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29日
第04版:

孔子研究院 “春秋讲坛” 云讲座系列之二

为拓展儒学普及渠道,深化“春秋讲坛”改革,在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孔子研究院推出“春秋讲坛”云讲座系列,将讲坛搬上网络,开展线上视频讲课。自8月份启动第一讲以来,先后举办了12期云讲座,邀请方朝晖、赵永刚、曹景年、孔德立、嘉娜尔、温海明、路则权、张慧、刘光胜、林存光、辛红娟等知名学者、中青年专家主讲,吸引了孔子研究院科研人员以及社会各界国学爱好者线上聆听。此篇系云讲座系列之二,撷取第八讲至第十二讲主讲嘉宾的演讲内容,以飨读者。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爱国力量

——谈范文澜的大丈夫及其启示

路则权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爱国力量——谈范文澜的<大丈夫>及其启示》为题开启“春秋讲坛”2020年云讲座系列第八讲,以范文澜为例进行分析如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爱国力量。

范文澜是一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到史学和经学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从他的学术继承和转变中,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经学和史学在范文澜爱国精神和革命实践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其中,《大丈夫》的撰著则是其学术旨趣实现根本转变的标志。

路则权提出,《大丈夫》是范文澜处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时刻写成的,以表彰历史英雄人物的方式,意图唤起民众、鼓舞抗战,挽救民族危亡,可以说是一部将学术通俗化的典范之作。范文澜所选“大丈夫”中,既有怀着崇高的志愿,为国立功的仁人志士,也有国家危难时英勇抗敌的忠臣义士。其目的则是赞扬砥柱中流的爱国志士,表彰挽救国家危亡的爱国情怀。在讴歌英雄的同时,范文澜也严正揭露、鞭挞祸国殃民的民族败类,旨在从侧面激励广大民众为民族和国家忘我奋斗、英勇奉献。

从历史回到现实,路则权认为,我们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设立抗战纪念日,有利于更加准确定位抗战纪念日的历史地位;有利于体现国家意志和人民意愿,形成民族精神共识;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传递中国人民爱好和平、捍卫和平的决心、信心。(路则权: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员、济宁市尼山学者)

从“天人合一”到“生命共同体”

——儒家生态哲学思想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张慧以《从“天人合一”到“生命共同体”——儒家生态哲学思想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为题开启“春秋讲坛”2020年云讲座系列第九讲,从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着手,探讨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儒家传统生态哲学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分析了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对儒家传统生态哲学思想的创新与超越,以及如何践行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

张慧认为,“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观强调人与自然是系统的生命体。但人因其独特的道德功能,应负更高的责任。“敬天畏命”的思想强调人类要遵循自然规律,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自然。“万物一体”强调人对待自然要具备“仁爱恻隐之心”,平等地对待自然万物。“仁民爱物”的民生观明确了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爱物”,自然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为“仁民”创造条件。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是对儒家生态哲学思想的创新与超越。我们要做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坚持系统治理的方法论,坚持“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统一。

儒家所重视的天人关系及由此引发的生态理念,不仅为历代中国人所继承,也是涉及全人类共同发展的大问题。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每个人的幸福生活,必须深刻认识生态的自然价值与人文价值,才能担负起当代社会交给我们的历史责任。(张慧:孔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清华简书类文献研究的新进展

刘光胜主讲《清华简<书>类文献研究的新进展》为题开启“春秋讲坛”2020年云讲座系列第十讲。

刘光胜认为,作为中华民族的元典之一,《尚书》保存了上古时期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重要资料,孕育着“德治”“民本”“慎刑”“和谐”等珍贵思想理念的萌芽,是华夏文明的价值源头与政治智慧的总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但《尚书》在流传过程中,命运多舛,屡遭劫难。孔壁中书、河间献王本、杜林漆书、中秘本,这些《尚书》版本虽然多次侥幸得以复出,但又旋即遭到损毁、亡佚。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很难管窥到先秦时期“书” 类文献的原貌了。以此为切入点,他认为作为楚地出土的战国时期竹书,清华简是继伏生《今文尚书》、孔壁中书之后,《尚书》类文献的第三次重要发现。

刘光胜对清华简《书》类文献的称谓及界定原则,做了细致的梳理。他强调《尚书》体裁——清华简《书》经——《书》类文献——“书”类文献,这些称谓的变化,反映的是学界对清华简的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对于清华简《书》类文献的界定原则,刘光胜指出,界定清华简《书》类文献的标准,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整体性原则;二是参照性原则;三是“由已知推定未知”的原则。(刘光胜:孔子研究院研究员、山东省泰山学者)

孔子政治哲学的重光

林存光以《孔子政治哲学的重光》为题开启“春秋讲坛”2020年云讲座系列第十一讲,从中西文化关系入手,阐释了孔子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的政治目标。在孔子以君子为治体的政治构想中,所谓的政治,在本质上是一项以“化人”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性事业。在孔子看来,政治与道德、伦理教育是“三位一体”,密不可分的整体。

林存光认为,政治思想的两大核心问题,一是政由谁出,二是政治何为。前者关乎政治之治理主体的问题,后者关乎政治之根本目的的问题。他指出,对孔子而言,真正的政治不等于单纯的“武力统治”和权力支配,不是用强制性、惩罚性的政令和刑罚手段来使人民屈服顺从,而是应以正确的道德行为和文明的礼义规范来引领、感化人民,或者运营礼乐、道德、教化的方式和手段来提高国民的道德品格或提升人民的道德教养,使之养成“美善之品行与行为”,过一种人道且文明的生活,以增进其共同利益和普遍福祉,这才是政治的第一核心要义。

林存光从政治哲学角度对孔子思想进行了新解读,例如,孔子政治哲学中蕴含着道德伦理,儒家经典中历史意识的阐发等,深化了我们对孔子政治哲学的认识,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视角。(林存光: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山东省泰山学者、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思想的时差

——中国文化典籍外译与传播

辛红娟以《思想的时差——中国文化典籍外译与传播》为题开启“春秋讲坛”2020年云讲座系列第十二讲,从“新文科”的视角与“汉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入手,从老学经典《道德经》的学术传播史、汉学视域中的《道德经》的译介与接受、心学经典《传习录》的译介与传播、中国经典“走出去”路径等几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文化典籍的外译与传播情况。

辛红娟指出,《道德经》是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典籍,是被翻译得最频繁的中国古代文献,被尊为“汉学中的汉学”,英语译本达562种之多。《道德经》题旨具有很强的现代适用性,具有负的、取譬的和超逻辑的言说方式。汉学视域中《道德经》的译介与接受,存在着道体的跨文化镜像变迁情况,“贵柔守雌”思想导致了女性主义对于《道德经》的挪用和对道家“圣人”形象的误读与建构。160年的英译历程中,《道德经》先后被用作襄助《圣经》汉译的“百科全书”,彰显东方智慧的“未来哲学”,成就内在养生的“心灵灯塔”,施行治国理政的“道德镜鉴”。

辛红娟认为,心学经典《传习录》的译介与传播,存在着文化概念误读、文本类型单一、传播渠道有限、传播主体分散等问题。中国经典要想“走出去”并“走进去”,促动真正意义上的文明互鉴,需要聚焦中外学术交流史,汲取跨文化传播智慧;要对话海外学研究机构,有效甄别翻译需要;要打造创新传播团队,积极克服“思想的时差”。(辛红娟: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浙江翻译研究院执行院长、博士生导师)

2021-01-29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61310.html 1 孔子研究院 “春秋讲坛” 云讲座系列之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