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刘海涛
2017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工程及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尖兵”作用,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创新亮点,做实基础点,压实责任点。探索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步曲”,激发了村集体发展活力,催生了村庄自身发展动力。
第一步:建强帮扶队伍
在提升素质上下功夫
办好农村的事,要靠好的带头人,靠一个好的基层党组织。严把选派关。2017年以来,从市县两级部门单位选派785名优秀年轻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同时,派出单位至少再选派1名机关干部,与第一书记组成驻村工作组,主要派往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促脱贫攻坚。每个乡镇成立一个下派工作队,由综合素质高、责任心强的第一书记担任工作队队长,挂职任乡镇党委副书记。每个县(市、区)成立一个下派工作团,选派11名驾驭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的副县级干部担任下派工作团团长,挂职任县(市、区)委副书记,专门负责第一书记的指导管理。形成了工作团、工作队、工作组三级严密的组织架构,有效促进了驻村帮扶各项任务的落实。严把培训关。定期开展集中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各种方式,每年举办为期5天的全市第一书记培训班,帮助第一书记熟悉政策、掌握方法、提升能力。各县(市、区)针对本地农业农村实际情况,每年分别不定期举办各类专题培训班,提升第一书记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拓宽了第一书记发展集体经济的视野。严把支持关。全面推行第一书记项目制度,将第一书记项目资金纳入市财政予以保障,每年每村10万元,为第一书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供资金保障。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携手共进、共同提高”的方针,在市、县下派部门及各工作组之间搭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合作交流平台,打破了派出部门、驻村工作队、工作组孤立分散、各自为战的局面,将各个部门的优势和力量联合起来,形成了下派工作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做好帮扶工作的整体工作优势。
第二步:探寻发展路子
在增收创富上求突破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富民强村的首要途径。我市明确将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3万元,作为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的硬任务,完成不了不撤回。各下派工作团把第一书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切入点,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第一书记模式”。嘉祥县积极实施“双消强基”工程,探索出土地流转型、发展特色产业型、村社合一型、发展边角经济型、建设生产车间型、新上光伏发电项目型、盘活集体资产型、建设经营场所型等8条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路子,全面消除3万元以下的第一书记集体经济薄弱村,切实做好产业振兴文章,培育建设3-5个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第一书记村级集体经济示范村。汶上县大力实施村级集体经济“破零扶强”工程,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以增强“造血功能”为着力点,探索资产盘活法、资源开发法、商贸带动法等“强村十法”,促进第一书记村集体经济突破5万元。
第三步:突出示范带动
在特色亮点上创品牌
第一书记任职的村大都是集体经济薄弱村或空壳村,村庄基础差、工作难度大,面对繁杂的局面,第一书记没有退缩,充分利用现有政策、资源,走出了一条条各具特色的路子,打好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三张牌”。第一张,土地牌。针对目前种植粮食作物的利润较低的情况,第一书记注重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鼓励引导村里开展土地流转、土地托管,把土地集中经营,搞特色种养植。市食药监局驻兖州区颜店镇仁里村工作组,利用集体土地发展丹参种植,帮助协调解决销售出路,实现了村集体收入零的突破。汶上县畜牧局驻郭楼镇王府庄村工作组,通过流转群众土地,发展中药材种植等多种循环种植模式,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帮助村集体养殖芦花鸡等,实现了包驻村集体收入10万元突破。第二张,特色牌。特色就是卖点,优质就是效益。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人优我强,才能大幅提升产品附加值。泗水县林业局驻柘沟镇黄土崖村工作组利用村里闲置房屋建起了“大嫂”煎饼房。吸纳村里留守妇女摊起了煎饼,经过简易包装后卖到泗水县城和泰安等地,为留守老人找到了一个致富门道。第三张,电商牌。东奔西跑,不如在家淘宝。做好了“互联网+”与当地特色产业的结合文章,就能让藏在深山无人识的宝贝,变成人见人爱的“香饽饽”。市工商局驻金乡县司马镇张周胡村工作组,依托本村种植桃树传统,成立长寿桃蔬果专业合作社,利用电商卖桃7万多斤,缓解村民卖桃难问题。通过网络宣传,做大做强桃花节,挖掘桃文化,打造成立桃文化旅游村。
新一轮第一书记工作开展以来,第一书记充分发挥思路活、人脉广的优势,聚焦脱贫攻坚,广泛调研、多方学习、整合资源,带领大家积极探寻适合本村发展的路子,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在增收创富上取得了新突破。全市第一书记共组织干部群众培训2884次,外出学习1383次,累计参加61085人次,培植产业发展和培育致富项目590个,帮助新增村集体经济收入268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