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7日
首页
第02版:

校企校地融合创新 催生新动能

——济宁学院产教融合创新发展之二 本报记者 火青 实习记者 王小雅 通讯员 李树亮 关磊

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是科技创新,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学校是创新的源头。在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中,高校不仅负有人才培养的使命,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领域也有广大的拓展空间。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可以推动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更好地实现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

可以说,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高校履行大学使命、担当社会责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济宁学院着力打造高校产学研融合发展的创新高地,助推产业发展,让高校更好地服务新旧动能转换。请看他们如何推进校企校地融合创新,催生新动能。

山东省医药功能材料协同创新中心成立大会

2018年8月28日,济宁学院牵头建设的山东省医药功能材料协同创新中心成立,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是该校落实省教育厅文件精神,主动对接我省新旧动能转换重点工程,聚焦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的具体举措。围绕生物医药和新能源产业,济宁学院发起并与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辰欣佛都药业(汶上)有限公司、山东辰龙药业有限公司、山东辰中生物制药有限公司、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济宁分公司、济宁市化工研究院、嘉祥新海成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济宁高新技术开发区永丰化工厂等联合成立了山东省医药功能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在生物医药与生物质资源、化学创新药物、组织修复支架材料等领域开展科研创新、学科发展、人才培养、队伍建设、资源整合、经费投入等方面的协同创新。

这一联合11家高校与企业共同成立的山东省医药功能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将沿着“需求导向——人才培养——学科建设——高端智库——试验区建设——重大成果”的任务导向,充分发挥协同创新中心智库高地的作用,着力构建以高校协同创新研究为核心、协同政府职能部门进行成果转化的协同创新机制,努力将中心建设发展成为全国一流的生物医药功能材料新技术和新成果的科研开发和工程化研究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学术交流中心。这标志着该校在服务新动能加快校企校地融合创新方面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新动能”是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形成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如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能够激发出巨大的能量。

济宁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机械工程)系立足自身学科专业特色,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领域服务新动能。

他们积极夯实、搭建学科平台,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先后与邹城市政府、诺博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山东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成立了集“研究开发、生产制造、维修服务、培训教育” 为一体的“山东省智能机器人应用技术研究院”,并在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合作;与国家半导体照明检测中心、山东硕华科技有限公司等10家LED照明企业联合发起成立了“济宁市LED照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相关学科专业进一步开展产学研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与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诺博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联合成立了“济宁市工业机器人及智能数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现了产学研的合作机制;加入科技部认定的国家试点联盟——“磁电与低温超导磁体应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该校在磁电与低温超导磁体应用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领域搭建了更广泛的合作平台,促进了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和政府的交流与沟通,拓展了产学研合作研发、社会服务的有效途径。

——成立智能制造研究院。2017年初,在学校大力扶持下,济宁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机械工程)系通过聘请产业领军人才及行业专家,整合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学科资源,成立了“智能制造研究院”,建有机器人ROS开发平台、半实物伺服控制平台、智能化电液综合平台、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平台等,在电液智能化、智能检测与控制、机器人技术及应用、智能制造系统集成等研究方向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开发。

目前与山东华特磁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制的“节能环保型电磁搅拌器”产品已量产;为济宁半导体及显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研制的“电敏保护设备光学性能和光干扰快速检测装置”已投入使用;为济宁市计量测试所研制的“矿用传感器集成检测系统”、“集成负载实验箱”已在矿山检测站投入使用;与北京京天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研制的“新型TFDS综合检测几何尺寸测量系统”,鉴定后计划在铁路系统推广;与山东凌宝电气有限公司合作研制的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已通过济宁市科技局科技成果鉴定并已推广应用。

——成立济宁市纳米材料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致力于具有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以市场为导向,面向经济建设,开展工程化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相关技术领域研究方向包括:纳米生物医用材料、纳米能源材料与器件、理论建模和数值模拟。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发表论文10余篇。卢志华博士研发的 “羟基磷灰石基生物复合支架及组织工程骨”获职务发明专利并获得2014年山东省知识产权局专利资助。参与山东鲁阳节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氧化铝纤维增强氧化铝泡沫陶瓷板关键技术研究,产品研发后可取代进口产品,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室为平台,实行大型仪器上网,为泰山玻璃纤维邹城分公司、东升新材料、无界科技、国家半导体照明检测中心等企业与机构提供样品检测服务。

济宁学院化学化工系充分利用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实验基地以及其他科技设施开展深层次、多方位、积极主动的对外部开放、对外技术服务。

济宁市相关企事业单位的部分研发、在职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需要进行实验研究和服务时,该系积极开放实验室。实验室的基础设施全年开放,满足社会需求,提高使用效率,实现资源共享。实验室价值10万元以上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全部在山东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登记,实现了全省共享。对社会科研活动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科研开发,提供有力的硬件支撑,有效降低社会整体创新成本。

化学与化工系与地方重要的化工企业、科研单位,如兖矿集团、鲁抗辰欣药业、太阳纸业、济宁化工设计院、阳光煤化、山东科创、阳光颜料等有长期的合作关系。2014年,新增校外产学研基地3个:济宁市化学工业经济技术开发区、济宁民生煤化有限公司、山东荣信焦化有限公司;2015年增加校外博士工作站2个:济宁赛德丽新材料有限公司、济宁驰耐普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化学与化工系与企业建立伙伴关系,开展实质性合作研究,许多老师的科研成果获得了技术专利,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实验技术转让、技术服务以及与企业联合开发,产生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武泉林博士就断层影响区岩层结构变异与采动应力演化及动力灾害预控技术研究项目与枣庄矿业集团合作。针对煤矿工作面回采受断层影响情况,综合采用理论分析、实验室相似模拟实验、数值模拟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断层影响区的采动效应及巷道动力响应特征展开了系统分析与研究。项目顺利实施,改善了断层影响区的工作环境,优化了断层影响区巷道支护设计,使巷道支护成本降低了100元/米,年增收入800万元,年增利润560万。武泉林博士还就深井厚硬岩层结构突变与地表岩移及冲击地压防治关联技术研究与枣庄矿业集团合作。此项目针对煤矿工作面上覆硬厚关键层情况,本项目综合采用理论分析、实验室相似模拟实验、数值模拟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工作面回采期间的覆岩运动规律、采动应力演化规律展开了系统分析与研究项目的顺利实施使工作面的冲击地压防治工作更具针对性,节约了防冲成本,年增收入800万元,年增利润450万。

张功国博士就新型夜光涂料的研发和工业化生产项目与山东赛德丽漆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此项目将掌握的长余辉发光材料及纳米材料的表面有机改性处理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研发出两种新型夜光涂料及真石漆产品。此项目的研究工作已取得国家授权专利9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合成2种新型的真石漆,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企业创造约100至200万的利润。

韩红博士就新型高能燃料增效剂的开发项目与山东驰耐普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燃油中的不稳定成分在发动机运转时极易产生氧化缩合反应,在进气阀和喷油嘴上生成积碳。其中,进气阀中的沉积物会导致进气道截面积减少,进气效率降低,而喷油嘴上的积碳会导致喷油不畅,燃油雾化质量下降,燃油在燃烧室中难以完全燃烧,造成发动机启动困难,怠速不稳,以及油耗加大,尾气排放恶化。合作企业开发的主要产品为柴油和汽油的添加剂,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开发新型高能燃油添加剂,利用纳米微型蒸汽爆炸技术,将燃烧室内壁的积炭震松、震碎,高强度清洗发动机内壁,实现增强动力,降低油耗,清理积碳,大幅降低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的排放的目标。通过在企业和生产车间的跟踪验证,就生产工艺和技术的改进提供现场指导,研究新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开发新产品,提高燃油的燃烧效率,起到节能减排的功效。经过大量的试验和研究,建立起新型高能燃料增效剂的小试工艺,开发出新系列产品,经测试合格,并通过经济技术核算,可用于市场推广,可产生经济效益300万元。

司崇殿博士就复合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技术与山东诚臻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农村生活污水严重污染了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是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是一种新型生态污水处理技术,由于具有对污染物去除效果好、基建和运行费用低、工艺设备简单、维护管理方便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广大中小城镇和乡村地区的生活污水处理中。项目实施过程中申请发明专利2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件,产业化后预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孙玉红老师就装饰、家居板材用无醛粘合剂的研制与曲阜市沃冉工业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技术研发合同。目前,市场上的装饰、装璜用多层板和细木板绝大部分是用脲醛树脂和酚醛树脂热压合而成,甲醛是这两种树脂中的主要成份,生产中通过配比和工艺改进能控制最终游离甲醛的含量达到标准,但用此粘合剂生产的装饰材料和板材,在使用时还是会有甲醛释放出来危害人体健康,造成环境污染。针对这种情况,该课题拟从根本上改变,开发无醛粘合剂,真正做到装饰材料和板材中的甲醛零释放。项目通过小试优选主要原材料、确定合理配比、工艺流程。根据小试数据进行了中试设备确定,并成功进行中试,中试产品到厂家试用,根据厂家的反馈进行工艺参数调整,产品最终得到厂家认可,现在已大批量生产销售,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品2015年5月进行中试,经过板材生产厂家的试用,生产的装饰板材各项指标优于国家标准(GB9846),尤其是游离甲醛为零;7月份投入大生产,该粘合剂备受市场认可,销量剧增,到目前为止,累计生产近千吨,实现利税100多万元。由于该粘合剂生产的板材不含甲醛,为“无醛家装”提供了保障,完全符合当今社会的环保要求。

济宁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系根据专业群和学科平台特点及优势,对接我省新旧动能转换重点工程,围绕生物医药、新能源产业、现代农业等领域密切对接行业企业,服务地方,加快专业内涵建设和学科内涵建设。

——建立新能源研究院。2018年初,结合新旧动能转换,新能源研究院充分利用地方资源,结合特种资源,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开展生物质能、微藻活性物质提取、生物能源制取、塌陷地治理和修复、资源开发及高值化利用、生物发酵、资源开发及利用等相关研究和成果转化。2014年,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平台为中心工作开展提供了良好基础;2016年,济宁学院新获批2个资源开发与高值化利用的济宁市工程技术中心(济宁市生物氢烷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济宁市特色农产品高值化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7年济宁学院资源开发与高值化利用学科平台建设启动;2018年3月,学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正式获批招生,为新能源研究院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进一步提供了条件。目前,中心已聘请国内知名专家作为学科带头人和特聘教授,为中心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中心拟率先在微藻固定烟气CO2生物质多联产、生物质废弃物清洁转化制取液气生物燃料等方面取得科研突破。

——济宁市生物氢烷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致力于具有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以市场为导向,面向经济建设,开展生物能源工程化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加速成果转化。相关技术领域研究方向如下:

(1)能源微生物的育种和驯化;(2)生物质高效预处理和发酵过程优化;(3)生物能源(生物氢气、生物甲烷、生物柴油和乙醇等)的制取;(4)微藻治理塌陷地及产能减排CO2的研究;(5)南四湖具有地方特色生物资源的分类和鉴定。

该研究中心不断加强与当地能源企事业单位的联系。目前,已经与多家新能源相关企事业单位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联合开展相关项目的研究工作,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逐步提升。该研究中心集基础创新研究、技术产品开发、工程化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实施和人才培养于一体,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星火计划、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项目、山东省高校发展计划项目、济宁市科技发展计划等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28项,申请国家专利18项,产业化3项。

——济宁市特色农产品高值化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中心致力于具有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农村农业经济建设,开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加速成果转化,将农产品加工向多领域拓展。

特色农产品加工相关技术领域研究方向如下:(1)农产品加工技术:主要从事生鲜食品(水果、蔬菜、粮油、畜产等)贮运与深加工方面的研究工作。(2)食品生物技术:主要从事生物技术在食品原料生产、加工和制造中的应用的研究工作。(3)功能性食品与生物活性物质:主要从事有关功能性食品资源开发与利用、食品功能化学、膳食营养与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4)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主要从事有关生鲜食品质量安全、检验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5)食品微生物与发酵工程:主要从事食品微生物技术原理及其在食品工业领域中的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

目前,该研究中心已经与济宁市食品工业开发区、济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济宁心心酒业有限公司、山东省齐盛食品有限公司、山东东宝食品有限公司、梁山菱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正大菱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泗水海韵粮机有限公司、山东美盛餐饮有限公司等食品企事业单位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联合开展相关项目的研究工作,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目前,该研究中心申请国家专利16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7项,其中3项专利已产业化。

在新旧动能转换中,济宁学院不断加大合作办学力度,目前还与青岛网商、上海扶诚金融等6家公司签订了共建专业协议,申请新增互联网运营法务等9个专业方向;与济宁教育科学研究院、曲阜市教育和体育局、中国农业银行济宁分行、尼山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与珞石(山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与山东交通学院签订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

让“人才”、“科技”化作新旧动能转换的“智力引擎”,济宁学院将会在校企校地融合创新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济宁学院党委书记郁章玉与同济大学王安麟教授为“智能制造研究院”揭牌

产学研合作暨博士工作站签约

济宁学院与浙江大学举办的新能源国际会议,中韩双方专家及韩国部分新能源企业家参加

2018-12-17 ——济宁学院产教融合创新发展之二 本报记者 火青 实习记者 王小雅 通讯员 李树亮 关磊 1 1 日报 content_613594.html 1 校企校地融合创新 催生新动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