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感言:儒风邹城,邹鲁文明。孟子故里邹城市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优势独特、措施精准、成效显著。该市以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透、讲清楚”为基础,持续加大研究交流力度;以“用起来、活起来”为抓手,持续提升创新利用水平;以“接地气、惠民生”为根本,持续繁荣发展公共文化;以“求创新、抓转化”为目标,持续释放文旅发展新动能。
邹城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宁重要讲话精神,抢抓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重大机遇,以“文化兴市”战略为统领,深挖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做实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做法具有较强的典型意义,有利于促进全市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上实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本报记者 唐修岳
本报通讯员 张长青 盛超
孟学研究成果相继面世,“两孟”政德教育培训班次应接不暇,“孟子乡音”文化惠民走入寻常百姓家,文旅融合释放发展新动能……走进今日邹城,处处呈现文化繁荣发展景象,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让这座邹鲁城市闪耀儒风古韵,焕发勃勃生机。
近年来,邹城市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宁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济宁市委打造首善之区文化强市的部署要求,以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为目标,全力做好“登峰、落地、传播、转化”四篇文章,打响“孟子故里、邹鲁圣地、修学之都”文化品牌。
高点定位
构建文化传承弘扬高地
邹城是儒家文化、邹鲁文明的发源地,文化优势和文化地位不言而喻。立足这一文化定位,该市抢抓文化建设示范区重大机遇,大力实施“文化兴市”战略,全面做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顶层设计。每年召开高规格文化发展大会,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旅游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快文旅融合发展的若干政策》等一系列扶持鼓励政策,设立孟子文化奖,成立孟子基金会,为文化繁荣营造了良好发展环境。
得益于一系列文化政策支持,2013年,以孟子思想、邹鲁文化、母教文化等为研究方向的孟子研究院成立,《孟子文献集成》《孟府档案全编》《孟子》《中庸》解读、邹鲁文化系列丛书、《邹城历史街区遗迹与记忆》等系列文化研究成果相继推出,文化自觉和自信带来了文化的“井喷式”发展。同时,一系列高端学术研讨和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在邹城举行,该市连续12年举办母亲文化节,成功组织邹鲁文化城市座谈会、世界儒学大会青年博士论坛、“中华家道”研讨会、孟子思想与党风廉政建设研讨会、国际中学生儒学辩论大会等活动,构建起研究探析、交流互鉴的文化发展新高地。
创新利用
让传统文化更具当代价值
“孟子‘贵民、富民、教民’的民本思想,与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一致。”在邹城市“两孟”政德教育基地亚圣殿教学点,讲解员孟庆峰认为,只有把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有机衔接,才能体现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以政德教育为代表,邹城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利用,着力打造政德、廉德、美德“三个高地”,深度发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全方位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弘扬,提升城市文化品牌影响力。在政德教育上,以“气养浩然·行守规矩”为品牌,把孟子“从政修身”思想与当代治国理政思想相结合,精选仁政理念、民本思想、仁廉公勤等经典内容,高标准建设干部政德教育基地,精心打造精品现场教学点,开发《汉字中的孔孟之道》等专题课程20余堂,自2015年以来,共接待各级各类政德教育班次1200余个,培训学员6.3万余人。在廉德教育上,深入开展“遵规守纪大教育”“树清廉家风、创最美家庭”主题活动,成立“孟子思想对当今廉政建设的现实意义”课题研究组,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廉政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建设的实施方案》,建设“一点、两馆、一公园”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全力打造“邹鲁清风”廉政文化品牌。在美德教育上,全面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六进”活动,实现孟子学堂全覆盖,建成孟母讲习所200处,举办孟子公开课、“三新四美”教育培训等1100余场次。深化“四德”工程建设,成立“儒润邹城·公益联盟”,开通“志愿服务网上直通车”,每年开展各类公益活动300余次,20余万人次参与,形成了“儒润邹城·仁民爱物”美德教育品牌。
惠及民生
推动传统文化接地气
成人礼、开笔礼、乡射礼,这些高大上的传统礼仪在邹城群众看来再熟悉不过,大型礼乐文化剧目《礼乐复兴·邹鲁先行》已实现在邹城景区、广场、学校常态化演出。“我们恢复古代礼仪不是目的,让这些优秀的中华传统礼仪走进群众才是价值所在。”邹鲁礼乐团团长米怀志说道。
突出普惠共享是邹城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秉承的原则。为此,该市不断提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接地气、惠民生。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实现镇村文化场所全覆盖,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免费开放,打造“孟子乡音”文化惠民品牌,创新搭建“幸福文化快线”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每年标准化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0000余场,开展文体辅导培训6000多次。实施家风家训弘扬工程,打响母教文化品牌,相继举办“全国十大当代孟母”表彰、“孟母三迁”家教论坛等特色活动,开展了“优秀家风家训”征集、“弘扬优秀家风家训 创建邹城文明家庭”评选活动,促进了良好社风民风形成。开展文艺精品创作,成功挖掘“邹鲁礼乐”文化品牌,先后组织赴湖南、江浙及韩国安东等海内外邹鲁文化城市巡演,与保利新舞台演出制作公司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制定了提升打造方案和全国演出计划,实现儒家传统礼仪的“活态展示”。开展了“孟子故里求剧目”活动,成功创作《观鱼》《羊续悬鱼》《孟母教子》《匡衡拒刻》等文艺精品,“孟母教子传说”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求新求变
文旅融合释放发展新动能
邹城将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通盘考虑,大力实施文旅融合发展战略,充分释放“文化+”“旅游+”动能转换潜力,构筑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新高地。
该市以打造国家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双创”园区为引领,出台《邹城市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快文旅融合发展的若干政策》,成立跨部门跨行业、实体化运作的“文旅融合发展”指挥部,设立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奖励优秀文化企业及产业项目。以文旅项目建设为牵引,搭建文旅融合发展的“四梁八柱”,引进猪八戒网等文化创意产业龙头,启动保利工业文创园、两山华夏国学小镇、老一中文创广场、伏羲文化产业园、蓝城云梦桃源等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全力推进“两孟”历史文化街区综合一体改造,加快实施峄山、邾国故城、邹鲁田园综合体“山城园”一体开发,加快凤凰山、狼舞山、五宝庵山、十八盘山、三仙山、鸿山综合开发和提升工程,推动形成“三线九山”有氧之旅、“四季鲜果之旅”等精品线路。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充分挖掘村庄历史古迹、传统习俗、风土人情,成功打造“诚信上九”“孝贤北齐”“缤纷石鼓”“中医溪湖”“子莫故里”等一批特色美丽乡村。截至目前,邹城拥有文化产业项目99个,获得国内文化及相关产业专利授权139件,文化产业经营单位达1336家,3A级以上景区达到15处,年旅游接待人数606万人次,乡村旅游达到512.38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