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蒋浩然 丁大庆
今年以来,济宁市教育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这一主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保障抓党建、发展抓公平、整体抓质量、改革抓体制、安全抓责任、校地抓融合,大力实施教育重点工作“一纲五线二十目”分线作战,以更大力度突破重点、解决难题、推进改革,推动各级各类教育统筹协调发展。
以党建工作为纲
不断提升管党治党水平
市教育局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严格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不断加强党建工作。制定了《市教育局党委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则〉实施细则》,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制定《市教育局党委2018年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任务清单》,召开全市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层层夯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建立“三重一大”事项报告制度,制定了《济宁市教育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市直教育系统财务管理办法》,每半年对下属单位开展一次内部审计,确保“三重一大”事项决策规范、运行透明。深入实施廉德文化进学校工程,举办第四届书画作品展,优秀作品在市博物馆公开展出并结集出版,在校园内外营造了浓厚的“崇廉尚洁”氛围。按照“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社会反映好”的标准,创建了100所党建工作示范校。以“爱岗我知责、在岗我尽责”为主题,在市直教育系统组织开展岗位承诺践诺活动,推动市直教育系统教风、学风和政风、行风持续好转。在全市教育系统组织开展争做好干部、好校长、好老师、好家长“四个好”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提升教育系统境界能力作风,形成干事创业合力。开展“好家长”评选活动,10万名家长共同参与,评出十佳家长10名、提名奖10名,打造家校共建、联合育人新格局。加大在职教师有偿补课查处曝光力度,在全市会议上对查处的26名违规补课教师进行通报,并在重要媒体公开曝光,有效遏制了不良风气滋长。
以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为突破
推进教育教学质量工作线
牢牢把握教育质量这一核心,大力推动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全力推动教学质量和教学成绩实现新突破。大力提升师德师能,评选表彰了100名“济宁市四有好老师”、30所师德师风建设示范校,1名教师荣获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称号,树立了师德师风学习标杆。组织近40期市级专题专项培训,6.3万名专任教师参加“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线上学习、线下磨课,累计培训教师7.4万人次,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修订完善了《济宁市“杏坛名师”评选培养实施细则》,今年评选表彰了新一届杏坛名师50名,特级教师100名。对标学潍坊,选派22名名师、名校长到潍坊挂职锻炼,学习先进经验,带动提升我市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覆盖全体学科教师,评选市级优课2361节,其中427节被评为省级优课,建立了一批“优课”资源库。大力实施体美带动工程,成立市教育局体育艺术教育委员会,设立学校体育指导中心和美育指导中心以及15个专业工作室,建立271人的音体美专家库,用专业机构和专家队伍组织学校体育艺术测评、评估、比赛和师资培训。举办第四届“市长杯”校园足球联赛,24所学校被评为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特色学校总数达到95所,位于全省前列。举办“七大联赛”、第23届中学生运动会、第六届学校艺术节,通过比赛牵动调动学校、学生全面参与音体美教育的积极性。加强语言文字工作,大力开展经典诵读、汉字书写与书法教育,组织第二届硬笔书法比赛,举办第21届推普周,开展国家语言文字工作三类城市评估,代表山东省迎接国家对语言文字工作督导评估。大力加强教科研创新,着力强化教学研究和教学服务职能,深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全面开展教学视导和名师送课下乡活动。积极开展特色学校创建,制定评选办法、申报标准、申报要求和坚持原则,评选出特色学校30所。
以健全体制机制为保障
着力推进学校安全工作线
市教育局严格落实安全工作“一岗双责”,大力实施“四个一”工程,即一个监控系统、一套安全导则、一个专家队伍、一批示范学校,强化教育防范措施,全力确保学校安全不出任何问题,市教育局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完善学校安全工作机制,制定16条《安全管理责任清单》,全面落实一把手负总责和“一岗双责”。建立“专家查隐患”机制,组织“济宁市校园安全检查专家库”,围绕人防物防技防、学校食堂、校车、消防、预防溺水、校园周边环境等开展专项督查。评选100所“济宁市安全管理示范校”,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拉动提升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安全管理水平。强化安全宣传教育,实施平安校园“素质固安”工程,利用“济宁市学校安全教育平台”,通过“互联网+安全”,持续推进安全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家庭,2832所学校依托平台开展安全教学,3万名教师参与安全授课,108万名学生和家长参与网上学习。组织91万名学生参加“珍爱生命·预防溺水”专题活动,创作了“济宁市中小学生预防溺水歌”,拍摄了“预防溺水歌”MV,暑假期间在济宁电视台4个频道、济宁广播电台4个频率每天滚动播放,强化学生安全意识,学生防溺水形势明显好转。全面提升校园安全防范能力。深化护校安园行动,与有关部门联合举办“做自己的首席安全官——平安校园行”主题活动,在全省率先出台《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率先完成市县两级方案制定、机构明确、网上公示等工作。强力推动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坚持部门齐抓共管,发挥牵头作用,制定了《济宁市城区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建立问题台账,多次召开部门联席会议,完成13轮问题台账整改,整治学校周边130家次。
以实施教育重点工程为抓手
着力推进教育公平工作线
深入实施基础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强力推进教育重点工程建设,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着力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建立消除大班额长效机制,启动实施新一轮消除大班额工作,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季巡查制度,新改扩建学校已开工111所、已竣工83所,累计完成投资56.5亿元,新增学位57525个,新增教师2902名。启动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130个规划项目已全部开工,其中竣工109所,完工14.9万平方米,新增学位14970个。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新增校舍面积57.8万平方米、图书54.5万册、教学仪器设备1013台件套。圆满完成“全面改薄”任务。对“全面改薄”五年规划进行调整完善,完成校舍建设面积23.7万平米、运动场地22.3万平米,五年来累计投入45.67亿元,完成校舍建设面积215.4万平米、运动场地242.1万平米。推进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开工1780套,开工建设面积6.2万平方米,竣工976套,竣工面积3.51万平方米,完成投资7532万元。大力提升教育装备水平,提升学校后勤管理水平,加强学校食堂、公寓、校服、校园绿化规范管理,创建后勤管理示范校26所,规范化学校食堂26处,绿色生态科普校园69处、绿色学校4处、绿化提升改造学校60处。创建第三批60所“教育装备应用示范校”、第二批50个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工作站,带动提升实验装备应用率。继续实施中小学图书室图书配备工程,完成配书达标学校8所,更新107所。制定《智慧济宁顶层设计规划纲要》中“智慧教育”部分,在全省率先建立教育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对教育网主干线路进行升级扩容,建设完成50个网络同步课堂,200多所学校实现了无线网络全覆盖。持续改善教育民生。建立健全从幼儿园到大学各个学段的学生资助体系,共资助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8.6万名,实施精准救助,救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近2万名,深入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优化供餐模式和供餐内容,实现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惠及学生69万名。
以深化产教融合为依托
推进校地融合发展工作线
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以“职教改革四十年,产教融合育工匠”为主题,举办职业教育活动周,扩大职业教育影响力。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实施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专项行动,大力整治校外培训机构,联合有关部门在《济宁日报》发布公告,公布举报电话,开展一个半月的专项行动,全市完成摸排校外培训机构1416家,其中无问题培训机构226家,已完成整改培训机构351家。支持驻济高校融合发展。以市政府名义印发《关于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实施意见》,更好发挥大中专院校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助推作用。制定《关于服务新旧动能重大工程优化教育惠企惠民政策的意见》,在优化审批事项流程、人才引进培养、财政补助、保障随迁子女入学等方面出台具体意见。引导高校开展校地校企深度合作,2018年驻济高校与企业签署正式校企合作项目20个,新增专业(学科)6个。大力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深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扎实做好创城基础工作。重点打造了56所学校作为校园实地测评示范点,完成了第77项涉及教育系统测评指标体系网上提报。在市创城办组织的第三方模拟测评连续多次获得100分的优异成绩。
以增强内生动力为导向
着力推进教育改革工作线
扎实推进各项改革,积极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家庭之间新型关系,推动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推进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制定了《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高中阶段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强化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系统设计和整体推进。启动实施突破市直基础教育战略,成立济宁学院附中教育集团,推动市直学校加快实现“济宁当标杆、全省创一流、全国成名校”的目标。推进高中段招生制度改革,完善高中段招生平台建设,改革城区普通高中招生志愿设置方式,实行“平行志愿、平行录取”,为考生提供更多入学机会。实施育人方式改革。推进德育改革,在普通高中试行全员育人导师制,为每位学生明确成长导师。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秋季入学高一年级全面实施新修订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积极推进普通高中选课走班、分层教学,丰富课程体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成立济宁市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专业委员会,创建首批81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实验学校,1项课题荣获省级教学成果评选特等奖、国家基础教育成果奖一等奖。出台研学旅行实施方案,推进研学旅行课程开发,1个课程被评为全省第一批研学旅行十佳示范课程。制定出台《济宁市中小学教师评价指导意见》(试行),建立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师评价制度,最大限度调动教师积极性。推进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推动城乡校长教师交流,选派支教教师298人、援疆教师53人。出台《儒学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细则》,培养研修60人,加强儒学传播和交流。加强教育专家服务工作站建设,建成13个服务站,力争建设一个站,形成一支专家团队,培养带动一批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