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2月,我在空军某部服役刚满三年,正赶上兵役制度改革,由于平时工作表现突出,我被顺利转为一级士官,士官集训成为当时我们部队的首要政治任务。
2000年4月,我被部队抽选来到安徽蚌埠空军某部参加了为期15天的士官集训。集训队共42人,分成6个班,和在军队院校学习的模式一样,每周安排队列训练、政治学习、条令条例学习、参观实践学习等等。在一次晚点名时,集训队周队长宣布,明天我们要外出参观实践学习,地点是凤阳县小岗村。因为小岗村是蚌埠空军某部设立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组织官兵去参观学习,感受改革开放第一村的发展变化。部队要求集训士官也要去参观,听到这个消息,我们按耐不住内心喜悦,因为集训期间根本没有外出机会,这次去小岗村也算是出去透透风。
第二天,我们吃过早饭,乘坐大巴向小岗村出发。路上周队长提出了要求,比如在参观过程中要注意军人礼节,维护军人形象,要保持军容严整,遵守参观秩序等,我们都铭记在心。大约1个小时,我们就来到了小岗村。
通往村里的公路两旁挺立着翠绿的树木,平坦、宽敞的水泥路横贯村子中央,一排排农家的砖瓦房错落有致,颇具现代风格的小学校舍拔地而起,村容村貌整洁有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车后,时任村支部书记严俊昌接待了我们。在严书记的引导下,我们两列纵队依序来到了包干到户纪念馆,“敢为天下先”五个红色大字和一幅幅图片映入眼帘,真实记录了小岗村首创“大包干”艰辛探索的历程,浓缩了小岗村改革的巨变。
随后,严书记向我们讲述了1978年底那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幕:迫于贫穷和饥饿的小岗村18户农民,聚集在一间破旧的茅草屋里,在煤油灯下,冒着极大风险,秘密约定干一件当时看来 “大逆不道”的事情:包干到户。就这一个“包”字,使小岗村人终于结束了祖祖辈辈逃荒要饭的历史,也为中国农民闯出了一条发展农业、脱贫致富的路子。
严书记告诉我们,实行“大包干”后,小岗村当年就打了6.5万多公斤粮,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15年的总和,第一次向国家交了2万多公斤公粮。他还念起当年农民编的顺口溜:“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走出展览室,我们列队来到村口的牌坊前,在具有象征历史意义的“凤阳县小岗村”牌坊下合影留念。随后各班逐一合影,这张照片上是我们集训队二班8位战友和一名带队参谋。
这张照片至今已经有18年了,各位战友早已各奔东西,我也在2008年转业回到了家乡。每当翻阅自己军旅生涯纪念册时,这张照片都带给我军旅生涯与美好生活的回忆。
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小岗村考察时的感慨: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一个标志。今天在这里重温改革,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改革开放不停步,续写新的篇章。
这张照片拍摄于2000年4月(前排中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