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五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上,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博鳌论坛原秘书长龙永图,以《从博鳌实践看尼山论坛的前景》为题作了主题演讲。龙永图认为,和博鳌亚洲论坛诞生是当时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一样,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诞生是由于中国在着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文化的发展、关注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对话的结果。所以,博鳌论坛成功的经验也同样值得尼山论坛借鉴。
博鳌亚洲论坛在2001年初诞生的时候,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那时候中国经济的总量还排在意大利之后。当时中国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怎么样快速地发展经济,并且借助参加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推动中国更快地走向世界,博鳌亚洲论坛就是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在20年以后诞生的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诞生时是在中国的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在这样一个时期,中国在着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更注重文化的发展,关注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对话。可以说两个论坛都是在中国发展历史当中一些重要的节点上,中国迫切地希望加强与世界的合作和交流的大背景之下产生的,虽然一个着眼于经济,一个着眼于文化,经济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
博鳌亚洲论坛诞生在2001年2月,那时候只有26个国家500多名代表参加,而且开会的时候还没有一个正规的会场,在一个临时搭建的木头帐篷里面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但是论坛发展得比较快,到了2018年3月进行第十七届博鳌亚洲论坛时,已经有63个国家2800多名代表参加,还有来自全球1000多名媒体代表。博鳌论坛能够发展到今天,有了一定的国际知名度,在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的精神,称之为“博鳌精神”。
博鳌精神有三个重要的要素,首先是开放。在博鳌亚洲论坛刚刚开始举行的时候,亚洲金融危机刚刚过去,不管是各个国家的经济还是中国的经济都十分困难,大家都意识到只有相互开放、团结合作,才能从危机当中走出来。所以博鳌论坛开始的时候,每次会议都是以“亚洲合作,寻求共赢”作为主题,每次都讨论一个重点合作促进发展,一个向世界开放的亚洲,亚洲的新角色、亚洲的新机会、亚洲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但是所有这些主题都在一个共同的大的主题之下——“亚洲寻求共赢”。
在亚洲金融危机刚刚过去没有多久,2007年至2008年之间,全球金融危机又来了。对博鳌亚洲论坛来讲,2009年初的年会是一个相当困难的年会。在1月份举行的达沃斯论坛当中已经出现了参会代表大幅下降的趋势,当时很担心今年的博鳌论坛会怎么样。但是没有想到在走访了许多国内外的嘉宾,特别是企业家的代表以后,他们都显示出重要的共识,那就是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要相互开放,抱团发展。所以那一年博鳌亚洲论坛搞得轰轰烈烈,有10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和元首参加了会议,还有1600名代表、900多名媒体记者,共2700多人参加了那届博鳌亚洲论坛。深切地感到做一个开放的平台,只有通过开放才能度过危机。在那次会议上有很多很多著名的演讲,德国赢创集团董事长曾经讲过一句话,他说“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燃小小的蜡烛”,也就是汇集大家的力量,开放、团结才能驱除黑暗的阴霾。
每次会议尽管内容不同,主题不同,但是总是有一些亮点,总是体现了一种非常开放、非常轻松的精神。这点对尼山论坛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纵观历史,开放走向文明,封闭走向落后,这是一条规律。因为开放才有文明的交流,因为开放才有文明的互鉴,也只有开放才能够使文明的交流更加丰富多彩。
博鳌亚洲论坛的第一个精神,开放完全适用尼山论坛今后的发展。博鳌精神的第二个特点是包容。一个国际经济论坛,应该包容各种各样的来宾,应该包容各种各样不同的声音。
记得第一届论坛的时候,我们就想要不要邀请日本的首相参加博鳌亚洲论坛,因为当时日本是亚洲的第一大经济体,博鳌亚洲论坛如果没有日本的参加,大家始终觉得还差点什么,最后还是决定邀请日本领导人。那一年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加了博鳌亚洲论坛,虽然我们对小泉的历史观持强烈的批判态度,但是小泉那次参加博鳌亚洲论坛也给论坛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他代表日本发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声音,就是中国的发展对日本和世界都不是威胁。可见只有持开放的态度,才可能团结所有的人搞好一次国际论坛。在第一届论坛的理事长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8年以后退休的时候,我们举行理事会的时候邀请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作为博鳌亚洲论坛的第二届理事长,再次体现了博鳌亚洲论坛的开放度和包容度。
在邀请嘉宾上,应该非常包容。由于当时要想提高博鳌亚洲论坛的知名度,我们请了很多国际上的知名企业的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包括微软的比尔·盖茨。由于大家把重点都放在邀请500强的大企业上,很多人怀疑博鳌亚洲论坛是不是一个富人俱乐部。当时我们觉得,博鳌亚洲论坛在邀请嘉宾方面应该更加多元和包容,当时走遍很多中国的一些城市,邀请了很多中小企业家参加博鳌亚洲论坛,也邀请很多欧洲和美国的中小企业家参加博鳌亚洲论坛,充分体现了博鳌亚洲论坛的包容度。
一个论坛是不是有包容的精神,更重要的看它是不是能够包容不同的声音,适应不同的做法。当时在亚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和一段时间,美国、日本和其他12个国家搞了一个所谓“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TPP。当时中国舆论和世界舆论都对TPP持强烈的批判态度,认为美国、日本把中国排斥亚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之外别有用心,而且美方也有很多人讲TPP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中国排斥在制定新一轮的国际贸易规则的框架之外。面对这样一种做法,面对TPP的发展,中国政府到底持什么样的态度。后来经过研究,觉得TPP虽然没有把中国包容进去,但是TPP仍然是推动亚洲经济、区域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的力量。在2014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代表中国政府表示,凡是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行动,我们都支持。所以我们对TPP持开放的态度,而且乐观其成。总理的讲话当时引起很大的震动,也表明了博鳌论坛作为一个国际经济论坛所持的对各种不同的做法、不同的意见非常包容的立场和态度,也使中国政府赢得了很多的掌声。
对于尼山论坛来讲,包容特别重要。因为尼山论坛不仅仅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也包括不同信仰、宗教的对话,需要更大的包容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文化的多样性当成一种生命力的财富加以保护,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尼山论坛将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它的包容度,它包容的程度将很大程度上决定它的成功。
博鳌亚洲论坛的第三个特点是创新。一个论坛必须有创新的能力,必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变化,不断地使自己的论坛充满活力。博鳌亚洲论坛刚刚开始的时候,就碰到了非典,那时候飞机没有人坐,街头行人空空,外国人也来不了中国,会也开不成,怎么办?在这种非常时期里面,我们派了很多人到世界各地,拍了很多专家学者的视频,拍了很多前政要的视频,继续进行视频会议,会议在北京举行,非常成功。当时会议发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声音,也就是非典对亚洲和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暂时的、局部的、可逆转的,这个声音极大地鼓舞了当时正在抗击非典的中国和亚洲的老百姓,给整个经济的信心一个重要的强心剂。
接着又在香港举行了一个关于非典旅游的会议,决定以旅游为突破点,恢复人民对于正常生活和经济生活的信心,充分体现了博鳌亚洲论坛开始的创新的精神。当然,一个论坛的创新最重要的是思想的创新,在这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博鳌亚洲论坛上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对全世界产生了重大的深刻影响,可以说是博鳌亚洲论坛这些年来在思想创新方面对世界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的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就论坛的主题“亚洲新未来,面向命运共同体”提出了让人振奋的倡议,共同营造对亚洲、对世界更为有利的地区秩序,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极大地丰富了博鳌亚洲论坛的创新能力。在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会议上,总书记再次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点燃了博鳌亚洲论坛的激情。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的主旨演讲当中,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携手前进,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的亚洲和世界。总之,从这些年来的博鳌亚洲论坛的实践当中,深深地感到,一个论坛只有坚持开放、包容和创新的精神,这个论坛才可能取得一个大的发展。
尼山论坛能不能有一天发展成像博鳌论坛这样具有广大影响力的国际平台?完全可能。因为尼山论坛的起点非常之高。博鳌亚洲论坛刚刚开始的时候,博鳌只是一个小渔村,世界上没有几个人知道博鳌,博鳌的品牌、博鳌的知名度是十几年以后才形成的。但是尼山论坛以世界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故乡命名,尼山本身就是一个品牌,尼山论坛从一开始就从高起点出发。而且从博鳌亚洲论坛诞生的时候,中国并不是世界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当时中国的地位在世界经济当中排在意大利后面,中国甚至也不是亚洲最强的经济强国。作为一个经济论坛来讲,把一个经济论坛放在中国,也是很难取得共识的问题。而尼山却不一样,尼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发祥地,更重要的是尼山是孔子的家乡。从这点来看,尼山论坛就能够在今后成为一个国际交流的大平台,一个国际文明对话的大平台。只要尼山论坛能够发扬开放、包容和创新的精神,尼山论坛一定能够在促进全球文明的对话和促进全球文化发展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