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坐落于泗水之畔的泗水县,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2012年底,一批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在泗水县圣水峪镇北东野村试点开设了“乡村儒学讲堂”,为村民讲授儒家文化,滋润乡村,教化群众。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人们的生活,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乡村儒学现象”。几年来,通过建立讲学制度、编写教材读本、招募儒学讲师志愿者等逐步在全县推广普及,13个镇街的200多个讲堂,共开讲2700余场次,听众达20万余人次。
2013年1月16日,主要面向北东野村民的第一堂乡村儒学,在尼山圣源书院开讲。讲堂中很快坐满了村民,从当初的数十人到现如今的一两百人,听课的范围也开始从一个村子逐渐辐射到周边的几个村庄。专家学者们从人们普遍关心的孝道开始,不讲道理讲故事,不讲理论讲身边。果然,头一次讲孝道就有不少村民感动得掉泪,几场孝道课下来,村民们反响热烈、反映良好,纷纷相互告知,来听课的人越来越多了
在“乡村儒学讲堂”建设中,泗水县当好“助推手”。为此,按照分类建设、稳步推进的原则,先后投入300余万元,建成一类讲堂100个,二类讲堂100个,讲堂示范点45个。发挥尼山圣源书院儒学师资雄厚的优势,组建一支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儒教研究中心秘书长赵法生、山东大学高等儒学院副院长颜炳罡等专家学者为核心,泗水本地儒学义工团队为骨干的260余人的乡村儒学志愿者讲师团,定期开展讲师培训,评选“讲堂名师”“优质课”并予以奖励,激发讲师授课积极性。统一制定讲堂讲学计划,安排讲课内容,组织讲课老师。把讲堂建设纳入全县综合考评体系,坚持日常检查、年终考核相结合,评选表彰“乡村儒学讲堂”示范基地、示范镇(街),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创新形式“活”起来。讲堂授课一改“口号式”“填鸭式”的宣讲方式,从群众最关心、最易接受的“孝道”入手,采取生活化、故事化的方式,为村民讲解《论语》《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展演传统文艺节目,播放道德模范微电影。通过一个个温暖真实的案例故事,一次次触动人心的互动交流,群众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丰富授课内容,找准结合点,广泛进行形势教育,开展同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制宣传、健康养生、老弱妇孺权益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吸引群众主动参与到讲堂中来。有很多群众还“现身说法”,踊跃登上讲台分享学习感受,讲述家风、民风、乡风转变的故事,起到了“让身边人说身边事,以身边事教身边人”的效果。
丰富载体“用”起来。依托讲堂开展送戏下乡、广场舞、电影放映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寓教于乐;开展“泗水好人”“最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活动,注重典型育人,引导农民群众向上向善;借鉴“乡村儒学讲堂”模式,在城区开办广场儒学讲堂,在社区举办圣源国学公益大讲堂,在泗水广播电视台开设“圣源讲堂”栏目,打造城乡一体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让更多群众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泗水县创新开设“乡村儒学讲堂”,涵育乡风文明的实践,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群众生活、照进百姓心田,起到了凝聚人心、引领风尚、服务群众的作用。在开设“乡村儒学讲堂”的村庄里,去讲堂听课已经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学习氛围渐渐取代了歪风陋习,乡风、家风、民风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一位村党支部书记把“乡村儒学讲堂”的成效概括为5个“少”:村里不孝顺的少了,骂街闹架的少了,偷东西的少了,乱倒垃圾的少了,喝闲酒、没事找事的少了,他这个书记也好当了。这一做法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成功入选2015年度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典型案例。2016年6月,央视新闻联播头条以《把传统文化传下去 让国学精粹活起来》为题,较大篇幅予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