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09日
首页
第05版:

“舞”出来的 孔子

本报记者 赵星灿

在舞剧《孔子》演出结束之后,孔子第77代后裔、中国歌剧舞剧院导演孔德辛接受了《文化周末》记者采访。谈到创作初衷,孔德辛说,用自己熟悉的舞蹈来诠释孔子,是自己的一个夙愿。但触碰这样的题材,自然会面临周围的质疑和压力。

“当时很多人觉得我是不是疯了,面对这么一个宏大的题材也敢碰?孔子怎么来跳舞?如何只用肢体语言来表现思想上的圣贤?”现在回想起来,孔德辛还是印象深刻。确实,谁都不可能完全的了解孔子,作为一名80后的女导演,她以独特、新颖的审美视角,成功塑造了孔子的艺术形象,并用舞蹈的方式阐释了当代古典舞的美学气韵。

孔德辛说:“在小时候,经常听父母讲述一些祖辈们传下来关于孔子的故事。其中并不是一些多么伟大和神圣的事迹,而是一些平常的小事。因此孔子在我的心中感觉离得非常近,也很亲切。对我来说,孔子就像是家族里的一位长辈。现在人们提到孔子,心里都是尊敬,我也一样。我更愿意把孔子理解成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他把毕生心血都用在了传道、授业、解惑上,一个人坚持自己的理想不难,难的是坚持十年、二十年,坚持一辈子。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历经坎坷、磨难和挫折,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对于这样一个高高在上的孔子,如何让他从神坛上走下来,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也是《孔子》这个舞蹈剧面临的最大困难。”

《文化周末》记者提问:“孔子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都已经比较固定了,孔子怎么跳舞?孔子跳什么舞?这是很多人最关心的问题,你是怎么考虑这个问题的?”孔德辛说:“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首先,我觉得要把孔子塑造成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形象。其实舞剧创作的依据,是保留下来流传了2000多年的历史记载和文献资料。要在卷帙浩繁的史料中搜集、推敲,并用肢体语言来演绎孔子,确实非常艰难。”

通过采风,孔德辛发现,资料越丰富,了解得越多,孔子的形象就越加神化,让孔子舞起来的可能性就越小。孔德辛说:“决定的事情既然要做,就要把这件事情做好。作为孔子的后人,我认为我也有这种使命。为了让创作出来的人物形象既要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同时又能传承古典艺术精髓,我们抛弃了所有的枷锁和禁锢,和创作团队达成一致,从孔子入手,寻找中国文化的根基。”

在舞剧中,孔德辛以自己的艺术观来打造出一个更加人性化的孔子。她大量的运用了古典音乐的旋律,和蕴含孔子意境的舞台影视形象。用鲜活的舞蹈语汇,去体现历史人物的精神气质和时代氛围,最后呈现出的舞剧以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等形式,展现孔子的人生道路和精神气质。

孔德辛表示,在创作过程中,我们还征求了大量专家学者的意见。其中,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中肯的意见。而且每次演出结束之后,都要根据观众们的反映,对细节部分进行修缮,尽量追求完美。

从一个创意到一部舞剧,这期间付出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努力,也只有孔德辛深谙其中的酸甜苦辣。她坦然地说:“也许是因为对自己的要求太高,每一步都希望做得完美。”也许正是这种执着,使她坦然面对创作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争议,在艺术道路上勇敢地求索与迈进。

2018-11-09 本报记者 赵星灿 1 1 日报 content_599859.html 1 “舞”出来的 孔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