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26日
第03版:

济宁市政府工作报告

“十三五”时期和2020年工作回顾

“十三五”时期

“十三五”时期,全市上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在主动转型中蓄能增势,在攻坚克难中砥砺前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高质量发展跃上新台阶。

1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494.3亿元,年均增长5.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411.8亿元、年均增长3.7%,税收占比达到73.3%。存贷款余额分别新增2468.3亿元、2034.1亿元。城镇、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6.6%、8.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比2015年提高7.3个百分点。以全省第1、全国第5名的好成绩迈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双拥模范城实现“八连冠”。

2 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产业转型积厚成势。坚决淘汰落后动能,累计关停散乱污企业1620家,处置僵尸企业68家。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累计投入技改资金4000亿元,“两化”融合率达到81.2%、提高25个百分点,4个产业入选省首批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四新”经济占比由2017年的15.3%提高到22%,新增上市公司5家。

●科技创新动力增强。省级以上开发区建成产业研究所4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14家、新增337家,新增“瞪羚”企业、“单项冠军”企业78家,3家企业入选国家工业强基工程。省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科创平台达到430家、增加243家,建成院士工作站63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10.4个百分点。

●“双招双引”持续显效。五年开工亿元以上项目3190个,71个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落地建设。获评国家“万人计划”、泰山产业领军人才87人,引进培养重点紧缺人才1.3万人。

3 乡村振兴全面起势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建设高标准农田530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96亿斤以上。创建国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农业产业强镇5个,中国农科院黄淮海现代农业研究中心挂牌成立。“济宁礼飨”荣登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排行榜第4名。

●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城乡环卫一体化市场化运营实现全覆盖,完成农村改厕103.4万户、污水治理村2984个,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2%,新改建“四好农村路”4500公里,完成清洁取暖改造92.6万户,美丽乡村示范村覆盖率达到34%。

●农民生活更加美好。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下薄弱村全部清零,10万元以上村达到92%。全面推进移风易俗,建成文明达标村447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镇街全覆盖。

4 城市能级大幅跃升

●重大基础设施全面突破。新机场启动建设,鲁南高铁临曲段、枣菏高速、董梁高速竣工通车,高速通车里程达到442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鲁南高铁曲菏段、新机场高速、京杭运河“三改二”等工程全速推进。泗河堤顶路、湖东大堤微山段全线贯通。建成5G基站5695个,实现中心城区、重点工业园区全覆盖,华为大数据中心一期建成使用。

●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大二环、G327改建工程西段等骨干路网建成通车,火炬路、车站南路、王母阁路3座跨线桥连通南北,内环高架主线贯通,济宁进入立体交通时代。市文化中心荣获建筑行业最高奖“鲁班奖”,“一环八水、十二明珠”特色水城风貌初具形象。

●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完成棚改21.4万套、改造老旧小区387个。打通断头路125条,建成地下综合管廊40公里、海绵城市115平方公里,新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6个。新增口袋绿地22处、立体停车场20处,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入选国家“新城建”试点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

5 发展活力加速释放

●营商环境大幅优化。在全省率先推行“市县同权”改革,下放行政权力236项,实现应放尽放。上线“济时通”APP,98%的事项实现网上办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1天,新增市场主体55.2万户。

●重点改革深入推进。完成市县机构改革、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有序推进。济宁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排名前进19个位次,兖州工业园、邹城开发区进入全省开发区前10强。143家企业完成混改。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789.2万亩。

●对外开放稳中提质。开通“兖欧班列”“济青班列”,启动建设兖州国际陆港,开通运营金乡内陆港,成功举办第18届泛黄海中日韩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会。新落户世界500强企业11家,获批全国首批二手车出口业务试点城市,进出口总额、利用外资年均分别增长10%、31.6%。

6 文化“两创”特色彰显

●儒学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孔子博物馆、孟子研究院挂牌成立,高标准承办世界儒学大会、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央视春晚秋晚、中国网络诚信大会等重大活动。

●文旅产业发展成效显著。5年接待游客突破3亿人次。新增4A级景区7家,3个县入选国家和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获评中国文化竞争力十佳城市。

●公共文化服务优质普惠。建成国家一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17处,布局乡村儒学讲堂3740处,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开展群众文化活动11.3万余场、送戏下乡3.5万余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25万余场,国家艺术基金立项数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7 三大攻坚成效显著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投入财政资金19.3亿元,发放扶贫贷款6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195个,12.03万户、23.89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07个省扶贫重点村全部摘帽,黄河滩区迁建工程全部完成。

●重大风险高效防控。圆满完成重大安保活动。率先建立市县镇村四级“和为贵”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工作体系。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力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PM2.5、PM10浓度分别比2015年改善37.8%、43.3%。获评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市。

8 民生保障全面强化

●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稳定在80%左右。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5.3万张、增长19.5%。新改扩建中小学316所、幼儿园390所,新增教师2万人、学位35.4万个,国家级中职示范校达到4所。

●群众幸福感明显提升。新增城镇就业36.4万人。居民医保覆盖率达到97%,最高报销额度提高到75万元。养老床位达到6.4万张,跻身中国城市慈善百强榜第16位,群众满意度连年居全省前列。

●群众安全感更有保障。刑事案件数量下降13%,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圆满收官。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比“十二五”时期下降90%。

9 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始终旗帜鲜明讲政治。

始终坚持不懈抓法治。

始终雷厉风行转作风。

始终驰而不息纠“四风”。

2020年

◆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交出靓丽成绩单

聚焦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8万多名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51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全市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构筑起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铜墙铁壁,共同守护美好家园。

聚焦打赢稳增长保卫战:出台“52条”“三保20条”等政策措施,为市场主体减税降费39亿元,减免企业社保费33亿元,发行公司债券688.5亿元,经济社会秩序迅速恢复,质量效益持续提升。

聚焦打赢“十三五”和全年收官战:迅速启动“十大攻坚行动”,20个省重大、41个省优选项目分别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60.7%、134.5%,87个新旧动能转换项目竣工投产;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增长18.3%、80%;GDP、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增长3.6%、1.7%。

“十四五”时期目标任务

◆“十四五”时期,要奋力实现以下目标:

聚力突破科教强市。基础教育优质资源供给不断优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实现新突破,高质量教育体系更加健全,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更加完备,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大幅提升,人才集聚优势加速形成,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成为全国全省重要的创新高地、人才高地。

聚力突破先进制造业强市。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大幅提升,“231”产业集群竞争力持续增强,培育一批全国领先地标性产业集群、链主企业和知名品牌。

聚力突破数字强市。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成效大幅提升,实体经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成为全省数字经济发展引领地、数字治理标杆城市。

聚力突破文化强市。国家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赋能城市创新发展成效显著,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面提升,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聚力突破现代农业强市。农业农村基础更加稳固,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提高,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引领区取得显著成效。

聚力突破交通物流强市。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实现新突破,河海联运、兖欧班列、航空货运“三位一体”国际通道加速形成,临港临空经济快速发展,兖州国际陆港与京杭运河“一点一线”现代物流发展格局集聚成势,成为全国重要综合物流枢纽。

聚力突破生态强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科学谋划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南四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采煤塌陷地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一环八水、十二明珠”城市生态格局基本形成,全域生态廊道初步构建,建成国际湿地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聚力突破健康强市。市县乡三级公共卫生医疗体系更加健全,“五大中心”投入使用,打造一批全国一流的临床重点专科,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医养健康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全面发展,健康城市建设积极推进,人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高,医疗卫生整体服务能力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2021年政府工作总体安排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GDP增长6%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左右,进出口、利用外资增幅高于全省平均。

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九项工作:

▶(一)突出创新核心地位,全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

▶(二)突出产业主导理念,全力构建高能级现代产业体系。

▶(三)突出中心城市定位,全力提高城乡统筹一体发展水平。

▶(四)突出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引领区。

▶(五)突出改革开放动力,全力打造内陆城市对外开放新高地。

▶(六)突出绿色发展导向,全力建设更高品质美丽济宁。

▶(七)突出文化“两创”担当,全力扛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重任。

▶(八)突出人民至上宗旨,全力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络。

▶(九)突出系统观念方法,全力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中共济宁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勇往直前,为孔孟大地的美好明天,为890万济宁人民的幸福生活,描绘新的更美画卷,夺取新的更大胜利,创造新的更加灿烂的辉煌!

2021-01-26 “十三五”时期和2020年工作回顾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61046.html 1 济宁市政府工作报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