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她从八岁就来到异乡做童养媳,吃过树根,扒过树皮,像那个年代的人一样,经历了风雷涌动的革命年代、荡气回肠的抗战历程。她常抱怨,在万恶的旧社会里,吃了太多苦。那时候,常常吃不饱,穿不暖,居无定所,奶奶的风湿病就是小时候在青石板上露宿留下的后遗症。那时,她最盼望的,就是能吃上饱饭,过上有保障的生活。
父亲出生于60年代,他在农村广阔的天地中长大,庄稼人的辛劳,早早的培养了他有担当且谦卑好学的秉性,他从小就是老师、父母、同学眼中的优秀生。父亲读完高中就辍学了,在村大队里找了一份能挣工分的工作,一干就是几十年。他深信:“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1978年的春天随着惊蛰第一声响雷,如期来到了华北平原。伴随着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父亲把青春和热情都奉献给了生养他的土地。起初他担任生产队的队长,由于思想活跃,很快就入了党,担任村书记。父亲为破旧的村庄修马路、架路灯、建村居休闲设施。还在村委一角设置了“农家书屋”,空闲时常带大家学习各种惠民政策,由于父亲读书多,领悟能力强,大家有不清楚的社保政策常向他询问,他也乐意担起了社保协理员的工作,为民谋福。
帮村民统计农村养老保险缴费情况,为行动不便的患者办理残疾证,建蔬菜大棚合作社引导村民返乡就业,父亲时常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但他乐在其中。
当父亲从信用社给奶奶领回第一笔养老金,是2011年的夏天,院子里槐花飘香。奶奶已是满头白发,岁月的侵蚀,使她患上高血压、冠心病等老年病,身体每况愈下。那天,老人觉得原本苦闷的生活一下子有盼头了,高兴地笑着说:“国家政策越来越好了,放在旧社会谁能想到不用交钱,国家还给钱!我要多活两年哩!”
“妈,您好好活着,以后的政策会越来越好,说不定您看病吃药都不花钱哩!”父亲宽慰道。
那时,父亲最自豪的是乡村变美了,群众生活有保障了。
我和姐姐出生在90年代,我毕业后,通过人事招考,进入人社部门工作,姐姐研究生毕业后,顺利通过省选调生考试,在乡镇任职。父亲常向邻居们感慨:“要不是国家政策好,实行机关事业单位‘逢进必考’的政策,给学生们搭建起‘阳光人事’通道,俺家娃娃不会这么顺利就找到工作啊!”
深化改革蹄疾步稳,用人形式方面,全部实行公开选拔逢进必考,从以前命运的喉咙被时代的变迁扼住,到现在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农村政策方面,从老百姓交农业税,到不光免交税了,国家还给予种粮补贴,老百姓的生活更是有保障了,基础养老金从2011年的55元涨到现在的118元;医疗保障方面,从老百姓看不起病到看病吃药都能报销,基本医疗、大病制度、二次报销、护理保险、救助政策各项“惠民礼包”全面覆盖,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由30万提高至40万元,医疗保险为老百姓撑起“保护伞”,就连头疼感冒在诊所里拿药,也不用掏钱,直接刷医保卡消费。
前几日,邻居张大娘给我打电话,说她患心脏病多年,今年刚做了搭桥手术。手术前,她向左邻右舍借了治病钱,出院后她满心欢喜地说:“闺女儿,医疗费总共10万多块,没想到在医院里联网结算就报销了7万多,大病报销了2万,算一算自己才花了8000多块钱,放到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借的钱用不着了!”
如今,“智慧医疗”的翅膀已经代替百姓跑腿,异地就医联网结算搭建起“双向报销桥梁”,“养老贷”正向困难参保人员伸出援手,“ 精准扶贫”的社保担当毅然在路上……老百姓赶上了好时候,享受着智慧人社带来的便利,憧憬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父亲常告诫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考虑,为他们着想!”在平凡的岗位中,面对纷杂的社保业务和形形色色的群众,每当想起父亲的这番话,内心便升腾起无限热情,又倍感责任重大。父亲年过半百,我知道他唯一的遗憾是,在奶奶生前没能为她做心脏搭桥手术。那时候医疗技术还没能像现在这样发达,医保惠民政策还没有像今天这样便利。
现在全国上下以各种形式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和同事下村宣传社保政策,希望更多的人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