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斐
兖州王因镇沙河村党支部书记刘运库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无私奉献,甘为公仆。1997年7月被中共山东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8年6月22日,中共山东省委作出了《关于开展向刘运库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1969年,面对沙河村贫穷落后的现状,面对乡亲们的期待,刘运库决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1970年,沙河村通了电,刘运库当了电工,他勤于钻研,架电、送电、整修线路、维修电机、电器等样样都是行家里手。出色的表现,倍受乡亲们的好评,许多单位盯上了他这个“能人”,但刘运库多次放弃进城机会。1976年1月,刘运库被选为沙河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22年。沙河村村民说,没有刘运库,就没有油灌产业的兴起,没有刘运库,沙河村就不会有这样高的经济收入。村民富了,他却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被称为“亿元村的清廉支书”。他当支部书记 20 多年,从未用公款招待过一个上级领导,从未在村里报销过一盒烟、一两茶、一瓶酒。他为村里外出办事,常常是自带干粮和开水,挤公共汽车,住着三间破房子,无怨无悔地为村民操劳。
刘运库任沙河村党支部书记后,决定先从简单易行的小型工副业抓起,先后办起了油房、面粉加工、维修等十几个项目,使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与此同时,他带领群众平整土地,治沙改碱,深打机井,挖沟修渠,使昔日的盐碱窝、沙漏地得到了根治,粮食产量逐年提高,解决了群众的吃饭问题。八十年代初,刘运库选准了普通金属储油罐加工项目。村里拿出2000元钱,扶持村民刘承志办起了第一家油罐厂,带动了沙河村金属罐加工业的兴起。为了给群众创造良好的致富环境,他与村干部一起为村民跑钱、跑地,提供贷款担保,并先后在村里安装了5台变压器,使电力负荷达到475千伏安,为村民办厂提供了有力保障。村民刘子格在他的开导和扶持下,从事油罐加工业,几年时间成了百万元户。到八十年代末,沙河村的油罐专业户已发展到130多家,从业人员600多人。他亲手扶持培养的就有六七十户,一个个都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户,每年为村里带来1000多万元的收入。在一部分群众富起来以后,他积极牵线搭桥,千方百计地帮助那些贫困群众,在他的直接帮助下,有近百户人家脱贫走上小康路。1997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1.38亿元,人均纯收入3286元。沙河村由过去的贫困村发展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并带动王因镇成了远近闻名的“油罐之乡”,油罐加工厂产品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他主导建立沙河经济开发小区,在村里建起东岳淀粉厂、四方豆奶厂、饮料厂等企业,解决富余劳动力。此外,他大胆尝试,努力探索村级民主议事和民主决策制度。1986年,在刘运库的提议和推动下,村里建立“村民议政委员会”,真正有了民主制度。村里的集体事务、大事难事都要拿到议事会上议一议。议事会把群众的意见带上来, 又把村里的决定传下去,决策过程完全透明,受到村民广泛拥护。
1995年6月,因积劳成疾,经医院确诊,他罹患食道癌,仍以顽强的毅力带病坚持工作,一次次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期。1997年11月,病情恶化,住进兖州人民医院进行化疗。期间,他还是隔三差五回到村里,听听工作汇报,研究下步工作。在去世的前6天,他强打精神,不顾妻子、兄嫂的劝阻,坚持回村看一眼他毕生为之奋斗、为之付出的故乡。他拖着病体硬是坚持着绕村和几家厂子转了一圈。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他念念不忘的仍是沙河村的父老乡亲。按他的遗愿,家人将2500元捐给了村里的孤儿,拿出1500元为村小学预交了5年电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