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06日
第06版:

向人民报告 请人民评议

2020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大盘点

2020年,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坚持党建引领,锐意改革创新,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聚焦聚力惠民生、促发展、保稳定,全市人社事业整体工作实现跃升、重点领域实现较大突破。承接全省唯一改革试点达到4项,省级以上试点总量达到10项。荣获“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先进集体”,被市委、市政府评选为“百日攻坚”行动先进单位、选树为全市干部执行力“十大正面典型”。

千方百计保就业

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

坚持把稳就业、保就业摆在首要位置,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7万人,完成省定任务目标的115.7%;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2.31%,低于4.5%的省定控制线。“政策敲门”“人才夜市”“抖音直播”“创业担保贷款”等9项工作被作为全省“稳就业保就业”经验做法予以推广。

加大援企稳岗力度,努力稳定就业存量。持续释放惠企政策红利,打出社保费“免减缓降”组合拳,全市减免企业社保费32.78亿元、惠及企业2.97万家。实施稳岗返还“扩围”“提标”,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82亿元、惠及7069家企业,稳定就业岗位39.7万个。全年累计争取省级以上就业补助资金1.85亿元,位居全省第1位。省委办公厅对惠企政策落实情况明查暗访结果显示,我市企业对社保费减免、稳岗返还政策满意度均在98%以上,居五类惠企政策之首。

坚持挖潜拓岗并重,着力扩大就业增量。开展企业稳岗扩岗专项支持计划,发放全省首笔以工代训补贴,为1039家企业发放补贴7136.4万元,支持企业以训扩岗、以训稳岗。扶持创业带动就业,在全省首家开展创业担保贷款“一站式”服务,创新开发创业担保贷款“电子地图”,向创业者推送最近服务网点,增强贷款便利度。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1.45亿元,同比增长147.1%,发放总量、增量和获奖补资金、贴息资金均居全省第1位。2020年12月10日,全省“创业担保贷款政策试点工作观摩会”在济宁举办,推广我市经验做法。强化创业培育辅导,通过培树创业典型营造浓厚创业氛围,在“山东省第五届创业大赛”中,我市斩获7个奖项,获奖总项和分项均居全省第1位,其中特等奖1名,取得该项赛事自2012年开赛以来我市特等奖“零的突破”,并在全国创业大赛中获3等奖。

紧盯就业重点群体,稳住就业基本盘。在全省首家出台《促进重点群体就业专项行动方案》,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民工3类群体,通过技能提升、供需对接、岗位开发、创业扶持4项措施,分类施策、精准帮扶,促进就业重点群体顺利实现就业。(1)针对高校毕业生。在持续加强企业招聘的同时,更大力度实施事业单位“优才计划”“三支一扶”招募计划等项目,“优才计划”分五批引进1497人、招募“三支一扶”大学生328人,较去年分别增加33.75%和62.3%。(2)针对就业困难人员。开发储备公益性岗位1100余个,兜底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全市共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4287.26万元、社会保险补贴9101.69万元,惠及2.99万人。(3)针对农民工。在全省首家出台《促进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的意见》,同时面向返乡留乡农民工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鼓励引导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13.46万名农民工实现就地就近就业或返乡创业。

开展质效提升行动,优化公共就业服务。开展“政策敲门”专项行动,推广“无申请办理”,对社保费减免、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等12项政策,通过大数据对比分析确定符合条件企业或个人,直接兑现、无需申请。大力推动容缺受理,取消证明事项,推出就业创业“一次办好”事项35项,删减材料132项,9个事项实现即时办结。坚持线上线下齐发力,努力拓宽招聘求职渠道。建立重点企业、重大项目24小时用工保障制度,及时对接企业开复工用工需求。疫情期间,468名人社服务专员对接复工复产企业5357家,解决用工2.4万人。创新开展“抖音直播”“人才夜市”等招聘新模式,在全省首家恢复线下招聘,全力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全年举办各类在线招聘活动81次、现场招聘会74场,提供岗位23.05万个次,达成就业意向5.1万人次。提升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功能,成功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创业型乡镇、四型就业社区59个,获评总量、分项及奖补资金均居全省第1位。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社保待遇水平明显提高

坚持把社保作为民生之基,严格落实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政策,不断提升扩面征缴力度,积极应对社保基金收支压力,加强分析研判,提升基金抗风险能力,兜牢民生之基。

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探索新经济新业态从业人员参保促进机制,以农民工、个体从业、灵活就业和新业态从业人员等群体为重点,引导促进各类单位和符合条件的人员长期参保、持续参保。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579.5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87.1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00.8万人,分别比去年底增加9万人、2.3万人、2.3万人。对工程建设项目实行“先参保、后开工”,确保新开工建设项目全部参加工伤保险。

及时足额落实社保待遇。做好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居民基础养老金调整工作,提高工伤保险待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现16连增,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由118元提高至142元,建立失业保险金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全市为13.05万名贫困人口代缴2020年度养老保险费,其中建档立卡贫因人口6.95万人,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全部参加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要求,将历史结余基金按时足额上解,省人社厅给予书面表扬。

坚持人才引育并举

支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坚持引育并重,聚焦新旧动能转换和“十大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引才新路径、育才新模式,人才引进、培养实现量质双升,支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强化人才引进。持续开展事业单位“优才计划”,创新实施“人才回引”计划,编制完成我市《2020 年度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持续组织“孔孟之乡·文化济宁——名校人才直通车”招聘活动,精准开展“行业专场”“企业专场”“项目专场”“园区专场”校园招聘,引进“双一流”等高校毕业生1497人、同比增长34.7%,其中硕士研究生以上1203人、占80.4%;引进专科以上毕业生3.79万人,同比增长41.2%。

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全力打造全省首家技工教育集团,深度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让企业实质性参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等办学决策,培养更加符合企业和市场需求的技能人才,济宁技工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日趋完善,技能人才队伍规模和质量明显提升,今年技工院校全日制招生增长12.9%、首次突破8500人,社会化培训和技能鉴定人数双双突破3万人。人社部副部长汤涛给予批示肯定,人社部发文在全国推广。2020年,我市承办了“第二届全国电子信息行业新技术应用职业技能竞赛”,属我市首次承办国家级赛事。创新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实施紧缺急需技师和“金蓝领”技师培训,认定市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6家、技能大师工作室10家,新增高技能人才48409人。

大力开展“乡村振兴合伙人”招募。作为全省唯一一家“乡村振兴合伙人招募试点市”,因地制宜探索多种“合伙人”模式,进一步吸引、整合、调动各类资源,支持“乡村振兴合伙人”干事创业,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全市设立“乡村振兴工作站”20家,招募合伙人173人,落地项目146个,带动就业1.4万余人。《人民日报》头版、中央《新闻联播》宣传报道。2020年8月25日,全省“乡村振兴合伙人”现场会在泗水召开,推广我市典型经验。

狠抓“治欠保支”

劳动关系保持和谐稳定

坚持以点带面,以全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突出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提升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和监察执法效能,促进全市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有序推进“全国和谐劳动关系综合改革”试点。作为全国8个试点市之一,统筹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大治理、微循环”、“和为贵”劳动争议预防调解等8项改革任务,在任城区成立了全省首家“楼宇劳动关系综合服务站”,探索推进楼宇经济单元劳动关系自我管理新模式;制定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室管理办法并建立争议调解中心;成立了全省首个“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宣讲团”,常态化开展宣传,指导企业加强用工风险防控。2020年6月,人社部召开“和谐劳动关系改革试点”推进会议,我市作了典型发言。全市受理仲裁案件3404件,当期结案率99%、调解结案率74.7%、一裁终局率41.1%。市劳动人事争议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被评选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

常态化推进农民工工资“治欠保支”工作。创新推行联系包保机制,市、县两级人社部门74名班子成员共联系包保481个在建工程项目并动态调整,实现在建项目工地联系包保100%全覆盖,变过去“运动式”检查为“常态化”督导。全面推广应用工资支付监管平台。建成市级“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平台指挥中心”,在全省率先实现“实名制考勤”“专用账户上线”“工资银行代发”3个100%全覆盖,实现了在建工程项目农民工工资支付全程预警监管。在全国率先推出“安全帽维权联系卡”,扫码即可查询市、县举报投诉电话,登录济宁市劳动监察网上投诉举报平台,实现在线举报、“掌上”维权。实施“双打击一问责”,严厉打击“恶意欠薪”“恶意讨薪”,问责履职不力、失职失责的部门单位及其责任人,全市移送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案件9起,公安机关立案6起,纳入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企业2家;对恶意讨薪的批评教育57人次,训诫36人次,拘留9人;曝光“恶意欠薪”“恶意讨薪”典型案例8起。

党建业务融合发展

人社服务质效持续提升

坚持党建引领,压实主体责任,深入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发展,着力建设模范机关,持续提升为民服务质效,全力打造“温暖人社”服务品牌。

打造对党忠诚的政治机关。始终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摆在首位,突出政治建设,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增强党性,坚定理念信念。创新开展“学法明理·经典润心”系列特色活动,每次党组会议、局长办公会议、理论中心组学习前,讲解1条法律法规、学习1句儒家经典,提升人社干部职工文化修养,增强依法行政能力和为民服务意识。2020年首次实现行政复议、行政诉讼“零败诉”。用好“灯塔—党建在线”、“学习强国”等平台,集中观看《榜样》等红色电影,将政治理论学习融入日常、抓在经常,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定力。

打造风清气正的廉洁机关。制定《支持配合市纪委派驻纪检组工作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见》,组织市管干部、科级干部以及重点岗位干部填写廉政档案,将重点干部、重要工作、关键环节置于派驻纪检监察组的常态化监督之下,全力支持配合市纪委监委派驻纪检监察组工作主动接受监督。印发《“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规范“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和实施,提高决策水平、防范决策风险。持续抓好“十破”专项整治,深入开展“四风”问题整治,提升党员干部执行力,树立担当作为、狠抓落实的鲜明导向。开设人社“畅说专线”,拓宽意见征集渠道,鼓励广大人社干部主动参与、谋划、监督人社各项工作,营造人人都是监督员的廉洁氛围。

打造真情为民的服务机关。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默认可办”服务理念,扎实开展人社快办等“服务质效提升行动”,梳理122项“一次办好”事项,推出38项秒批秒办事项,对39个事项中的58个材料实行容缺受理。推出12项“掌上办”高频事项,24项高频服务事项接入“济时通”、“爱山东”APP,打造“24小时不下班”的网上人社、移动人社。创新开展“群众办事、党员陪跑”活动,每天安排1名党员干部在人社综合服务大厅值班,为办事群众提供全流程服务。派出6支“民情书记”团队推进民意“5”来听行动、组织5名干部参加“四进”、选派4名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到基层单位、联系“社区”、联系村调研党建工作,积极解决基层重点难点问题。

就业创业政策“大礼包”。

重点群体就业专项行动。

“抖音直播”招聘。

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再提高。

全省“创业担保贷款试点工作”现场会。

校园招聘活动。

全省“乡村振兴合伙人”现场会。

安全帽维权联系卡。

人社民意“5”来听。

劳动关系综合服务站。

2021-01-06 向人民报告 请人民评议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59499.html 1 2020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大盘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