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3日
首页
第02版:

(上接1版)

文化生态

转化乡村振兴“加速剂”

乡村旅游,看的是“绿水青山”,寻的是“快乐老家”,忆的是“游子乡愁”。“听到这鸟语蝉鸣,看到这青山古树,仿佛回到了儿时童年”,来自济南刘静女士被张庄镇上磨石村的美景深深吸引,更勾起了她浓浓的乡情。

近年来,邹城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坚持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乡风美、家园美“五美同建”,深化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农业园区、旅游景区、生态林区“四区融合”,整建制、普惠式、全域化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相继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201个、达标村331个。济宁市级示范片区大力实施村庄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乡土文化“六化”提升工程,深化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现城乡环卫设施、制度标准、保洁队伍“三个一体化”,形成“一把笤帚扫全城”的良性格局。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新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站30处,年内所有镇驻地和80%以上的行政村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处理全覆盖,被住建部提名为第一批全国农村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示范县。

积极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内涵,引导古村落、特色村居以及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加大对农村历史街区、传统民居院落和生产生活民俗的挖掘保护,使乡村成为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文化之乡、精神家园。深入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六进”,扩大“孟子乡音”文化惠民演出覆盖面,实施“乡村记忆”工程,把优秀传统文化厚植于广大农村。大力开展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城乡联动机制,推行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继续实施农家书屋、送戏下乡、广播电视户户通等多形式文化惠民工程,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网络体系全覆盖。

强基培元

激活乡村振兴“内动力”

“党委负责村庄的发展,村委会负责服务村民,干不好就要把位置让出来,不能耽误集体的发展!”这是后八村两委的明确定位。得益于村两委打破传统用人观念,不断提拔和重用思想素质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外聘员工,招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才选择到村集体就业。目前村党委班子五职中,四职都是外聘大学生,良性的竞争机制,让后八村成为了邹城乡村振兴发展的“领头雁”。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邹城以党组织服务能力和群众满意度“双提升”为目标,选优配强村级班子,抓好村级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加强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整顿转化。市财政每年拿出1.5亿元基层党建工作经费,夯实组织振兴基础,深入实施村级事务管理“六规范”、农村干部作风建设“五项规定”和村级“三个全覆盖”三大工程,连续7年选派第一书记、联村民警、民生代办员覆盖到全部村居,选派优秀年轻机关干部任基层党组织书记,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坚持“人才兴、乡村兴”理念,积极培养新时代“三农”工作队伍,积极探索“技能+创业+学历”教育培训模式,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邹鲁英才”计划,确保农村人才“引得来、留得住、能发展”。以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为重点,全面推进农科驿站建设,配齐驻站专家及科技特派员,打造一批生产型、经营型、技能带动型和社会服务型生产能手、经营能人、农技人员等实用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最坚强的保障。

2018-10-13 1 1 日报 content_591326.html 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