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街道社区干部、相关部门人员共同参与的“居民说事”“拉呱说事”,协商解决小区停车难、广场舞扰民等事项2000多件,搭起了干群关系“连心桥”。注重德治先导作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建,建设“和为贵”社会治理服务中心体系,将“一次办好”模式复制到社会治理领域,群众有纠纷到“和为贵”,一次就能找到说法,把风险隐患化解在最基层。强化法治保障作用,落实“一社区一法律顾问”“一社区一警务助理”制度,选聘120名律师担任街道社区法律顾问,开展法制宣讲活动。选派248名民警联系社区、包保网格,推动警力集聚一线、化解矛盾。用好智治支撑作用,以县(市、区)为单位,建设智慧党建平台,开发党建e家、O2O便民服务平台、手机App,实现“群众点单、信息跑路”。
推动“街呼区应”向网格延伸。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四大机制”构建“和为贵”网格化治理“1+12”标准体系的实施方案》。召开全市多网融合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现场会,推进“全科网格”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推广社会治理网格化智能工作平台,制定网格事项清单,明确网格“呼叫什么”“谁来响应”,实现“网格吹哨、街区响应、部门报到”。
擦亮“党员在身边、服务零距离”党建品牌。打造“红色物业”,召开全市老旧小区改造现场推进会、红色物业现场推进会,印发党建引领“红色物业”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意见》,打造 “红色物业工作队”。目前,448家物业企业建立党组织,街道社区自办或聘请物业服务公司兜底管理小区343个。推行“红心公益”,依托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培育扶持社会公益类、生活服务类等社会组织。建设“红帆驿站”,作为居民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的办公服务场所、活动场所。目前,全市共建成“红帆驿站”1778个,开展便民服务5万余次,受益群众15万余人次。开展“红色代办”,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党员志愿者、“双报到”党员等依托“红帆驿站”,开展“党员陪跑、红色代办”活动,为群众办好事实事2万余件。
聚焦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
实施民意“5”来听行动
全面深化机关党组织、党员到社区“双报到”,市委部署实施民意“5”来听行动,选派党员干部、固定时间,到社区报到服务,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健全工作机制。组织2.2万名机关党员干部组成6148个“民情书记”服务队,市直部门、县市区主要负责同志均担任“民情书记”团队负责人,带头每月5日、15日、25日“逢5”下沉到小区、农村、企业,和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察民情、聚民智、解民忧、保民生、促发展。开发民意“5”来听微信服务号,整合“12345”服务热线平台,对收集上来的民情民意、各类诉求,打造民事办理“直通车”,简单问题即时办理,专业问题分类转办,难点问题重点督办,建立收集、办理、督办、反馈的群众诉求解决闭环机制。
丰富工作形式。广大“民情书记”立足实际,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面对面倾听民意诉求,及时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真正让群众得实惠。组织实施了自来水改造、供暖管道检修、电梯安全检测、文艺演出等形式多样的惠民便民活动,将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用实际行动谱写“鱼水情深”。定期对全市的民意诉求进行汇总,形成民意分析报告,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通过民意“5”来听、有事我来办,让干部真正把板凳坐热,和群众说得上话、交得了心,推动“有诉必办、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转变。截至目前,收集民意诉求11.4万条、已解决10.5万条,架起了党群、干群沟通联系的连心桥,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满意。
通过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推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参与到疫情防控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来,街道、社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基层治理效果得到一致认可,城市治理效能和城市品质明显提高,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