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济宁学院附属中学红星校区启用之际
本报记者 刘利民
本属杏坛,复归杏坛。
遗失的梦想回家了,久蕴的愿望实现了,崭新的校园诞生了,希望的苗圃花开了。
公元2020年8月31日,这一天,是属于济宁学院附中红星校区的。一所现代化的校园——济宁学院附属中学红星校区,拔地而起、靓丽登场。
9月1日,随着红星校区的正式开学,28个班的学生欢天喜地走进校园,这也同时宣告:济宁学院附中教育集团已拥有8个校区,在已有总部、分校、南校及小学部、高新、太白湖、三中、四中等7个校区基础上,又新增了红星校区。
在历史的进程中,在岁月的交替中,济宁学院附属中学作为我市“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显示出愈加鲜艳的色彩,团结奋进的济宁教育人,正用崭新的发展理念,擘画着崭新的发展格局。
执行力的典范
一所美丽的校园,为学院附中添彩,为红星路增光,为济宁教育赋能。她美得让人惊叹,如立体的诗词,如凝固的乐曲,如梦如幻,又如此实在。红楼,绿树,教室,操场……学校的一景一物,都似在诉说,又似在欢笑,对红星校区的决策者、设计者、建设者们,唱着甜美的、悠长的、无言的颂歌。
是的 ,在这里,红星校区的建设者们,度过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济宁学院附中校史上 ,将会写下这些难忘的片断——
2019年1月,济宁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将“启动原济宁师专旧址改造”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让人民生活得更美好,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办好民生实事”“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切实解决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和大班额问题”……这样的目标,让人感动,令人鼓舞。2月,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发改委立项,正式决定将济宁师专老校区,改建为济宁学院附属中学红星校区,并将这一建设项目,作为服务济宁城区人民的重大民生工程,列入我市星级重点督导项目,以及济宁市挂图作战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重点建设”“挂图作战”。用这样的文字来表述,足见项目意义之重大。
“说了算、定了干、按期完”。九字大红标语,悬于工地的安全围墙显要位置,是要求、也是激励,是提醒、也是鞭策。
盯住“省级安全文明示范工地”,瞄准“泰山杯”,是目标,是任务,更是行动。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傅明先,市政协主席张继民,副市长任庆虎等领导,以及市总指挥部推进办、保障办的领导们,多次亲临一线调研、检查,听取汇报,现场办公,专门调度、部署学校建设工作;直接负责项目督导的市“两带”建设指挥部葛林、仲崇斌、白红波、裘勇钢等同志,全方位、全时段与指挥部对接和保持联系,对项目建设给予了最大程度的支持、帮助;在项目建设手续办理过程中,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及任城分局、市行政审批局一次性告知、一站式办理,市住建局、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在项目招投标中开通绿色通道,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和各原驻单位大力配合,及时腾退用房,为项目按时开工赢得了宝贵时间。4至6月份的旧建筑拆除和渣土清运中,市、区两级城管、环保、住建、公安等部门,严格指导、热情服务、全力倾斜支持,仙营街道、秦庄社区及周边居民大力配合,市教育局和济宁学院附属中学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带领红星校区建设指挥部全体同志昼夜奋战,督导济宁华嘉建筑公司克服种种困难,最终使得20余栋旧建筑物的拆除和渣土清运工作,在对居民生活及环境影响最小的前提下,按时完成任务,确保项目顺利开工建设。
市教育局高广立局长、伊立峰副局长和陈勋科长靠上督导、指导,抓安全、抓质量、抓进度。附中红星校区项目建设指挥部坚持每周例会制度,在伊立峰的召集和主持下,指挥部和参建各方工作人员在例会上总结工作情况、汇总项目建设推进中的各种问题、研究解决方案、部署每周的具体工作。指挥部实行工作人员施工现场24小时轮流值班制,由学校领导带班,全体指挥部工作人员轮班靠在施工现场,抓紧、抓实、抓细各项工作,协调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李汝敏校长、陈庆年副校长带病坚持工作,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带领包括赵力、王亚东、徐炳灿、陈林、孔庆民、梁坤、李会军等成员在内的红星校区建设指挥部团队,发扬“团结拼搏、锐意进取、无私奉献、敢于担当、追求卓越”的附中精神和艰苦奋斗、严谨务实、干事创业、尽职奉献的工作作风,在建设过程中,每天从早晨7:00直至次日凌晨5:00,始终确保有指挥部工作人员在施工现场轮流值班进行检查和监管督导,全力以赴打好项目建设攻坚战。
这是附中的一个“建设年”。在这一年里,傅明先书记来过4次,张继民主席来过6次,高广立局长来工地已经难计其数,即使去市委市政府开会路过时,也要来工地上看看才放心;伊立峰副局长更是长期靠在工地,拆除施工时总是冲在最前面,渣土夜运时每晚都值班监管到最后,经常凌晨一两点钟才离开工地,有时开会太晚了,就干脆睡在指挥部。
2020年7月10日,工程开始50天倒计时。工地指挥部每早7时开碰头会议,下达任务;晚上8点,召开总结会议,解决问题。大家披星戴月,顶风冒雨,吃住在校,坚守阵地,确保工期。
原济宁师专旧址,本来是一块非凡之地,学院附中成立至今,更是育人无数,乃积德行善之处。择善地、行善事,必得善缘、结善果。人必助之,天必佑之。
2019年冬,该下大雪时,没有下雪;2020年夏,该降大雨时,没有下雨。盛夏的一天,李汝敏校长从家里出门时,黑云压城,风雨欲来,夫人担心他,提醒是否雨后再出门。李汝敏笑笑说:“没关系的,校建任务正紧,老天怎忍心下雨。”这当然是玩笑话儿,结果竟然成真,很快云散风轻,天现丽日。李校长感慨地说:“虽然疫情误了工,但老天仍在眷顾着附中。雨水也是这样,晚上下、白天晴,对工程没有造成大的影响”。
副校长陈庆年,在施工期间,因工作太忙,造成免疫力下降,又因病毒感染,连续发烧两个多月。身体急剧变痩,体重一下子减了25斤,老校区的教师们见到他时,都惊讶而关切地寻问:“你咋这么瘦了?”劝他赶紧去医院检查。而他总是一拖再拖,直至坚持不住。在他出院的当天,又在妻子的陪伴下,直接来到工地。“学校的工作任务,不能有半点马虎,只要接受了,就应干好。”他对记者说 。
2020年8月31日,红星校区的工程终于竣工。次日凌晨,清理完建筑垃圾后,工程人员全部撤离,给全校师生留下了一个美丽、安全、崭新的校园。
红星校区开学前,不少人担心两个事儿,一是工程难以按时竣工,另一件则是甲醛污染。但是,党和政府的决心稳如磐石,学校党委的意志坚定不移,加上工程人员的全力以赴,竟然让“两大担心”转化为“两大欣喜”:不但项目保质保量地按时竣工,而且所有建筑设施与建筑场所,经环保部门逐个检测,全格达标,不存在任何有害污染。
8月28日,校党委会郑重决定:红星片区所有初一新生按时开学,初四毕业班同时全部入驻红星校区。
从2019年6月30日动工,至2020年8月31日竣工。整个建设,历时一年。虽然时间紧迫、工程量大、任务艰巨、环评严格,但是,市教育局及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指示精神,积极协作配合,联合作战,圆满完成了校建任务。体现出“附中速度”,也体现出“济宁速度”;显示出“附中精神”,也显示出“济宁精神”。
强大的附中精神,让学校在任何困难面前,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傅明先称赞,济宁学院红星校区这一项目的顺利完成,充分说明济宁教育及相关部门是执行力的典范。
“附中红”的魅力
“红星”闪闪放光彩。横空出世的济宁学院附中红星校区,理所当然地成为济宁教育又一新的亮点。每幢建筑都是红色,不是大红,也非严格意义的深红,而是一种比大红更大气、比深红更深刻的颜色,耐看、耐品、耐读。有的老师说,这种颜色叫做“哈佛红”;多数老师则不以为然,认为此说缺少国学元素、中华底色,也缺少济宁教育的原本特性,应叫“中国红”“杏坛红”,或者干脆叫“附中红”。
是的,附中作为济宁基础教育一面旗帜,“红”本是其最本质最深沉的色彩,完全可以叫“附中红”,完全配得上“附中红”。
新的校区,新的环境,新的学期,新的感觉。一切都是新的,包括满目的“附中红”。每天,孩子们入校后,校园中便会响起歌声与笑声。
红星校区占地120亩,48个班的办学规模。建设初期,学校定位就是把红星校区建成标准化、现代化、示范性、创新性区域名校。学校兼具四大功能区:南部是休闲区,这里还将会整体绿化和美化;中部是教学区,包含两栋教学楼、一栋实验楼和一大一小两个报告厅;北部是运动健身区,艺体楼、400米标准化操场,包含足球场、室内外篮球场、排球场、游泳馆等;东部是生活区,文远楼一楼将成为师生餐厅,二楼至五楼为师生午间休息室。
为了确保师生健康,学校教室、功能室并没有精装修,而是采用环保乳胶漆粉刷墙面。内装虽然简陋,但装备却是一流。一体机、护眼灯、直饮水、洗手盆直接入教室。特别是护眼灯是感光的,人进则亮、人出则熄;光明则暗,光暗则亮,将电视的护眼技术用于护眼灯具,是目前市面上最好的校用灯具。据创维照明公司工作人员刘浩、侯伟丽介绍:学校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为孩子的健康负责,积极响应上级号召,采用先进照明设备,公司感动于校领导的情怀,不计成本不惜代价,也要支持红星校区建设。
特别是操场,宽敞、美丽、环保。红星校区行政服务中心副主任、英语教师孔庆民,向记者提供了这样一个细节:9月1日,开学那天,市委书记傅明先轻车简从来到学校,了解新校区开学情况,包括学生状态、教师状态、家长反映等。高广立局长安排李校长代表校区作了简单汇报。听完汇报后,傅明先进入教室,摸摸墙壁,闻闻气味,还特意来到操场,蹲下身来闻闻塑胶跑道,感觉并无任何异味,又听说环境测评全优,开心地笑了。
有同学说得好,每天都想来到这里,和操场来作一次热烈的约会——“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小小少年,很少烦恼,但愿永远这样好……”红星校区的这些“星娃”们,歌唱着,欢笑着,奔跑着,跳跃着,追逐着,嬉戏着,他们喜欢这种感觉——身与心的高度和谐,手与脚的完全放开——整个生命的自由飞升与快乐翱翔。
这里的师生是幸福的,因为他们的校园,是一爿神奇的土地——
红星校区的新址,是现济宁学院的前身——大名鼎鼎的济宁师专的原址。济宁师专溯源于1951年成立的滕县专区干部文化补习学校,1971年在济宁师范学校和曲阜师范学院附中的基础上建立,197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1998年7月,济宁教育学院并入,2000年7月,济宁艺术学校并入。2006年1月,学校迁至曲阜办学。2007年3月,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济宁学院。2008年11月,曲阜师范学校并入。2017年,学校成为省级硕士培育建设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设立得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建校70年来,为国家各行各业特别是为教育战线培养了大量人才。
这爿土地,一直是“老师专人”梦绕魂牵的地方,创造了太多的教育奇迹,演绎了太多的青春故事,珍藏了太多的美好记忆。无论是建设前、建设中、还是在建成后,一些老校友、老领导、老同志,经常不自觉地前来看看,有外地的老校友还专门致电李汝敏校长提出想专门前来看看,李校长都热情而愉快地答应了,他认为,与这爿土地相关的所有人,都是学院附中的财富。教育是一种文化,文化是一种传承,附中目前教育教学的绚丽,离不开“文化活水”的滋润。
目前,在红星新校区的西南角,老树林被保留了下来。这一片高大浓密的树林,深藏许许多多青春的秘密:当年的大学生们,在这里读书、歌唱、交友、恋爱、哭泣、欢笑……李汝敏校长说,红星校区乃济宁师专旧址,这里要永久地留存下“老师专校友们”的记忆。
这里的师生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的身边,是一处成长的乐园——
济宁学院附属中学始建于1952年,发端于当时的杨坊巷小学,先后更名为青华洞小学、实验小学、济宁市第七中学、济宁市第四中学,1991年更名为济宁师范专科学校附属中学,2007年又更名为济宁学院附属中学。2000年、2003年原济宁市第十中学、原济宁市第六中学相继成建制并入学校,分别成为附中南校区和分校区;今年秋季红星校区开始招生,至此形成一校4区的办学格局。2016年12月10日,学校整建制划归济宁市教育局直属管理,校名不变。2017年11月被评为首届全国文明校园,成为济宁市初级中学的惟一。
学校现有134个班级,约8000名学生,484名教职工。多年以来,附中取得了优异的教育教学成绩,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赞誉。2020年中考,总校区初四不到1100人参加中考,共有848人升入普通高中。每班学生都不到60人,其中七个班升入高中人数达50人以上,有两个班甚至达55人。这该是多么了不起!
附中的毕业生更是以文明守信、懂礼守法、拥有较强的面向未来的生活与学习能力被社会广泛认可,特别是高中学校很喜欢该校的学生,潜力大、冲劲足,2020年高考,考入“清北”的郑又嘉(700分,济宁市状元)、于新锐、刘佳成等3位同学,皆为该校初中毕业生。
附中对社会的贡献,并不完全在于升学数量,还在于在这个平台上,培养出了大批的青年老师,为济宁教育输送了一批批管理干部。2020年暑期开学时 ,附中红星校区先期调入70人,内含大量的优秀教师,这也充分说明,学校的人才储备多么雄厚。
近几年来,学校更是飞速发展,先后托管了高新区丰泰中学和太白湖区实验中学,分别更名为附中高新区校区、附中太白湖校区。学校派驻了领导团队和教学骨干,引领带动两所学校实现了跨越发展。2018年8月,市教育局主导成立济宁学院附中教育集团,济宁市第三中学、济宁市第四中学,分别成为附中教育集团三中校区、四中校区。附中教育集团形成了目前一校八区的办学格局。
美丽的“附中红”,变得更加熠熠生辉。
“纯绿色”的教育
“红星”灿灿暖心怀。暖心怀的,还有附中创办的“纯绿色”教育。
2020年暑假开学之前,附中红星校区利用晚间,召开了一次“线上新生家长代表会”。尽管是在线上,效果却是出奇得好。学生家长们发言踊跃,大家普遍认为:学院附中教育优质,环境优美,教师优秀,管理优越,自己的孩子们能来这里上学,简直是一生的幸运。主持会议的附中纪委书记兼红星校区校长邵长瑞,让大家给学校留下宝贵意见,大家喊道:“没有意见——”;邵校长很诚恳,说:“提提建议也好嘛。”大家再喊:“没啥建议——”。更多的家长,则借此机会称赞学校、赞美老师,学校本意是召开一次新生家长“意见会”“建议会”,竟然始料未及地完成了大翻转——变成了一场对学校的“表扬会”“感激会”。
如此热烈的场面和如此完美的结果,让学校领导对当下的工作变得更加自信,也对开学后第一次全体学生家长会议更成竹在胸。此次会议理所当然地在白天召开,会议的一个重要议程与内容是让全体新生家长参观校园、听取校领导汇报工作。因为有了开学前的“新生家长代表会议”的沟通与铺垫,本次“全体新生家长大会”,就会议的氛围和效果而言,成为上次会议的“复盘”和“翻版”——圆满成功。
红星校区竣工后,市政协主席张继民兴奋地对李汝敏校长说:老李啊,这么好的校区,你们就大干一场吧。要努力把学校办成全国一流、国际一流的学校。以前,我们的孩子去国外上学,以后,可以考虑让国外的孩子来学院附中上学。
学生家长、社会各界,皆如此信任学校,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学校不负家长,老师对学生的高度负责。当下的学院附中,虽然校区较多,却是一个团队在战斗,有共同目标在召唤——同舟共济,创办一流教育。
红星校区的美丽,不仅显于外,而更蕴于内。
根据学校工作需要,红星校区成立了四个中心:教学管理中心,学生发展中心,行政服务中心,后勤保障中心。依靠全体教师的智慧和力量,群策群力,协调一致,齐抓共管,共创佳绩。
附中红星校区教学管理中心主任陈熠,说起自己就职的单位,满满的自信中有着满满的骄傲:学院附中工作运行机制极具系统性,计划系统、运作系统、监督系统、反馈系统等先进、科学、完备。学校布置工作、下达任务、开展活动,何时去干?何人去干?如何去干?计划详尽而周密,确保有效高效。
比如,备课的个性化。青年教师上课前需要拿出详案: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学生学法。
比如,听课评课的实效化。听完课,留下记录,写出评语。课之得失、质量优劣、效果高低、经验教训,要全面分析,无论对授课者,还是听课者,都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提高。
比如,集体备课的有效化。“集备”一直是附中教学成功的一大“法门”。八个校区统一进行。红星校区设有专门的“集备室”。初备,指定主讲人,个人先提出方案;集备,通过集思广益,精心打磨,让课件精益。青年教师据此教案,方可上课。青年教师们在这一过程中,在老教师指导下,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锻炼和成长,也使每堂课在学法的优化中逐步臻至经典,让课堂形成火花四射的思维的疆场,从而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食粮。担任数学课的陈熠主任说:“所有的课,包括数学,都有其特有的快乐功能,认真进行开发,就会让学生乐学。要用心包装,适合学生口感,犹如糖衣药片。”
2021年元月7日,气温零下17度,济宁市迎来入冬后最冷的一天。是日上午,曲师大梁山附中校长谢明光带领20多名教师和干部,专程前来红星校区参观学习,在听了红星校区的几堂课后,梁山的同行们眼界大开,对“红星课堂”赞不绝口。谢明光校长感慨道:“附中的课,目标精准,内容精要,思维宏阔,文化含量丰富,有故事有情趣,有水平有品位。”微山县的一位校长,经常来附中参观学习,有时带着人来,有时自己来。他对陈熠说,来到附中校园,就好像进入一种“场”中,有一种特别的感觉,这种“不一样”究竟是什么呢?陈熠告诉他:不一样的地方,应该就是校园精神,附中是一所有灵魂的学校,有一批拥有美好灵魂的人,从事着有灵魂的教育、有爱的教育。
附中老师的爱,宽宏而博大,特别是对后进生。宫辉老师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爱学生,就爱他的一切,包括弱点。”
年级有一个同学,性格较偏激,专门给家长唱反调,对同学也不太友好,家人一筹莫展,甚至带他看过心理医生,但收效甚微。级部主任知道这种情况,便告诉家长,对于孩子的这类问题,陪伴比治疗更重要,让孩子专注有意义的事。三年时间,经过老师悉心指导,这个同学进步很大,成为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
“培优补差绿色化”是红星校区给予学生们的特殊之爱。这是红星新校区在新的学期实施的一项新计划,也是新发展理念下的新发展格局。先在初四试行,范围覆盖各个学科。参加学习的同学是自愿的,前来上课的老师是义务的,但却是绝对的骨干老师。孔庆民主动请缨参与其中,他曾代表学校由国家汉办派遣,到国外孔子学院任教五年,用国外教学的经历,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附中的发展,教育的成功,更多地靠着老师们日复一日的奉献。记者在初四年级采访时发现,进入“毕业时段”以后,教学节奏明显不同,师生到校时间,离校时间,都适当延长了。
优秀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责任,这种责任体现在附中老师身上,就是教育精神的向上,教育状态的向美,教育行为的向善。社会的期待,家长的重托,个人的修养,统统化为工作的最佳状态,身心的全力以赴,业务上的精益求精,时间上的惜时如金,气质上的舍我其谁,团队上的精诚合作,成绩上的硕果累累。对任何学生,他们不放弃不言弃,待之以最大的耐心、最温暖的爱;对于备战中考,他们精准定位,精细施策,精益落实,以求教学效果的精美达成。
附中的毕业班工作,从来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也从来是“战地黄花分外香”。老教师中,“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带病坚持工作、善始善终者有之;青年教师中,每天12小时工作在校园者有之, 忙得连对象都没时间谈者有之;党员教师不忘初心,时刻坚守一线,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红星校区,群星闪烁。在这里,老教师,都带头;凡青年,都好学;在中间力量中,却藏龙卧虎,名师荟萃。
在红星校区,管理干部,往往一人多用。学生管理中心主任高贵磊,也是既兼着级部主任,还兼任着初一·10班的班主任,工作量之大,可以想见。和所有中层干部一样,他的工作方法,也是从生活中挤时间,从时间中要效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的左手包扎着,上个周日,红星校区备战教育集团篮球联赛时,他在争抢中受伤,只是当时,战火正酣,他并没在意,坚持打完全场。到了第二天,因疼痛异常,才去医院检查,确诊小指严重骨折,需要外科手术,但因工作繁忙,一直无暇手术,直至周四,小指红肿得实在厉害,才去医院作了接骨手术,打了四根钢钉,他也没认真休息,接着又去上课了。
初一·10班同学赵汀若,看上去很文静,却有一颗勇敢的心,既在班内当着班长,还担任着校学生会部长,是班主任的好帮手。在她的带领下,班风和谐,同学友好,互帮互助。朱雀同学,不但学习好,而且品德好,愿意为班级作贡献,在讲台上放纸巾,供同学们和教师使用,就是她发起的。山林涵同学,从入校不久,每天都记录下同学们的作业情况,通过家长发到班级群,方便家长每天了解。在体育课上,赵汀若跑步时不慎崴了脚,同学郑淑婕很是关心,将她扶进教室,先用冷水敷,中午放学又扶她回家,下午上学时又到她家里接她去学校,还主动将自己崴脚时用的药品带来给她用……
初一的同学,说起自己的老师,都赞不绝口。语文老师孙嘉欣,山师大刚毕业。红星校区的“初年”,也是她工作的“初年”。性格活泼的她,有一颗缜密的心。她上的听写课,同学们完成得好,孙老师便提醒说,不要“傲——骄”,再努力哦。有一次上课时,赵汀若走神了,老师发现后,便用自己上学时老师教育自己的故事,教育她认真听讲,好好学习。
数学老师马侃,刚从鱼台某中学考进附中,但很快赢得了学生们的尊重。小学升初中后,数学难度增大,孩子们一下难以适应,每天晚上,马老师都会拿出大量时间,解答学生提问的五花八门的问题。一次数学课,学的是有理数,孩子们刚接触,普遍感觉有点儿难,马老师虽然患着感冒,还利用晚上休息时间,用钉钉视频,给同学们再细化强化、再提升提高。
记者在这里采访时高兴地发现,不管在任何时间段里,“明礼楼”和“明德楼”两座教学楼上的办公室里,都有人备课,批改作业,再是辛苦,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2020年11月24日,学校迎来第二次家长会,这同时也是期中考试后的第一次家长会。为了这个“第一次”,班主任和教师们各自认真筹备,下午放学后也没一人回家。卢杰、王然等悄悄地为年级的所有老师买来水饺,大家在一起边吃饭、边聊工作,亲如家人、其乐融融。家长会议从晚七时开始,一直开到九点,老师们讲得起劲,家长们听得认真,家校交流和谐愉快。直至21点50分,初一·3班的家长们,仍意犹未尽,不愿离开,和班主任王然作着深度交流。
记者发现,在初一的同学们身上,良好习惯已然养成,校园精神已然“附体”,小小年纪,说出的话,竟然大气磅礴:“初四的师哥师姐,固然十分优秀,但明年就要离校了,而初一的我们,却要与‘红星’相伴四年。初四也许还不能完全代表红星,但初一一定能代表红星”!
体育教师李志强,上海体育学院毕业后,在上海的某校工作几年,2020年通过“优才计划”来附中工作。在红星校区,他带着六个班的课,还兼管着级部管理工作。忙着,也快乐着。他说,在红星校区工作,无论面对同事,还是面对学生,或者面对校园,心中总有一种感动,这种感动让人激情燃烧,不能懈怠。
无论是行政服务中心主任王亚东,还是红星校区校长邵长瑞,抑或总校校长李汝敏,都十分一致地认为:一、红星校区,作为一所崭新的校园,需要新思想,需要老师们认真学习、与时俱进;二、红星校区在传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坚持新发展的理念,谋划新发展格局;三、新校区与老校区不同,校园大,人数多,学生管理难度大,充分发挥每个教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统一标准,级部分别管理;四、鼓励各个级部在科学统筹的基础上自主创新;五、让学生快乐学习,幸福成长。
为什么我的眼里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红星校区的干部、老师和学生每天都来的很早,走的很晚,大家都不想离开这美丽的校园。尽管集团工作十分繁忙,李汝敏校长也会经常来这里,与“红星”作一次亲密接触,他对记者感慨:“真没想到,师生进入状态这么快!因为这里太美了,师生每天在这里学习工作,时时有一种激情在涌动,这种激情就是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做最好的自己。”
环境在教育中的作用是巨大的。面对如此美丽的校园,同学们觉得必须努力学习,教师们觉得必须努力工作,校领导认为必须办出最好的教育。否则,就是对脚下这爿神圣土地的不恭不敬,就是对宝贵的附中精神的背弃背叛。
记者专门来到操场,在这块美丽的场地上,师生们正在跑步——他们每天1000米,队伍齐整,步伐有力,精神抖擞。学校提出的口号是:“每天跑步一千米,人人有个好身体。”要求做到:快,静,齐。“坚持下来,必有好处。”李汝敏校长说,“老师们也跟着跑,师生都有一个信念,跑出健力美,跑出精气神。”
红星闪闪放光彩,
红星灿灿暖胸怀。
“红星”是咱师生的心,
党的光辉照万代……
美丽的校园中,突然响起电影《闪闪的红星》的插曲,旋律优美,悦耳动听,让记者强烈地感到,这简直就是唱给学院附中红星校区的!
红星,红星,红色的教育之星。
红星,红星,红色的希望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