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文利
本报通讯员 周明健
光阴荏苒,济宁交运集团已经走过了70年的光辉岁月。70年艰苦创业,公司从最初的71名职工、5部汽车、27辆马车,发展到如今的资产总额20亿元、员工7626余人、拥有各类营运车辆6226余辆的大型集团公司。70年辉煌创业,给这里带来了日新月异的运输变革,使百姓出行更加便捷、更为实惠。站在新时代的节点,我们不妨将时间的年轮稍稍回拨,再次感受她澎湃激情的脉博。
战火中洗礼,艰苦创业一路汗水
1948年10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运输公司在兖州成立转运站,她就是济宁交运集团的前身,仅有71名职工、5部汽车、27辆马车,主要任务是从事军事运输、支援解放战争。公司成立初期,正值淮海战役开始。根据中共华东局发出的“全力以赴支援前线”的指示,公司发动职工响应“解放军打到哪里,就支援到哪里”的号召,组织汽车13辆、马车40辆及人员奔赴前线。全体支前人员怀着必胜的信念,全然不顾天寒地冻、敌机扫射,日夜兼程,把粮食和军需物资及时运送到前线。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战火烧到鸭绿江畔。公司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身抗美援朝伟大斗争中。于1951年2月从兖州、滕县马车队挑选50名马车工人,配备了50辆马车和100匹骡马,组编成一个马车运输连,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
1955年到1972年,公司先后多次承担运送移民、灾民和救灾物资的艰巨任务,仅1957年济宁遭大水灾时,就运送灾民、移民15.5万人次,救灾物资46万多吨。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公司又组织大批车辆、人员紧急参加抢险救灾。
1966年至1981年,公司先后组织13批职工和车辆参加了国家的大三线建设。湘渝铁路、塘沽新港……许多国家大型建设项目都有济宁交运人奋战的身影。在完成运输任务的征途中,他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四川、陕西等地运输路线长,大部分公路是盘山路,尤其在冰天雪地的高山、陡坡上行车,稍不留意就会滑到深沟里去,三天两头吃不上饭更是司空见惯。职工们睏了抱着方向盘打个儿盹,饿了就着冰雪啃几口干粮。但他们没有辜负党和国家的重托,苦练本领,知难而进,出色完成了任务。
嘉祥飞机厂的筹建、菏泽火车站建设用料、确保济宁电厂用煤,以及满足全市人民和各行各业的需求,都铭刻着交运人的汗水与辛劳……
在完成国家重点运输任务的同时,济宁交运人发扬艰苦奋斗、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创业精神,励精图治,拼搏争先,公司自身得到不断发展。
改革中跨越,科学发展提质增效
改革开放40年,不忘初心,快马加鞭,济宁交运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济宁交运人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搏击市场,逐步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特点、适应市场需求的健康发展之路。
自从1978年中国公路上第一次出现个体营运车辆,短短的时间里,个体运输业户骤然蜂起,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计划经济时期坐等乘客、货主的宽松一去不返。由于体制的束缚和思想意识落后于形势的发展,国营运输企业不能以变应变,从而导致市场大量丢失,经济效益迅速下降。在这种形势下,济宁交运人逐渐清醒地认识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待观望,只能接受被市场淘汰的命运。改革,唯有改革,顺应市场潮流,跟上时代步伐,才是企业唯一的出路。从此,济宁交运的每一个发展足迹总是与解放思想相伴,总是与改革为伍。
九十年代,公司确立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市场带动,加快发展”的经营战略,推出了“两转、三改、小包租”的工作思路,打好一推一带攻坚战,即把基层单位推向市场、把干部职工带向市场,使主业大开拓,副业大开发,对外大开放,一切紧跟市场走,一切围绕“上帝”转,一切为了效益干。
2006年改制以来,交运集团以规范的法人治理体制,迅速适应市场经济变革,在道路客运集约化改造、公交客运市场抢占、客运场站改造、宁运快货发展、汽车销售布局上不断发力,企业发展的四梁八柱更加牢固。职工工资连续10年保持10%以上增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连年提升。
自2014年以来,交运集团将转型发展确定为公司战略,开启了又一轮新的征程。道路客运业务不断拓展,城际公交实现全域贯通,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至9个县市区,公交业务成为公司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石,区域市场主体地位更加牢固。2015年以来,公司抢抓政策机遇,购置纯电动车2944辆,同时配套建设了15座充电站、754台充电桩,每天消耗19万度电,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4万吨。2017年,公司将旅游、货运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以顺通国际旅行社为核心,在全部县市区布局旅游集散中心和加盟网点,构建了全域旅游交通出行骨架网络。以济宁汽车总站为分拨中心,成功布局乡镇全覆盖的区域物流网络。汽车销售实现快速增长,11家4S店年销售汽车15000辆,经营规模、品牌效应和创效能力省内领先。公司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抓机遇、迎挑战,实现了稳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