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3日
首页
第06版:

拥有悟性,读懂世间繁华

汪长明

悟者,吾之心!从心吾声,谓之觉也。

悟性是于每个人比知识、情感、思想重要得多的精神财富,是个人理解能力的内化与道德品质的社会化呈现。没有它,我们或许一辈子都只能读懂孤独的自我;拥有它,我们就能读懂这个繁华的世界。

悟是一种感知过程,性是一种修行结果,二者的语义拼接,成就了我们的社会评价。有悟性,无需他人点拨,即知何所言、何所不言,何所为、何所不为。

悟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一人一悟,小人小悟,大人大悟。小悟叫感悟,小感小悟;大悟叫彻悟,大彻大悟。

悟性是人家即便不说或没说,也知道他想说什么;是人家就算只说了一半,也知道他想说的全部。

简言之,所谓悟性,并非用耳倾听,而是用心聆听;并非言可传、身可教,而是心可解、意可达。从认知学角度判断,前者属“物理听觉”,“听”而不“觉”;后者属“化学听觉”,边“听”边“觉”。

悟性是一种发自内心、出乎灵魂的自我顿悟,一般不是找人学得来、花钱买得到的。

明谢榛《四溟诗话》有言:“诗固有定体,人各有悟性”。在悟性面前,人上一百,五颜六色。悟性高低与修炼成本,不存在正比例关系。悟性不高者,要交一辈子的学费;而教了一辈子学费者,也许悟性还是原地踏步。

在悟性面前,人类是生而平等的,这与法律意义的社会平等并无二致。我们总希望别人对自己多一点悟性、多一些理解,而将自己对别人的麻木不仁、后知后觉视为理所当然。这无疑是道德与智力的双重缺陷。己所不悟,勿取于人。我们不能发自内心地自觉抵达对方的心灵彼岸,又有什么资格指望人家竖起一座迎接你扬帆归来的灯塔,并对你的胜利喜悦感同身受、视如己出?

内心的共鸣与灵魂的畅通,是悟性的最高境界,不言自明、心领神会,该是一种多么美妙的精神体验,得省却多少心机之费和口舌之顿?

一个人的成长及其职业发展,可通过其悟性进行正向测量。就社会分工而言,没有悟性或悟性差者,天生只能接受有悟性或悟性高者的调教和支配,这符合管理科学中的自然法则和社会原理。

在悟性面前,人类的口舌出现了器质性剩余和功能性浪费,悟性足以节约很多宝贵时间和精力,将我们从一无是处的絮叨、没完没了的牢骚中解脱出来,从而回归思想上的自由之身。

“不须悟性三关语,自有澄心一炷香”,悟性打通了从俗至禅、由钝入锐的桥梁。根除思想迟钝与灵魂麻木,防止出现“社交痴呆”,读书堪为良方。敏而好学,学以致敏。读书是一个人提升觉悟最有效、性价比最高的“精神冶炼”手段。三更书声灯盏尽,何似春风拂闲庭。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人生之悟;“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是历史之悟;“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是惆怅之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是怀旧之悟……

然而,凡事过犹不及,悟性也是有限度的,做到适可而止,需要基于悟性驾驭的心灵技巧。悟性过了头,会导致疑神疑鬼,从而畏手畏脚、无所适从。于是,先贤发明了“难得糊涂”这一普度众生的人生哲学,以辅助那些笨拙的心思与游离的灵魂。“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何苦来哉!

有点悟性,真好!

2018-11-23 汪长明 1 1 日报 content_604651.html 1 拥有悟性,读懂世间繁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