庙会时,要扔掉春鸡。在民间,蜈蚣、蝎子、蟾蜍、蛇、蚰蜒,被称为“五毒”,而鸡能降服这五毒,春鸡便成了儿童的护身符和保护神。

戴春鸡,也寄托着儿童不受毒虫伤害的美好愿望。因为立春后天气转暖,各种毒虫纷纷出来,儿童立春之日戴春鸡以避毒虫。至于扔春鸡,是象征扔掉疾病,就如有些地区放风筝有意剪断线,寓意放掉晦气的习俗一样了。

如今的人们,生活一天比一天好,饥荒之苦早成了遥远的记忆,戴春鸡儿的习俗也渐渐消失了。年轻的母亲们大多不会做春鸡之类的手工了。孩子们的世界,也不像过去那么单一了,他们有太多的玩具和新颖的娱乐。

但我记忆中的春鸡儿,还在小伙伴的追逐打闹声中舞动。 ■心飞扬 摄影

流 年

2021-01-31 唐广申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61476.html 1 找寻童年的春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