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3日
首页
第02版:

医者仁心施大爱 履职尽责显风采

——记全国人大代表、泗水县乡村医生刘庆民

■本报记者 孙逊

本报通讯员 宋道伦 陈楠

来自泗水县苗馆镇的全国人大代表刘庆民是一名老乡医。在近40年的时间里,刘庆民行医的足迹遍布家乡附近8个山村,他始终坚持“先看病后收钱”,并且为困难家庭患者免费看病,几十年下来,村民的欠条都装满了几个盒子;即便前些年身患癌症,他也从未放弃守护村民的健康,哪怕身负外债却依然常年免费为困难群众看病。

刘庆民先后获得山东省“最美乡村医生”、“山东好人”、2014年度全国“最美医生之特别关注医生”等荣誉称号。也正因为这份坚守、这份责任、这份担当,使得刘庆民当选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77年,18岁的刘庆民有了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在山村中学当教师,但他立志“弃文从医”。1979年,他开办了第一家诊所,担着维护隈泉村及附近8个村子、1892口人健康的重任,并立下誓言,24小时随时出诊。36年间,他骑坏了6辆自行车、7辆摩托车,从把脉、问诊到开药、输液再到给孩子们接种疫苗,他渐渐成了村民们信任的“全科医生”。

山区村民的生活并不富裕,看病的时候手里不宽裕成了大困扰。但在刘庆民这儿,“先看病后交钱”“有钱没钱都给治”早就成了惯例。

在刘庆民平时坐诊的桌子上,欠医疗费的账单足足放了两个鞋盒子,欠条数量达1880多张,数额达9万元之多。这些单子,有1979年的,也有2013年的,有的早已泛黄、字迹不清,有的还是崭新的,金额大些的有600多元,小的则是几块钱。账单虽然不会说话,但是每张账单的背后都藏着医者仁爱之心。提起这些,刘庆民总是说:“做人,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作为医生,更得对得起自己身上的白大褂。咱不是为了钱才当这医生的,有的病人交不起医药费,自己能帮他们一点是一点!”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患病后的刘庆民,对孟子的这句话感触颇深。在他患病住院期间,临床有位孤寡老人是外甥送来就诊的,可送来之后就没人影了。有一天午饭时,刘庆民正吃着方便面,抬眼看到临床老人正眼巴巴地盯着那碗面看,刘庆民顿时鼻子都酸了,他对老人说:“我给您泡碗面吃,有什么事需要做您就跟我说,我来伺候您。”病愈出院后,他索性赡养起这位老人,不仅拿药免费,而且时常过去看望。就这样,他赡养的老人越来越多,原本生活拮据的他,却赡养了7名孤寡老人,为他们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看病不收费,用药也不要钱,而这样一笔开支对刘庆民来说不是小数目。

作为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第一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第一次与习总书记握手,刘庆民内心感到无比自豪与骄傲:“我内心太激动了,那种心情是无法描述出来的,从来没想过,也不敢想,自己有一天能那么近距离见到我们的总书记,我向他汇报,我是来自济宁的一名乡村医生。”

刘庆民深知乡村医生的艰辛与不易。在全国两会上,刘庆民提出,随着医改的推进,各级医疗机构建设水平都有了很大提升。但是,乡村卫生室却面临着条件差、硬件设施不足等问题,乡医队伍也面临着断档。“现在的乡村医生几乎都是几十年前的老医生,而45岁以下的年轻医生几乎没有了。”刘庆民建议,要加大对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改善乡村卫生室条件和乡村医生的待遇。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优秀的医学毕业生加入到乡医队伍中来,不断提高乡村医疗服务水平,更好地推动农村健康事业发展。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刘庆民积极参加闭会期间的各项代表活动。他积极参加各级人大组织的培训、学习和视察活动,提高自身人大工作专业知识水平和工作经验,增强开展人大工作,履行代表职务的本领。刘庆民在闭会期间还积极参与县、镇两级人大组织的参观、视察、讨论学习活动就达10次,其中主动组织代表和群众宣讲十九大精神2次,参加人大代表学习十九大精神并分享学习心得1次,参加县、镇人大组织的法官检察官履职调研征求问题和意见座谈会以及就“代表如何运用多种监督方式促进政府环保工作、安监工作水平”的座谈会等等。

作为医生,刘庆民没有忘记本职工作,他还是一如既往地穿梭在乡间小道,为群众送去健康。刘庆民在为群众看病的同时,力所能及地改变群众的就医环境,通过他的努力,诊所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患者的就医环境越来越有保障。看到诊所这些年的巨大变化,作为一名乡医人大代表,刘庆民难掩内心激动。他表示要永远扎根基层农村,更好地为村民健康服务的同时依法履行人大代表的职责。

2018-12-13 ——记全国人大代表、泗水县乡村医生刘庆民 1 1 日报 content_612578.html 1 医者仁心施大爱 履职尽责显风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