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李印峰 黄爱佳
为保障市民菜篮子更加丰富,促进蔬菜产业现代化发展,济宁市农科院成立了特色蔬菜科研创新团队,多年来他们坚持以科研为基础、以生产需求为导向,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共同开展特色蔬菜产业重难点领域的科技攻关。十二名相关专业的专家,共同合作,打出组合拳,在大蒜、辣椒等特色蔬菜的产业转型升级、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优势产区转型升级关键技术等多个方面合力攻关,全方位指导菜农,避免了过去单打一的弊端,效果特别显著,受到广大菜农的欢迎,有力促进了我市蔬菜产业健康发展。
科技创新 推动产业高质发展
“扁叶直茎调众口,粉身碎骨慰佳宾”,大蒜自古以来就是饭桌上不可或缺的蔬菜,体积虽小,产业却大。金乡常年种植大蒜60万亩,素有“世界大蒜看中国、中国大蒜看金乡”之美誉,辐射带动周边种植大蒜200万亩,是一项非常好的富民产业。但由于常年种植,存在种质资源退化、连作障碍严重等问题,面对这些难题,蔬菜创新团队迎难而上,充分发挥项目、技术、人才优势,围绕产业需求,在良种繁育、病虫害绿色防控、栽培模式和技术创新、技术培训和指导、机制创新等多个方面做了大量有效工作。为此他们强化了新品种引进与培育工作,系统选育了济蒜1号、济蒜2号等优良品种,为大蒜主产区解决种质资源、种性退化、品种更新换代等难题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针对金乡县独头蒜需求量大,全部依靠从云南购进的现状,他们开展了独头蒜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也因此获得2项发明专利。面对大蒜套种辣椒栽培模式下大蒜机械化采收难以实施的问题,他们开展了大蒜优质早熟新品种选育等试验,为大蒜机械化采收、辣椒机械化种植提供依据。此外,针对辣椒生产易受涝的问题,他们开展了“大蒜—辣椒—棉花”三种作物套种技术的试验和推广,新的栽培模式经过试验取得了良好的综合经济效益。
科技兴农 支撑产业快速发展
以科技助力产业发展,以产业带动脱贫攻坚,团队每个人都是脱贫攻坚浪潮中的一朵浪花。他们对接了梁山、泗水、鱼台3个县、10个重点村、220个贫困户,认真调研分析村集体经济及产业发展现状与需求,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助力产业发展,帮助农民脱贫。团队还派出科技副镇长和科技特派员,支持大蒜全产业链发展。团队目前有2名成员挂职金乡县科技副镇长具体负责大蒜产业发展科技支撑工作,2名成员参与了山东省科技特派员工作。此外,深谙扶贫必先扶智的道理,他们加大了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在农时季节,不时可见他们举办现场观摩培训会指导农民的身影,从病害防治到农药使用,让菜农们受益颇多。同时,团队积极参加“鲁渝协作”,做好跨区域技术服务工作。有3名成员到重庆市万州区参加了“鲁渝协作”技术服务工作,示范主推新品种15个,新技术13项,建立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5个,助力当地农业发展、农民脱贫。
科企对接 提升特色蔬菜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科企合作是成果转化的重点工作。团队积极与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通过项目实施,团队进一步推进科企合作纵深发展,在山东贵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嘉祥县乡情专业合作社分别进行了大蒜的新品种多点对比、水肥一体化、肥料减施、生物降解地膜以及机械化种植、收获试验示范工作,目前优质抗逆大蒜新品种及清洁化生产技术已大面积推广,取得显著社会经济效益。依托科企双方优势,团队开展了多形式的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为企业培养专业技术人员32人,企业依托基地、生产优势,为试验站提供了解生产、服务生产的机会。双方又依托各自优势,承担市县两级培训任务,联合培养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150余人,有效打通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
以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农业科技工作者肩负的重大使命,市农科院特色蔬菜科研创新团队将充分发挥专业技术特长和优势,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拼搏,再攀高峰,争取获得更丰硕的科研成果,为我市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