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赵磊 缪学振
鱼台县,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孝贤故里、滨湖水城。绿色生态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历史积淀与现代文明和谐相融。40年开拓创新,40年砥砺奋进,40年栉风沐雨,40年春华秋实,一个充满发展活力的新鱼台,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倾情绽放。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和关键。鱼台县始终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历经40年风雨历程,全县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实现了新突破,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0.82亿元,增加至2017年的182.43亿元,增长222倍,年均增长14.9%。新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三大产业的比例由1978年的74.3:14.7:11.0调整为2017年的20.3:39.3:40.4,产业结构也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一二三”变为如今的“三二一”格局。经济发展的人均水平大幅提高。全县人均GDP从1978年的265元增加至2017年的40313元,增长152倍。财政收入逐步增长,1978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分别为0.01亿元和0.07亿元,2017年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分别为10.01亿元和24.34亿元,分别为1978年的1000倍和339倍。城乡市场日益繁荣。2017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106.03亿元,是1978年的206倍;全县进出口总额完成64781万元,实际利用外资4361万元,对外贸易业也呈现出较快发展的态势。
吹响工业立县号角
无工不富。但工业一直是阻碍该县经济发展的一条“短腿”。改革开放以来,不甘落后的鱼台人民,面对“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尴尬局面,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工业立县”战略,着力培育煤盐化工、农副产品加工、机电制造、纺织服装、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23家,主营业务收入为66.96亿元;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0.08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64.31亿元。孔府宴酒荣获首届“省长杯”工业设计大奖,星源集团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历史新突破。
植梧引凤,借水行舟。鱼台县坚持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一号工程”不动摇,卯足闯劲、展开攻势,积极开展大招商、大建设、大开发,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盛发焦化、宁大钢构、辰龙药业、凯本氯乙酸、长青生物质发电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投产达效,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把园区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持续深化鱼台经济开发区、张黄化工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行全员聘任、分类考核体制机制,激活园区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强化园区发展经济主导向、招商引资主平台、项目建设主载体作用,高密度、高强度布局产业项目,推动主导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现代农业破茧成蝶
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鱼台是个农业大县,在农业方面曾经有过太多的荣耀和光环。是全国食用菌优秀主产基地县、中国生态龙虾之乡、中国毛木耳之乡、中国杞柳之乡、中国好粮油行动示范县和山东省十大淡水养殖强县。荣耀和光环曾经照耀着该县人民走过一段辉煌的历史,40年来,鱼台人民依靠脚下这片丰腴肥美的土地,开始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征程。上世纪80年代,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农业生产全面复苏。进入90年代以来,传统农业面对现代市场经济的冲击,农产品质高价低一度成为农民难以冲破的樊篱。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迅速扭转思路,通过实施品牌兴农战略,大力发展绿色稻米、毛木耳、龙虾、杞柳等特色产业,力促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833元,比1978年增长163倍。今年,粮食生产实现持续增收,“五统一”绿色稻米种植基地发展到5.5万亩;成功举办两届龙虾节,“稻虾共作”“藕虾共作”面积10.5万亩,产值达15亿元;毛木耳种植面积7300亩,产值达10亿元。建立杞柳产业示范区,杞柳加工企业30余家,带动从业人员2万多人,产值达6亿多元。鱼台大米、鱼台甲鱼、鱼台龙虾、鱼台毛木耳被评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倾力打造魅力城镇
华灯闪烁,人潮涌动。虽说已是初冬,但鱼台县城的夜晚仍然美丽迷人。
曾几何时,作为济宁南大门的鱼台,县城建设十分落后。城区仅有以十八间屋为中心延伸的3条小街,零星分散着几栋低矮的平房、几家不大的店铺。为加快城镇进程,鱼台县委、县政府围绕鱼米之乡、孝贤故里、滨湖水城的发展定位,高标准规划、大力度建设、精细化管理。2017年,全县城镇基础建设累计投资27.2亿元,县城形成了三纵、三横六条“十里长街”,新建了西支河公园、孝贤文化主题公园等20余处绿化广场和景点,县城面积扩大至1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0%。
现在,进入鱼台县城,映入眼帘的到处是水乡风光、旖旎美景。升级改造的孝贤大道、观鱼大街干净整洁,两侧高楼林立、商铺琳琅;徜徉于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的西支河风景带,人们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文化内涵丰富的孝贤文化主题公园、纵贯新区老城的风雨廊桥、如鸟振翼的越河大桥,成为县城建设的美丽亮点和高品质节点。
城镇建设如火如荼。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集中打造了一批功能齐全、乡风文明、容貌整洁、特色突出的现代化示范镇,形成了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和城镇经济发展为一体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张黄镇已跻身全国重点镇行列,王鲁镇成为省级“宜居小镇”、市级示范镇。
和煦春风滋润民生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鱼台党政班子团结务实,为民奉献,围绕基层干部群众的呼声和愿望而工作。公路上车轮滚滚,田间小路上脚步匆匆,农家院里促膝谈心……全县各级各部门围绕服务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蔚然成风,点点滴滴都呈现出对群众的无限关爱,一片深情。
抓基层打基础,党建是保证。探索实施党建责任清单制度,创新开展“三情访谈”、镇村干部“集中办公轮流坐班三见面”服务活动,推行党员党性“体检分析报告”制度。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创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县乡村“三级约谈”工作,扎实开展“作风建设教育促进月”、集中警示教育和隐形“四风”问题专项治理等活动,推动形成风清气正、崇廉尚实、干事创业、遵纪守法的良好政治生态。
“晴天灰满衣,雨天一身泥”是过去群众对行路难的生动写照,如今行路难已成为历史。滨湖大道、济徐高速竣工通车,省道251升级为国道237,鱼台融入济宁“半小时经济圈”和徐州“一小时经济圈”。湖西铁路进展顺利,跨湖高速工程正在建设。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179公里,比1978年增长8倍,完成农村公路水泥路面硬化1104.75公里。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鱼台县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每年在民生上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50%以上,连续多年承诺为民办理10件实事。启动集中供热、供气工程和公共自行车项目。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公交镇街全覆盖,开通鱼台至济宁城际公交。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2018年夏季高考全县本科上线人数突破650人大关,创鱼台高考成绩历史新高。脱贫攻坚成效明显,全县累计脱贫11787户、38192人,基本完成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2017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3.2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0.7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7年达到27012元,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历尽铅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50万鱼台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继续大力弘扬稻改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建设宜业宜居宜游宜学新鱼台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