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20日
第01版:

树牢红线意识 坚持底线思维 我市从严从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 本报济宁讯(记者 孙逊)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安全生产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牢固树立红线意识、坚持底线思维,从细落实监管责任,从实管控各类风险,从严整治各类隐患,持续抓好各项工作落实。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续17年“双下降”,连续8年被评为“山东省安全生产优秀市”。 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持续完善。市领导以身作则、一岗双责,持续强化对安全生产改革发展和安全生产行政责任的督导落实,在全市构建起党政企齐抓共管格局。市、县两级均制定了《领导班子成员安全生产责任清单》,明确了市、县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的安全生产工作责任,进一步健全完善了我市“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责任体系,对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履职尽责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创新实施重点管理制度、企业隐患黄红黑三色公示警示制度,有效推动了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 重点行业领域监管执法扎实推进。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2020年上半年压茬开展20个重点领域半年集中整治、明查暗访、异地执法;下半年启动21个重点领域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百日攻坚、危化品行业专家查隐患、安全生产巡查、“攻坚50天坚定保平安”专项行动。全市各级各部门累计检查企业20.59万家次,查改问题隐患15.12万项,并依法进行罚款。积极推进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领域监管执法。全市应急系统共检查企业3180家,累计发现违法行为8911项,下达整改文书5755份,并依法进行罚款,创新开展了全市安全生产规范执法试点和应急管理执法试点工作。 风险防控措施有效落实。开展高水平专家查隐患活动,2020年,聘请专业公司对全市97家危化品、22家非煤矿山开展“全覆盖”检查,分别查出隐患1154条、362条,其中重大隐患27项均进行了处罚整改。全面推进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全市1776家高危和规上企业建成并运行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在线管控非煤矿山、危化品、烟花爆竹、工商贸行业企业风险点8.89万个,培育省、市、县三级标杆企业489家。坚持“科技强安”。全市现有的42家重大危险源企业、104处重大危险源全部实现在线监测、实时预警,23处冲击地压矿井实现采掘面一键启停。 “素质固安”工程深入实施。建成公众安全教育体验基地46家、主题公园、文化广场436个,开展了一系列警示教育培训活动,培训“三类人员”2.1万余人、企业员工8万余人,代表山东省编制了《山东省“素质固安”工作实施指南》《安全生产异地检查工作规范》两个省级地方标准。 夯实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基层应急救援能力得到提升。率先提出建设“微型救援站点”的理念,制定《“安全济宁”微型应急救援站点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微型应急救援站点建设纳入2020年为民办实事。站点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已建成117处。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组织编修《济宁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1个、县级总体预案14个,部门、镇街及企业专项预案56类4万余个;完成《突发事件应对法》等应急管理培训5轮次5000余人次;开展各类应急演练1.19万余场157余万人。建立应急与水务、城管、气象、消防、自然资源等部门“1+5+N”*24小时综合应急值守机制,出台应急值守、响应、信息报送等三个工作规范流程和20项职责。 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完成市应急指挥中心升级改造。实现视频调度纵向联通国家、省、市、县应急系统,横向联通城管、住建、消防、军分区等部门,并接入水务、气象、自然资源等部门监测监管业务系统,实现各类关键信息“一键调阅”。初步建立全市应急通信指挥体系。采购集群对讲机412部、移动图传照明设备5部、无人机2台、卫星电话8部、手持终端25部以及便携式通信主设备、公网多链路聚合终端各1部,实现市县应急系统无网、无电、无路“三无”极端条件下前线救援现场与后方指挥部“一键联通”。逐步增强灾害预警预报能力。融合卫星、无人机监测等先进技术,与气象等有关部门、科技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构建起全市“星、空、地、水、林”立体式、全域化灾害风险监测体系,实现“一键监测”。

2021-01-20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60507.html 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