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金乡县卜集镇石庙村,映入眼帘的是宽阔整洁的街道,人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灿烂的笑容。在该村的东北角有一个占地16亩的大型生猪养殖场,整齐的8个养殖大棚依次排列,生猪、种母猪、种公猪、仔猪“各居其室”,闻不到粪便的臭气,看不到污水横流,这就是残疾人杨玉贞的生猪养殖厂。
1978年7月高中毕业的杨玉贞,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干过木工、做过豆腐,外出打过工,与人合伙承包过砖厂……这些都没让他走上致富的道路。1984年6月的一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高热造成了他两耳重度失聪,使他成了残疾人。两耳失聪的杨玉贞苦恼过、迷惘过,2005年6月,从事多年生猪养殖的表弟张新鱼来到他家,对他说生猪养殖市场前景很好,建议他搞生猪养殖。
杨玉贞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买了3头二元种母猪,采取自产自养自销的模式,当年出栏生猪30头,纯赢利6000元。到2007年10月份,达到了种母猪100头,生猪1000头的规模。经过十年的苦心经营,养殖厂已经实现了加式生态养殖模式,生猪可以自动采食,粪便自动清理,达到种母猪300头,年出栏生猪3000头的养殖规模,年纯收入达到15万元,成了全县数一数二的养殖大户。杨玉贞本人先后被省市县授予“残疾人自主创业标兵”“金乡县畜牧养殖示范带头户”“诚信养殖户”等称号。
杨玉贞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拼搏,真正走上了富裕路,乡亲羡慕的多了,前来参观学习的多了,来咨询的多了。对于来养殖厂的广大群众,他总是笑脸相迎,为大家伙解疑答惑、传授养殖经验。对于那些有养殖热情可又缺钱缺技术的群众,他免费送技术、免费指导,仔猪先饲养出售后再付钱,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本村的残疾人杨全会因为缺少资金和养殖技术,生猪养殖模式始终扩大不了,杨玉贞主动找到了他,把自己家生产的优质仔猪和配方饮料提供给他,待生猪出栏盈利后,再按成本价格结算费用。在“借鸡下蛋”模式的帮助下,杨全会通过养殖摆脱了贫困。为了降低市场风险,稳定生猪价格,提高经济效益,杨玉贞联合全镇的所有大型生猪养殖户,成立了金乡县蒜乡养猪协会、金乡县东旭养殖专业合作社,成员达到126户。2014年11月份,该合作社被市畜牧局、市财政局等单位评为“2014年度农民合作社市级示范社”。
生猪粪便以前只是作为农家肥上地。为了保护环境,减少粪便对空气的污染,同时提高粪便的附加值,在市、县畜牧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杨玉贞联合本镇养殖大户,在2013年6月份,投资180万元在卜集镇殷李村兴建了占地30亩的金乡县昊源生物有机肥有限公司,并于2014年3月正式顺利投产。
截至目前,该公司年处理生猪粪便、鸭粪等动物粪便15000吨,生产“东旭”牌优质有机肥5000余吨,产品远销烟台、青岛等地,受到当地农民的热烈欢迎。杨玉贞在公司是难得的“全才”:驾驶各种车辆、维护机械设备、检修电路、电焊、气焊……样样精通,被员工戏称为“后勤部长”,为了省钱,许多生产设备都是在杨玉贞的钻研下,自己设计,自己做的。公司现在的60余位员工中,其中残疾人就有34人。老杨为了帮助和自己一样的残疾人实现就业,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他们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公司先后被授予“省级粪污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济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济宁市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金乡县先锋企业”“金乡县先进基层党组织”“金乡县残疾人畜牧养殖培训基地”“金乡县精准扶贫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等荣誉称号。
为了解决粪便、尿液的污染问题,杨玉贞率先在自己的养殖厂建了4座容积达120立方米的沼气池,他自费掏钱铺设了1200米的管道,将所产的沼气,供20余户本村的群众免费使用;沼液免费提供给群众浇菜、喷药使用。为了发挥自己的懂养殖的优势,他当上了镇畜牧站的义务防疫员,只要是哪家的猪生病了,随叫随到,从不耽误。他还热心残联公益活动,多次在为残疾人开展的技能培训上,向大家传授养殖技术,通俗易懂的讲解,受到大家的广泛赞誉。在村里硬化街道、胡同的时候,他捐款5000元;困难户的子女2014年考上了大学,他掏了2000元……每逢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在镇敬老院的院里总能看到杨玉贞忙前忙后的身影,为那些五保老人送去食用油、面粉、猪肉、糕点等过节物品。
杨玉贞身残志坚,不向命运低头,凭着自己的勤劳能干,不仅开辟了属于自己的事业,而且引领众乡邻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赢得了尊重和拥护,谱写了残疾人艰苦创业、乐于奉献的新时代篇章,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社会奉献着爱心,传递着正能量,奏响了一曲新时代扶贫济困的赞歌。杨玉贞因在实施山东省“百千万残疾人就业创业扶贫工程”——“共享阳光 携手建功十三五”活动中,成绩突出,2016年11月,被省残疾人联合会授予“自主创业标兵”称号。
(杨圣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