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张爱英 李宗顺 张淼
37岁回乡创业,投资200万元建起20个高标准西红柿大棚,年收益百万元,成立了浩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短短6年的时间,为三韩西红柿种植、推广、销售打开了市场,远销北京、河北、山西等20多个省市,市区各大超市订单不断,带领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他就是任城区长沟镇政协委员韩霞。
韩霞,长沟镇中韩村人,当过司机,干过装修。十几年在城市里打工,虽然也赚了点钱,但每次回家,他都看到自己家乡种植西红柿这几年效益挺好,前景也挺好。但也看到了一些弊端,大部分种植户靠到集市上自己销售或者等着外商前来批发,价格也不稳定,受到市场冲击时无计可施。他认为一项产业要长远持久的发展,就要有组织的抱团发展,于是他决定回家乡创业。他明了本村天独厚的优势,村里种植西红柿有着30多年的历史,蔬菜大棚1500个,带动农户1300多户,然而也非一帆风顺。2012年6月,他靠着自己十几年的积蓄和从亲戚朋友东拼西凑的钱,承包了30亩地建起了16个高标准冬暖式大棚,棚建好了,韩霞已经砸进去近百万元的投资,自己都有点慌张,品种选择、病虫害防治、管理技术他都不懂。他就天天往邻居家跑,询问、学习种植西红柿的技术方法,买些书籍看,从网上学,但对他第一次种植西红柿的外行来说还是很难。镇农技站得知他的情况后,聘请了区农业局及蔬菜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对他的种植过程进行全程跟踪指导。他又聘请了寿光有着多年种植经验的技术员桑宗新常年进行及技术指导和管理。有了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韩霞心头上的一块石头落了地。一开始他就坚持一切都按照无公害标准严格执行。为了达到无公害标准,育苗期间就是穴盘基质育苗,从源头上杜绝病虫害传播。棚内还实行物理灭虫、测土配方施肥,减量使用化肥、增施优质有机肥和生物菌肥等,最大限度的降低面源污染。
天有不测风云。30年一遇的极寒天气,连续阴天,雾霾造成病虫害,每天都有数百斤腐烂的西红柿往外摘,每天愁的睡不着觉;西红柿价格受到市场冲击价格低迷的时候,卖出去的价格连成本都不够;到了收获的季节,16个大棚近两万斤的产量,没有任何销售经验倍感压力。谈到销售,韩霞深有感触,其他困难都还能解决,但是西红柿到了收获的时候,怎么销出去,当地市场肯定消化不了。韩霞开始不分黑白的跑市场,进到市区超市、远到菏泽、曲阜,常常是磨破嘴皮也卖不去出一斤西红柿。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慢慢地愈来越多的人认可了他种植的西红柿,并且主动来给他联系了。来自北京、上海、安徽、河南的采购商也慕名而来,又有了便捷的物流,现在棚里早上采摘的西红柿中午就能到达市民餐桌。
他的西红柿销路不成问题,但本村加上临近南韩、北韩三个村西红柿种植面积3500亩,每天日产量达二三十万斤,青壮年又外出打工,销售岁上年纪的老年人来说可是个不小的负担。为帮助他们打开销路,他成立了浩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实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种植户韩广民高兴地说:“我们以前种的西红柿要自己去卖,现在拉到合作社,拉多少收多少,很省心。”如今浩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西红柿已走进市区佳世客、银座、爱客多等超市,并迎来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每年的西红柿亩产2万多斤,每亩毛利达到4-5万元,16个大棚每年毛利近100万元。韩霞又投资60万建了4个西红柿育苗大棚,聘请技术人员专研西红柿品种的培植。每年销售育苗收入可观,也让他享受到种植业丰收的喜悦。
2017年韩霞被选为区级政协委员,他的合作社被定位扶贫基地,每年拿出10万元作为分红资金,发放到全镇60多户精准扶贫户中。每年要雇用20多人在大棚里工作,他优先录用贫困户,每月工资2000元左右,这样就能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