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谷常浩
本报通讯员 王鑫 崔昊 王磊
2015年10月,伴随着全市精准扶贫攻坚动员会议的召开,济宁大地奏响脱贫攻坚的最强音,攻克贫困“堡垒”的号角响彻孔孟之乡,“一个也不能少”的担当激荡云天。三年来,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扶贫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精准发力、砥砺前行,决战决胜、不胜不休,全市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看数字。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015年底的12.03万户、23.89万人减少至2018年7月的1004户、2328人,510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实现“五通十有”,2018年即将基本完成脱贫任务。
看措施。实施产业、就业、医疗保障与救助、金融、旅游、教育文化六大脱贫攻坚行动,形成“1+6+30”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制定《济宁市“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意见》,让贫困群众能脱贫、稳得住、能致富。
看保障。聚焦贫困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用心用情用诚保障和改善民生,“三降低四提高”医保扶贫、困难家庭精神病人医疗救助等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并在全省推广。
一个个鲜活的数字,一项项暖心的措施,一处处显著的变化,一张张幸福的笑容……这是全市上下齐心、众志成城,用辛劳和汗水绘就的美好画卷,是以担当和实干书写的满意答卷。
坚持高位推动 健全要素保障
市委市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建立了党委政府纵向责任线、行业部门横向责任线、党员干部包保责任线“一纵一横一包保”的“三条责任落实线”,压紧压实责任,凝聚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组织领导力度空前。市委调整加强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和市长任组长,市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46个市直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市级领导以上率下、参战督战,全程领导、指挥、参与脱贫攻坚,今年8月份起市委书记带头,县乡村三级书记齐动,在全市开展了遍访贫困对象行动,进村入户访贫问苦。市县乡各级层层签订责任状,成员单位递交承诺书,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书记一起抓、党政一起上、部门全参与、全员抓扶贫的大格局。
资金保障不断加大。三年来,市级财政累计列支2.5亿元专项扶贫资金,各县市区筹集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亿元。按照20%以上的比例,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85亿元。实行“政府、银行、担保、保险”多元化贷款模式,全市共发放小额扶贫信贷资金5.79亿元、支持带动贫困人口1万余人。
立体帮扶汇聚合力。建立了市级领导、市直部门、第一书记、党员干部和市属企业“五级”包保体系,创新开展党建“1+N”组团结对帮扶活动,所有贫困户实现党员干部帮扶全覆盖。持续深化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三年来市县两级选派第一书记1781名。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事业,深入开展“百企帮百村”“青春扶贫”“巾帼脱贫”行动,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爱心志愿者与贫困村、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广泛汇聚爱心力量。
建立长效机制 推动稳定脱贫
坚持开发式扶贫和保障式扶贫并重,细化政策供给,建立长效机制,推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制定《关于进一步强化政策措施推进深度贫困地区巩固提升脱贫成效的实施意见》。聚焦泗水、梁山2个县、20个扶贫工作重点乡镇、200个重点村“3个2”深度贫困地区,新增脱贫攻坚资金、新增脱贫攻坚项目、新增脱贫攻坚举措给予重点倾斜,2018年市级以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9.07%安排到泗水、梁山两县。
为促进贫困群众能够稳定持续增收,我市把发展生产扶贫作为主攻方向,狠抓“种养加”和光伏、电商、乡村旅游等特色农业产业。2016、2017年全市实施产业扶贫项目689个,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3.6万户、7.5万人,项目覆盖村成立精准扶贫理事会4857个,2018年新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13个。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提供岗位、推动就业,通过增加工资性收入实现稳定脱贫。全市累计培训扶贫对象8700余人,推荐扶贫对象实现就业1.58万人。全市建设“就业扶贫车间”143个,累计吸纳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422人。
针对贫困群众住房安全,实施危房改造工程,对贫困户的危房优先考虑、优先纳入,在资金补助上给予倾斜,任城区、济宁高新区、曲阜市、金乡县、梁山县等县市区实行政府兜底,不增加贫困户经济负担,让其住上安全住房。两年来,全市完成9200余户贫困户危房改造。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为了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我市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一人一档案、一人一专案”,制定个性化教育资助方案,累计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1.09万名,免除普通高校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553万元,为5.8万名大学生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激发内生动力 增强脱贫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我市充分发挥儒家传统文化资源禀赋,将儒家传统文化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强化精神扶贫提升贫困人口脱贫内生动力的意见》,推动贫困群众自我发展、主动脱贫。
儒家文化沁润。出台了《济宁市“乡村儒学讲堂”建设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全域全覆盖乡村儒学、孔子学堂活动,累计举办乡村儒学活动22000余场次,“择可劳而劳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传统道德观念深入入心。在曲阜市试点开展文化扶贫引领精神扶贫、精神扶贫引领后脱贫时代“两个引领”精神扶贫行动,打造“六位一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开展正向激励引导。
提升技能“强基”。在教育引导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创业技能培训,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增本领、懂技术、肯实干。全市累计开展各类技术培训27007人次。任城区开通“精准扶贫就业直通车”,对有就业创业技能培训需求的贫困人员实行免费技能培训,区财政给予扶贫对象每人每天50元的交通补贴和误餐补助;扶贫对象与用人单位签订两年以上的劳动合同,区财政按每人1000元给予人力资源公司或社会中介机构职业介绍补贴。
脱贫典型“引路”。采取“既听老师、也看老板”“既进课堂、也入厂房”的方式,创新脱贫新人榜、致富能人榜等载体,建立精神扶贫人员台账,组织贫困群众现场参观脱贫典型。嘉祥县梁宝寺镇红旗村贫困户王兆玉脱贫动力不足,帮扶人员带他到邻村一位二级残疾人苏希波创办的养殖场参观。当王兆玉看到养殖场主只能依靠膝盖挪动,仅半人高,但身残志坚,年收入七万多元,还带动5户贫困户脱贫的情景后,思想受到强烈冲击,现场就表示回去好好干。扶贫干部趁热打铁,帮他联系了一份仓库保管员工作,现在每月收入1000多元,2017年王兆玉已实现脱贫。
提升精准标杆 锻造过硬作风
精准扶贫的前提是精准,成败也在精准。在脱贫攻坚战打响初期,我市就创新开展了“六核对一规范”活动,随后又以档案信息完整性、帮扶计划可行性、脱贫成效真实性等为重点,开展了“六核查六整改”活动,对贫困户一个一个的“过筛子”,着力提高数据信息精准度。进入2018年,我市认真落实省委书记刘家义“八个精准”的要求,把精准识别作为“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的关键环节,把今年作为精准扶贫档案规范提升年,抓严抓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问题信息专项整改月”活动,全面摸排巡视、审计、考核评估、数据清洗核查比对等问题数据,开展建档立卡问题整改和数据信息调整补录工作,精准扣好“第一粒扣子”。
今年,是党中央确定的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我市闻令而动,以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为载体,持续转变干部作风,着力推进脱贫攻坚政策落实落细,锻造一支“特别有定力、特别能奋斗、特别能担当、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扶贫队伍,一大批素质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扶贫干部不断涌现,两年来市县乡三级42名扶贫干部得以提拔重用,2018年全省扶贫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中,1人获二等功,2人获三等功,市县两级3个扶贫办获先进集体。
◆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015年底的12.03万户、23.89万人减少至2018年7月的1004户、2328人
◆三年来,市级财政累计列支2.5亿元专项扶贫资金,各县市区筹集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亿元
◆2016、2017年全市实施产业扶贫项目689个,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3.6万户、7.5万人,2018年新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1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