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08日
首页
第04版:

北门里,古老的北门里,青春的北门里;北门里,生动的北门里,精彩的北门里。她有着悠久的历史,拥有“最文化”的校园,也办出让人民最满意的教育。

在一个秋阳高照的中午,记者走进精美的北门里中心小学,感受到一所古老学校散发出青春气息的教育梦想,体味共生共长的学校文化。

崇正学 端士习

一所古老名校的时代担当

济宁市北门里中心小学前身渔山书院,是我们济宁城区最古老的小学,始建于1830年,由当时的知州王镇倡议于北门内购地建成。现藏于济宁市博物馆内的《渔山书院增拨膳田记碑记》,记录着北门里小学这段不凡的办学历史,也成为济宁这一圣贤之地、礼仪之邦崇尚文化、尊师重教、捐资助学的最好佐证;校园内另有两方清光绪元年八月的石碑,古朴苍劲的碑文中,同样飘散着北门里中心小学悠久的历史风烟。

时光走到了2012年8月26日,张庆荣到任北门里中心小学校长。看着狭窄逼仄的校门,观察着走过门口连瞅都不往里瞅一眼的路人,心里很不是滋味。召开的第一次全体教师会,更让她出乎意料,竟然只有一多半老师到场……

显然,这不是她想看到的教育景观。

她皱着眉头望着台下稀稀拉拉坐的人群,再一次陷入沉思。开学前的工作,迫在眉睫而又千头万绪,必须理出明晰的思路。她一面让人通知没到会的老师,下午找校长报到,一面马不停蹄地与老师座谈……

她要突破并迅速找到突破口!

在调研中,张庆荣了解到,北门里中心小学拥有深厚而悠长的历史文化底蕴,这应是学校引以为豪的巨大精神财富。她安静地阅读着由清代杰出的朴学家、校勘学家、金石学家、方志学家和大书法家许瀚撰写的《渔山书院增拨膳田碑记》,当读到“书院何为而设也?崇正学也,端士习也。经正民兴,风化之原也……”她忽然灵光一闪,“崇正学,端士习”——崇尚正学,端正风俗,给寒门子弟一个成才立业的机会,这不正是学校发展需要的吗!张庆荣深思熟虑后,把“崇正学,端士习”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同时将“修身教育”定为学校办学特色,精心打造“儒蕴厚重、特色鲜明”的新北门里,着力营建具有新时代内涵的北门里学校文化!

有了明确的思路,北门里开始了行动。

历经三个月的紧张施工,学校新大门拔地而起。校门外观设计既时尚现代又不失复古典雅,简洁流畅的线条,恢宏大气的色彩,富含着浓浓的艺术气息;大门上方“渔山书院”,四字篆体书法似一方大红刻印,彰显了学校的百年教育史和文化品位;校门内部石板铺面,采取了内圆外方的设计,寓意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古训。新校门以独具匠心的设计、大气磅礴的造型引发社会及家长的瞩目和赞叹,让这所百年老校换发出崭新的容颜,一展它深厚的文化底蕴。

张庆荣校长带领一班人,通过查找整理史料,寻访知名校友,重拓共读校碑等活动,创造性地于综合楼两侧新立三块石碑,以唤起人们对这所百年老校前世今生的关注。《校史碑》为浅浮雕设计,上刻曾执教渔山书院许翰的肖像及其节选自他所写《渔山书院增拨膳田碑记》中的内容:“书院何为而设也?崇正学也,端士习也……”《创建州试考棚渔山书院碑》形似“竹简”,犹如翻开的历史书卷,设计可谓意味深长。高大的《渔山书院碑》为青原石简单加工,“渔山书院”作为这所百年老校的文化符号以传统印章的形式镌刻在碑石中央,凸显历史沧桑感。三块石碑,既是记录渔山书院历史的珍贵记录,又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还是任城教育与文化的重要标志。

石碑旁边的小花园里种植了各种花草树木,四季如春,静美如画,花香、书香时时氤氲着美丽的校园,成为学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美好愿望的象征。《校史碑》后面,则分别种植了一棵金桂和一棵银桂,更是别有一番深意。

师生每天“穿越时光隧道”,不仅可以了解学校悠久的历史,更能感受到学校历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激励大家继续传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办学传统,大力弘扬“仰贤、仰善、修身、修业”校训,努力把学校建成省级名校。

学校大力构建文化长廊,一块块主题鲜明、设计新颖、内容丰富的版面,是对学校整体工作的回放和展示,体现了一种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里处处充满了浓厚的生命文化气息。廊道文化也是学校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景线,一个个独具魅力的文化版面,扮靓了教学楼走廊,一楼是中华文字文化,踏上文化历史发现之旅,解析古老汉字的演变,触摸中华文化发展的脉络;二楼是戏曲文化,高唱低吟,打捞文化的记忆,在内心深处烙上民族文化的印记,使传统文化与学生的成长魂魄共舞;三楼是礼仪修身文化,为学生成长提供丰富而端庄的精神养料;四楼是国学经典文化,引导孩子在更广阔的历史天地里翱翔,在梦想的更深处漫溯。每走过一个楼层,每走过一个教室,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润物细无声的文化魅力正滋润着每位学生健康成长。

在教室内,质地精美的绒质版面,替换了班级内原有老旧黑板,硬件环境的改善为班级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学校以班级文化建设观摩评比活动为动力,组织各班行动起来,师生齐动手,制定班级公约,完善图书角,以展示独具特色的班级文化,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朵朵绮丽的小花,飘散着这所百年老校特有的“精致雅韵”。

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块绿地都会抒情,让每一个角落都有美的闪现,成为北门里中心小学校园的文化追求与文化呈现。校园文化建设不能有盲点,水池边、楼道间处处可见温馨提示语,使学生处处规范自己的行为,于细节处修身。让文化成为建筑的灵魂,让教育在墙上涌动,在地上舞动,让师生生命在学校文化的熏染中成长,在滋润下成人。

【记者感言】多层次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丰厚的沃土,每一位师生行走其间,既受到优美环境的感召,又以自身行动为校园增光添彩。校容校貌的改善,使环境文化的熏陶作用、育人功能进一步显现,也使得学校教育呈现出了一片勃勃生机。

走好路 读好书

好习惯成就美好人生

北门小学生会走路,不歪斜,走得正,有气质,具备新时代少年的“范儿”。这是来过北门里中心小学的各级领导和老师,对该校学生的赞誉。

在某种意义上,走好路,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

张庆荣初来学校时,看到学生走路不稳,摇摇晃晃,她想一个连路都走不好的人,怎么能走好将来漫长的人生之路?责任意识让张校长感到渔山书院不仅是一个文化符号,更是一种精神传承,更为重要的,应是一种行为方式。学校很快制定出细化管理措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求从“走好路”开始,“迈好人生第一步”。

学校在校园内划出来一条安全行走通道,同学们上放学按部就班的行走在通往各自教室的路上。同学们会走路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校园秩序井然有序。

走好路,同样是落实“核心理念”。学校针对学生多场地少、学生缺乏锻炼的实际,创建了一套“摆臂操”,意在优化传统课间操模式,走出当代小学生的风采、豪情与壮志,走出“精气神”。提升“精气神”工程,以“快、静、齐、准”为基本要求,注重体艺结合,规范性与趣味性结合。每到大课间时间,《共产儿童团歌》、《小松树快长大》欢快的响起,学生在音乐节奏中快速完成侧平举、右转、左转、向前看等一系列动作,同时自动校正自己的位置,做到横成行、竖成列,踏准节拍。如今“摆臂操”,既锻炼了全校师生的身体、缓解了疲劳、健美了体形,又培养了同学们合作、团结、守纪等良好行为习惯,实现了“抓规范创特色,抓内涵促发展”的习惯养成目标,赢得师生喜爱和社会各界好评。

“崇正学,端士习”的修身教育,教师是先行者。学校积极开展“崇德育人做良师”主题教育活动;举行“廉洁从教”宣誓活动;签订师德承诺书及廉德防控自查表,进行岗位承诺等主题活动,加强了师德教育,弘扬了奉献精神和高尚的师德师风。每年的六一节、七一节、教师节和春节,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家访,并向困难学生送去爱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人格力量,感染每一位学生和家长。

“崇正学,端士习”的修身教育,学生是主力军。学校在管理学生过程中,“修身”教育时时处处都有彰显。通过国旗下讲话、班级晨会、主题班队会、板报墙饰等阵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每一位学生都是修身教育的参与者和亲历者。

好习惯是立人之本,好习惯铸就学生的高尚品德、完美人生。开展“日行一善”活动,班级内建立“日行一善”记录册,每学期一总结,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行为习惯,文明修身。组织开展了“爱在重阳,我为爷爷奶奶送温暖”活动,为离退休老教师及社区老人送去节日的问候和礼物。对全体少先队员进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孩子们孝敬父母长辈,尊老爱老,学会感恩。

在北门里采访发现,每个楼层都有图书角,每到课间,总能看到学生蜂拥到书架前,拿一本书坐在旁边的软座上,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没座位了,学生依墙而立,或席地而坐。记者在书架上,在墙上,看到许多学生的阅读心得和好词好句摘抄,更有阅读心愿——被阅读滋养的人生一定美好而幸福。阅读不曾缺席的成长,才是完美而可持续的。

“崇正学,端士习”的修身教育,课程是基础。为真正落实“修身”教育,为师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提供有效平台,学校本着需要、传承、优化、创新的原则,努力开发全方位的校本课程。如《知礼行仪》、《摄影》、《书法》、《围棋》、《盛世鼓韵》等活动课程,愉悦学生身心,增强集体凝聚力,弘扬传统文化。

记者采访正赶上大课间,优美的古典乐曲瞬间响起,张庆荣说,学校每月一首古曲,大课间和下午上课前播放,伴随着名曲学生或读书或游戏,耳听手练,心善魂静,心灵得到滋养。被音乐滋养而变得有内涵和有文化底蕴的学生言行就是不一样,男生如谦谦君子,女生优雅如淑女,师生都变得雅致起来。

选准特色,才有出路;活动起来,才会精彩;全面铺开,才见成效;做成品牌,才能发展。北门小学开展晨诵午写暮读活动,认真做好“两操”,培养学生用心做事的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开设足球、篮球、田径、合唱、舞蹈、围棋、书法、绘画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学校女子足球队进入2017年“市长杯”十六强,校篮球分别获得女子第4名、男子第5名好成绩,田径比赛获小学乙组第三名。学校“盛世鼓韵”盘鼓队参加区运动会开幕式开场表演,以恢弘的气势、声震四方的鼓声为大会造了势、鼓了劲,展现了北门学子的精神风貌。学校常年举行诗朗诵、演讲比赛、六一汇演、学生书画展等活动,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校把学生的养成教育编成了快板和歌谣,在此基础上又创编了礼仪操,每天让学生做,开展弘扬文明的行为文化,让好习惯伴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在北门小学举行的任城区首届小学生学习习惯现场会上,全校学生听着养成教育歌谣“好习惯,贵践行,修身教育记心中……”做起自编礼仪操,让来访领导和老师大开眼界。

张庆荣校长说,学校把中华修身文化作为办学特色,以“修身教育”奠基学生的人生。她强调,习惯可能是每个人一辈子的“贵人”,有这样的“贵人”相助,师生才会拥有幸福的人生!

【记者感言】每一项活动,孩子们都乐享过程,他们参与着、感动着、快乐着,展示了北门里小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成为文明校园教育展示的一面镜子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严其师 亲其生

管理是一种严肃的爱

在当天的采访中,记者在张校长引领下,参观楼廊文化,适逢一个学生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蹒跚上楼,他看着我们下楼,主动靠扶手停下,与张校长热情打着招呼,虽言语含混,但脸上那天使般的笑容,让记者记忆深刻。经了解得知,这个学生叫任常笑,和他双胞胎弟弟都是脑瘫患者,当初上学时没有学校愿意收留。张校长不忍心拒之门外,因为在她眼里所有孩子都是平等的,甚至她对特殊儿童有一种特别的爱。孩子入学后,张校长交代班主任多加呵护,她也经常深入班级听课,观察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后来发现任常笑虽然行动不便,但极有绘画天赋,她一方面鼓励孩子自立自强,一方面与家长沟通,让他学习绘画。任常笑在第二人民医院矫正康复期间,学校与医院协同组织了一场“天使笑笑画展”。画展上,任常笑展现出自信与被信任被欣赏的笑容,这发自心底的笑容如天使一般,她深深地被孩子感动着。被孩子感动的人,不仅散发着母性的光辉,又怎能不拥有无尽的职业幸福感!

还有一个叫于洋漪的孩子是个自闭症患者,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上课时会无缘无故又旁若无人地哈哈大笑,课间看见张校长,会紧张不安地大喊大灰狼来了。被叫做“大灰狼”,张校长一点也不气恼,反而越发关注这个孩子,她发现这个孩子很喜欢读书,就和班主任一起鼓励他阅读,虽然他读得吞吞吐吐,模糊不清,但依然表扬他“你的声音真好听”,全班同学也非常默契地竖起大拇指。慢慢地大家发现于洋漪变得自律了,有时碰到张校长,也不喊大灰狼了,而是微笑着喊“张妈妈”!大灰狼变成“校长妈妈”,这大概是张庆荣校长从教30多年来最在意的一个称呼了,她说起此事骄傲里无一点矫情,却满是感恩和喜悦。

张校长是个追求完美的人,不让一个孩子在学校里掉队是她努力的方向。她认为,尽职尽责大概是最基本的人性之一。尽职尽责的管理,是学校师生成长的关键。北门一名小学生曾获得济宁市汉字大赛第一名,赛后主持人采访时他说:“我骄傲,因为我是北门小学的学生!”他是有感而发。当时,这个学生的家长想让孩子上“名校”未能如愿,而恰恰在这里,他的生命得以精彩绽放。这不正是生活在北门、学习在北门的学生的幸福写照吗!不正是“崇正学,端士习”文化传承的结果吗!

张庆荣说:“管理是一种严肃的爱”!这话多好。她说,无论面对老师学生还是教育教学,不管理就是失职,甚至就是腐败。看着管理效果在师生身上显现,学校因管理发生着变化,她认为这才是真正的鼓励、历练与成长。张庆荣的管理智慧和人生知性大概就来自于此。

但管理同样给她带来过痛苦和压力。张校长认为管理无疑是严肃的,来不得半点含糊与模糊。她是有气节的人,顶着压力,把握管理的脉络,号准管理的痛点。这个痛点不是师生的,而是自己的。在自己身上找管理的痛点,这样的管理才能让老师们感同身受,教师内心的参与和精神的融合,才达到管理的最佳效果。因为她从深厚的学校文化中提炼出的核心管理理念,贴近师生实际和学校实况。而这样的痛点,在北门里没有哪位师生或哪项活动被边缘化。她常说:“作为管理者,应该严中有爱,拥有一种教育情怀。”

让张庆荣颇为自豪地是学校目前的管理,颇似无为而治了。因为开始的“严”,到现在“崇正学,端士习”的浸润,已经形成了名誉、工作、成长甚至融合了精力与智慧的生命共同体。张庆荣动情地说:“我为什么这样?因为学校就是我的家,教育就是我的使命”。

因为有这样充满深厚文化底蕴的智慧,学校大力实施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执行力,力求把每一件事都落到实处,把每一件事都做到极致,学校修订了《北门小学教师一日常规》和《北门小学生一日常规歌谣》,把常规工作做到极致就是创新,把创新做成常规就成了品牌,就形成了文化自觉。学校还邀请心理学博士到校面对教师进行心理疏导,让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感悟职业幸福。

因为这样的管理,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与兄弟学校进行同课异构,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北门好课堂、名师课堂教学观摩、青年教师汇报课、家长开放日、师徒同上一节课等活动,让更多的青年教师成长起来。教研组长高淑梅与教研组教师共读课程纲要,解读教材;共研课堂教学,攀登学科高地;在班级管理中,勇于实践班干部轮流制,让孩子在每次竞聘中感悟人生哲理,奠基人生厚度。青年体育教师吴勇敢,像他的名字一样敢于向上拼搏,带领学生驰骋于操场和赛场。常冰雁担任16年的班主任,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每一次过错,用期待的心态去等待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眼光去关注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份成功,多次被评为区优秀班主任。

因为这样的管理,记者在采访中偶然看到每间办公室前都放有几块小黑板,上面是老师用粉笔字书写的一首古诗。北门小学常年坚持教师三字一话一画的基本功训练,看似慢工,其实出细活,北门小学老师扎实的基本功在市区级课堂教学展示中获得如潮的好评。

近几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少先队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少先队工作先进集体、济宁市规范化学校、济宁市教学示范校、济宁市少先队工作规范化学校、济宁市科普教育示范校、济宁市后勤管理示范学校、济宁市廉政文化示范校、济宁市遵纪守法示范校、济宁市创建文明城市示范校、济宁市语言文字规范化学校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张庆荣校长也先后获得济宁市第二届名校长、济宁市优秀教师、济宁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省德育工作先进个人、全国创造教育先进个人、济宁市十佳三八红旗手标兵、济宁市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者服务行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这些荣誉不仅擦亮了百年老校的牌子,也彰显了一校之长的办学智慧与实力,更为新时代北门小学人储存着奋斗前行的坚实力量。

【记者感言】在北门里小学,你看不到孩子为完成堆积如山的作业而愁眉苦脸,背负着如石般的书包而步履滞重,因为孩子沉浸在“崇正学,端士习”带来的愉悦里,欢声笑语充满着校园的角角落落;在北门里小学,你看不到校长为提升办学水平而冥思苦想处心积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苦闷,为迎接各种检查而焦头烂额。因为“崇正学,端士习”已经成为一种职业生活的方式,体现着学校办学思想的境界。

2018-11-08 1 1 日报 content_599632.html 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