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司法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紧紧围绕社区矫正与安置帮教中心任务,坚持精准施策,实现了全市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持续安全稳定。
活动引领
主动营造大抓安全稳定的工作氛围
始终坚持“创新载体,活动引领”的工作思路,坚持每年提出一项主题活动,将安全稳定工作牢牢抓在手上。保持主题活动的延续性。近年来,在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中先后分别部署开展了监管教育“三抓三保”、 “两强一补”、 “无缝衔接、精准帮扶”等一系列主题活动,不断加强机构队伍、制度体系、保障能力建设,先后破解教育矫正实效性不强、教育帮扶手段单一、监督管理不到位等困难和问题10余个,全市社区矫正的监督管理以及安置帮教的教育帮扶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健全安全稳定长效机制。推行《社区矫正刑罚执行权力清单》、《社区服刑人员义务清单》、《社区矫正工作责任清单》三项清单,确保权力正确运行,不断提升执法公信力与规范化水平;在任城区、兖州区、邹城市试点运行社区矫正矫情分析会制度,指导县局及司法所定期开展安全稳定形势分析,对危险重点社区服刑人员落实严格管控措施;继续修改完善社区矫正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重要事件信息报告制度。合理管控各类风险隐患。在重要时间节点,各县市区均开展了对社区服刑人员及安置帮教对象的专项检查活动;将个人极端事件风险防范、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与专项检查活动结合起来,做到工作压茬进行、共同推进;继续推行联合检察机关的巡视检察制度,将安全隐患遏制在萌芽状态。
科技支撑
积极构建持续安全稳定的防控体系
积极推进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信息化建设,强化教育、管理和帮扶工作的科技支撑。在全市部署运行了社区矫正监管指挥平台,涵盖了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和安置帮教对象教育帮扶的全过程,拓展面部及指纹识别签到、远程视频会见、信息共享、统计分析等立体化监管帮扶手段。制定出台《刑满释放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情况定期考核办法》,与公安机关建立预释放人员信息对接共享机制,每月对接预释放人员信息。健全完善我市刑满释放人员数据库,建档率已达到85%以上。充分利用微信监管、电子腕带、手机定位等多种方式,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有效监管;配备远程电子签章,依托助互联网提升工作效能,实现让“数据多跑路、工作人员少跑腿”;配合市政法委研发的“智慧政法”网上办公系统已投入使用,实现公检法司数据网上传输与共享,提升各单位衔接管理水平。
力量整合
真正形成确保安全稳定的强大合力
积极探索科学的教育管理模式,逐步从单一说教管理向借助社会优势资源综合施策转变。指导各县市区借助社会教育资源,定期联合政法、团委、教育等部门以及相关高校和社会组织,通过举办法制讲座、参观监狱开展警示教育,通过组织公益劳动、文体活动开展引导教育,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危机干预等开展心理矫治教育,以此帮助社区服刑人员和安置帮教对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结合精准扶贫工作,对贫困社区服刑人员及安置帮教对象的脱贫情况进行后续跟踪;积极协调民政、人社等部门,动员组织社会力量,解决好社区服刑人员和安置帮教对象的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性救助、社会保险等实际问题。招募选拔大学生志愿者,开发公益岗位,充实了工作力量。动员组织社会工作者、“五老”志愿者担任帮教小组成员,对青少年、重点社区服刑人员、安置帮教对象进行结对帮教,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
组织保障
夯实维护安全稳定的基层基础
加强实体中心、组织队伍及规范化建设,切实提高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综合保障能力。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积极优化社区矫正中心建设,嘉祥县、鱼台县、汶上县等县市区高标准社区矫正中心已经建设完毕投入使用,目前全市已经建立完善11个社区矫正中心格局体系。借助嘉祥县社区矫正监督管理工作标准化试点,制定了社区矫正中心运行管理制度,完善社区矫正中心工作运行机制,确保社区矫正工作业务链精准规范,执法有章可循;出台《社区服刑人员执行档案制式规范》、《社区服刑人员工作档案制式规范》,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社区服刑人员档案管理工作。任城区成立社区矫正执法大队,配备专职人员,切实履行社区矫正法定职责。联合高校举办全市社区矫正综合素能提升专题培训班,对社区矫正及安置帮教工作者进行专题培训,有效提升了基层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者的业务水平与理论素养。在全市社区矫正干警队伍严厉执行司法部“六不准”要求,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加大警示教育力度,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济宁市司法局社区矫正管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