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4日
首页
第05版:

湖河安澜 成就辉煌

李咸亭

四十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东风,送来了水利建设的春天。我出身水利,干了三十年水利。三中全会召开时,我在泗水县贺庄水库当技术员,正和省水科所白永年同志搞“水库大坝劈裂灌浆试验”,为大坝除险加固探索治理方案。通过学习三中全会文件,领会三中全会精神,让我特别的振奋,终生难忘。

回忆四十年的治水历程,济宁水利四十年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四十年,是摸着石头过河、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检验的四十年,是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固守成规转到全面改革的四十年,更是水利事业辉煌发展的四十年。

我个人对济宁水利四十年,总结出六大特点和成就。

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到一切工作的首位,把人民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解决农村安全饮水为一号重点工程,由点到面,以建成样板工程为目标,让全市634万农民告别了喝苦咸水的日子。至今为止,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以上。给广大农民送去了干净水、放心水、幸福水。为此,济宁被评为全国先进市。在南四湖内修筑庄台,让居无定所的6.8万渔湖民,搬进安全舒适的新家,这件事成为历史的创举。积极落实大中型水库移民扶持政策,先后让二十万移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红利。

农田水利建设硕果累累,全市累计有效灌溉面积710.9万亩,其中节水灌溉面积457.9万亩,节水灌溉四十年增幅39%。平原除涝面积603.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5万亩,修筑堤防累计长度3367公里,保护群众678万人,保护耕地699.9万亩。旱涝保收的农业和防洪安全的环境,让广大城乡群众安居乐业。

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生命,把节约保护水资源,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节水优先、空间平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教导,强调节水是重中之重,要摆在第一位。十六字的指示,为我们治水、节水、建设水生态文明指出方向和策略。

历经四十年的资源水利建设,全市基本实现在规划思路上,把水资源开发利用优先转变成节约保护优先;在管理理念上,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在开发方式上,从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向合理开发、有序开发转变。

济宁全市水资源总量46亿立方米,可利用量30.2亿立方米,人均占有558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的四分之一。“河多水少,洪多流少,丰枯不均,总体缺水”是济宁的市情和水情。

水资源用水大户在农村,占用水总量的75%以上。所以,始终把节约保护水资源工程建设重点放在广大农村。经过四十年的艰苦治理和管理管护,初步实现农村防洪安全化,农村供水城市化,农村排涝一体化,农村灌溉专业化,农村水域清洁化的“五化”目标。

在工矿企业,坚定依法执行用水许可证制度,促进了工矿企业科学用水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大力推行工矿企业及社会上的中水再利用,重复利用率大大提高。全市万元GDP取水量由216立方米下降到46.43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00年98.7立方米下降到目前的12.66立方米。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配置能力,把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摆到生态文明的更高位置。

四十年来,坚持“上游水土保持,中游治理河道,下游生态湿地”的思路以及采用“截、蓄、导、用”的环保治理模式,河湖健康、人水和谐的水生态保护体系已初具规模。

河湖库是生命的共同体,是现代水利大水网的根基和命脉。以南四湖为中心,建设和完善河道、湖泊、水库的三域联网运行,当地水、长江水、黄河水的三水联合调度,生活、生产、生态的三生用水科学配置。南四湖的今天,已改历史上的洪水走廊为当今蓄泄自如的水库,由历史的心腹之患变为放心大水塘。今日的南四湖不仅是江北第一湖,也是全省最大的湖泊湿地,总面积11.83万公顷,水质净化能力目前达到每天19万吨,可谓净化水质工厂。既是南水北调巨大的调蓄库,又是济宁水生态文明的载体和基地。当今的南四湖位置显要、效益主要、地位重要,防洪库容41.21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8.82亿立方米,具有生态、防洪、航运、灌溉、水产、旅游、调水、交通等综合效益,还是济宁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和水利风景区,作用巨大。

洪水利用与回灌补源,是改革开放后发展壮大的创新水利工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兖州泗河龙湾店建闸拦水回灌补源,实现灌溉面积35万亩,并使灌区地下水升高了3-4米。金乡县在东鱼河建橡胶坝拦截客水回灌,年均引用回灌水量高达1.2亿立方米,灌溉39.5万亩,解决了20万人饮水困难,灌区地下水位升高4-8米。回灌补源是开源节流建造地下水库的创新水工项目,具有洪水利用、改善生态、优化环境、灌溉、饮水等综合效益,深受群众欢迎,已在全市推广建设。

济宁市区是全市的中心,河流众多,水系发达,市民临水而居,是历史上的水都,引水入城是民众所盼、生态所需、政府所谋。2008年4月29日,举行引洸入济通水典礼,市区人民欢欣鼓舞,数万市民自发观看水流壮观,像过年一样露出幸福的笑容,赞誉党和政府为民做的实事好事。2016年实施完成的南跃进沟提水泵站工程,实现了提梁济运河水入城的目标。引水入城为城区流水活起来,让市民看到干净水,拉开了建设水生态文明城的序幕。这虽是初步效果,却已经显现引水入城的效应:亮出城市良好形象的名片,树起环境质量提升的标志,打出对外招商引资的品牌,建成市区防洪安全的保障。

坚持统筹兼顾,以主要矛盾和问题为导向,把促进水利协调发展摆上重要位置。

四十年来,坚持以哲学两分法为指导,运用唯物辩证法,贯彻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统筹防洪、供水、生态三安全,统筹区域城乡的水利发展等五大关系的妥善处理。

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在济宁过境长达198公里,涉及济宁的工程项目都是关键核心项目,可概括为“一湖、两河、四站、四闸、七截导、两影响”。济宁是南水北调输水重要地区,任务重大,使命光荣。我们上靠大工程,积极做好配套工程,主动将滨湖公路、湖西大堤和南水北调大堤相结合,实现交通水利协调发展,实施济宁城市建设与南水北调截污相结合,实现城建与治污的双赢。南水北调工程的建成,为济宁解决年供水0.45亿立方米,提供了新水源。同时,对济宁的航运、治污、生态环境改善和旅游业、公路交通都带来新机遇,注入了新活力。

为维护全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安全保障,始终高度重视开展防洪减灾工程建设,实施和完成了11项国家和省重大工程,总投资60多亿元。围绕南四湖治理,实施了东调南下续建工程,通过西股引河开挖、湖内浅槽开挖,韩庄运河扩大等项的完成,实现了大洪水南下通畅安全;通过四湖两堤的填筑和泗河下游展宽筑堤的完成,实现了设计洪水安全保障;通过东部山区五座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的全面完成,排除了下游群众头顶的“定时炸弹”,实现了大中水库洪水蓄排安全。

济宁在历史上是洪涝灾害频发的地方。尤其滨湖及湖西平原,河道众多,水系紊乱,堤身单薄,堤防残缺,抗御洪水的能力很小,洪涝成为主要威胁。四十年来,从实际出发,尤其经过“三查三定”的大调查大摸底,彻底掌握了全市河道现状,摸准了平原地区11条骨干河流的情况和问题,面对纵横河道的走向和特征,果断地进行了全面水系大调整,采用高低分排的治理方案,全面规划、精心设计、分期实施。通过一系列大规模的整治施工,洙赵新河、新万福河、东鱼河、梁济运河以及白马河、泗河下游等主要骨干河道排洪通畅,已分别达到设计排洪标准。改变了过去干流、支流及坡流争夺洪水出路的混乱状况,结束了两岸广大平原积水受淹成灾的历史。累计修筑堤防总长3367公里,保护群众678万人,保护耕地699.9万亩。平原地区防洪除涝的排水河网格局已基本建成。

在东部山丘区,以小流域为单元,挖鱼鳞坑水平沟和修梯田塘坝统筹结合,山水林田路综合整治,坚持常年对水土流失的治理,全市累计治理面积225万亩,取得水土保持效益显著。山丘区域呈现出“山顶松柏带帽,中间果树缠腰,山沟层层拦蓄,山下梯田抱脚”的优美景色。

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冲破旧观念,打破封闭成规,把水利改革创新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四十年前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发展阶段所限,社会吃大锅饭,水利喝大锅水的状况依然存在,必然要从体制上、机制上改革转变。

我们不断深化各项水利改革,努力解决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首先打破禁区,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解决部分重点水利工程配套资金的缺口。全面落实水管单位的体制改革,落实投融资新渠道。成立济宁市水利投资公司,打破大锅水,实施改革市场化供水。改革农村自来水的大锅水,实行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让老百姓喝上放心水、干净水。对农村各类小型水利及机井等,全部落实改革办法,实现了持久有效的管理。改革大中型工程常规施工,改掉过去千军万马上阵的人海战术,实现全部采用机械化、专业化的公司施工。改革传统方式,开发了山区水资源循环利用及生态水利模式等创新项目。

水资源改革是从实行取水许可证开始起步的,在全省是第一家。这项打破喝大锅水的改革,阻力大,影响也大。以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为标志,全面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了水资源利用、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为全省水利做出了贡献,多次代表山东省接受国务院考核,获优秀成绩。

2014年,济宁争取到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国家级试点县兖州区、省级试点县邹城市、鱼台县,国家级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县金乡县,并在全省率先进行市级水权水市场交易试点。自2017年,开展了邹城市、兖州区、金乡县、鱼台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这些试点改革做法和经验在全省、全国范围内起到重要示范意义。

坚持现代化方向,构筑信息化平台,让第一生产力推动济宁水利事业全面持续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逐渐浓厚。科学的春天到来,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全市水利科技创新工作全面迅猛提升。科技兴水思路开阔,科技成果层出不穷,新成果、新技术广泛应用。在四十年的治水创新过程中,济宁水利科技成果有八十多项,包括规划设计、水文水资源、遥控通讯、水利机械、施工与节水技术、测水量水,测绘地图等多领域多方面,有15项获国家及省级奖励。CLB测流棒的研制成功,获得1991年国家发明三等奖,1992年又获第20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二等奖,成为济宁水利科技创新的代表作。在水工规划设计中,广泛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计算程序的编制和软件开发得到应用。建设全市水情雨情自动测报系统,在东部山区开展了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自2017年开展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系统建设,逐步实现了防汛预警自动化、现代化,可为洪水调度、预报及抗洪工作,提供准确情报和信息。着力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启动防汛移动查询系统、电子政务信息化系统及水资源智能化等。由于灌溉新技术滴灌管灌及水稻控制湿润灌的推广应用,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到457.9万亩,农田灌溉利用率由0.4提高到0.64,科技兴水开花结果。

一滴水可见太阳的光辉。从济宁水利四十年巨变,可见改革开放是国家建设的动力和法宝,可见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康庄大道。

①泗河风光

②泗水县青界清洁型小流域

③南水北调长沟泵站

纪 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40年,我的济宁故事

2018-12-14 李咸亭 1 1 日报 content_613155.html 1 湖河安澜 成就辉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