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民政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重点工作攻坚年”部署要求,抓紧抓实民政领域疫情防控,聚力实施兜底脱贫、移风易俗、养老服务、党建统领双基建设、文明创建“五大攻坚”行动,集中资源力量打“攻坚战”,全市民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近期,市民政局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和在网站、微信公众号公示等方式,向全社会公开了2020年度民政工作完成情况和“十三五”民政事业发展成果。
民政领域疫情防控扎实有效。市民政局主动担当,迅速行动,指导全市各村居开展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制定严格科学的防控措施,确保了养老、儿童、婚姻、殡葬、流浪乞讨等244处民政服务机构安全平稳运行。建立困难群众排查和包帮机制,扩大救助范围,发放价格临时补贴6028.37万元,实施临时救助6126人次,支出临时救助资金1231.28万元,及时救助了受疫情影响的困难群众。动员引导慈善力量、社会组织、志愿者助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全市慈善组织募集款物1.88亿元,支出款物2.18亿元,有力服务了疫情防控大局。
兜底脱贫保障坚实有力。扛牢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政治责任,聚焦“百日清零”“百日保零”目标,开展社会救助兜底脱贫、农村低保专项治理等行动,全市摸排困难群众11.8万户、23.58万人,新纳入低保1.9万人、特困供养人员1.4万人,投入财政资金12.7亿元、慈善款物1亿元,保障低保、特困人员、困难残疾人、困难老年人、孤困和留守儿童39万人。提请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关于统筹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实施意见》,构建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大救助”制度体系。我市连续四年代表山东省接受民政部社会救助绩效评价。开展了“合力监护相伴成长”专项行动,保障孤儿724名、重点困境儿童3680名、留守儿童7524名,在泗水县召开全省儿童福利经验交流会。
养老服务发展提质提速。深化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建设,新建各类养老服务设施53处,改造330处,等级评定808处,配备护理型床位1.4万张。为5.31万名困难老年人发放补贴,为6000名高龄、空巢、困难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启动市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与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民政部培训中心)签订了民政人才职业能力培养合作框架协议。打造了兖州区公办养老机构改革、邹城幸福食堂、曲阜“四位一体”农村养老、鱼台敬老院改革等创新经验。
移风易俗和殡葬改革成效显著。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加强孝老爱老文化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会议、倡导移风易俗暨推进绿色殡葬建设工作现场会,开展加强孝老爱老推进移风易俗三年行动,建立移风易俗村(居)“蓝黄红”牌管理办法,统一婚丧办事标准和要求,移风易俗普遍纳入村规民约。婚姻登记实现全市通办。汶上县被确定为全省婚俗改革试点。全市建成市级公益性公墓1处、县级公益性公墓17处、镇村级公益性公墓314处。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推进。建立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全面推行城市社区“一窗受理、全科服务”模式,落实社区工作者三岗十八级薪酬制度。嘉祥县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村和城市社区“两委”换届选举试点。全市社会组织达到4034个、持证社工1528人,评选“孔孟之乡和谐使者”30名,11人获评“齐鲁和谐使者”,2家机构获评“全国百强社工机构”,3个项目和个人入围第十一届“中华慈善奖”。实名注册志愿者144万,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出了重要贡献。成立济宁市地名文化学会,举办“运河之都”最美济宁地名故事征集活动,进一步讲好济宁地名故事。
市人社局
2020年,市人社局紧紧围绕省委、市委“重点工作攻坚年”部署要求,攻坚克难,勇于创新,全市人社事业整体工作实现跃升、重点领域实现较大突破。“技工教育集团化发展”做法被人社部在全国推广,“乡村振兴合伙人”做法被《人民日报》头版、中央《新闻联播》宣传报道;承接全省唯一改革试点达到4项,省级以上试点总量达到10项;荣获“全省人社系统先进集体”,被市委、市政府评为“百日攻坚”行动先进单位、选树为全市干部执行力“十大正面典型”。
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1至11月份,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58万人,完成省定任务目标的108.7%。“政策敲门”“人才夜市”“抖音直播”等9项工作被作为全省“稳就业保就业”经验做法予以推广。政策惠企稳就业。打出社保费“免减缓降”组合拳,截至11月底,全市减免企业社保费29.77亿元、惠及企业2.93万家。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82亿元、惠及7069家企业,稳定就业岗位39.7万个。突出重点保就业。在全省首家出台《促进重点群体就业专项行动方案》,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民工3类群体,开展精准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促进创业扩就业。推行创业担保贷款“一站式”服务,创新开发“电子地图”,向创业者推送最近服务网点。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1.45亿元,同比增加147.1%,总量、增量和获省级以上贴息资金、奖补资金4项均居全省第1位。成功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乡镇、四型就业社区59个,获评总量、分项及奖补资金3项均居全省第1位。优化服务促就业。开展“政策敲门”专项行动,推广“无申请办理”,社保费减免、稳岗返还等12项政策无需申请、直接兑现。创新开展“抖音直播”“人才夜市”等招聘新模式,在全省首家恢复线下招聘,全力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以农民工、个体从业、灵活就业和新业态从业人员等群体为重点,不断提升扩面征缴力度。截至11月底,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579.5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87.1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00.8万人,分别比去年底增加9万人、2.3万人、2.3万人。及时足额落实社保待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现16连增,建立失业保险金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由118元提高至142元。
人才引育实现量质双升。坚持引育并重,积极探索引才新路径、育才新模式,持续开展事业单位“优才计划”,创新实施“人才回引”计划,精准开展“行业专场”“企业专场”“项目专场”“园区专场”招聘活动,引进“双一流”等高校毕业生1497人、同比增长34.7%,专科以上毕业生37976人,同比增长41.2%。全力打造全省首家技工教育集团,让企业实质性参与办学决策,技能人才量质双升。技工院校全日制招生增长12.9%、首次突破8500人,社会化培训和技能鉴定人数双双突破3万人。人社部副部长汤涛给予批示肯定,人社部发文在全国推广。作为全省唯一一家“乡村振兴合伙人招募试点市”,设立“乡村振兴工作站”20家,招募合伙人173人,落地项目146个,带动就业1.4万余人。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成效显著。作为全国8个试点市之一,统筹推进全国和谐劳动关系综合改革8项任务,成立了全省首家“楼宇劳动关系综合服务站”、首个“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宣讲团”,指导企业加强用工风险防控。积极推进农民工工资“治欠保支”工作。市、县两级人社部门74名班子成员联系包保481个在建工程项目并动态调整,实现在建项目工地联系包保100%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平台“实名制考勤”“专用账户上线”“工资银行代发”3个100%全覆盖。在全国率先推出“安全帽维权联系卡”,扫码即可查询举报投诉电话、直连投诉举报平台,实现在线举报、“掌上”维权。“常态化联系包保机制”“农民工欠薪信访线索对接机制”被人社部门户网站刊发推广。
市住建局
2020年,市住建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落实“重点工作攻坚年”总要求,决战“百日攻坚”,全市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城建重点项目提速推进,城市能级和品质大幅提升。全市开工城建重点项目133个,开工率96.38%,完成投资141.08亿元。市住建局承担的9个城建重点项目提速推进,15次获得“月度流动红旗”。主城区内环高架获得“百日攻坚擂台赛总擂主”,12月底前主桥具备通车条件;王母阁路跨线桥、车站西路综合管廊项目建设全面完工;运河路交通疏解主路面通车;洸府河景观一期年底完工;共青团路北延和崇文大道上跨宁安大道完成前期工作;39条断头路全部实现通车;完成17处公共停车场建设,建成泊位2960个;海绵城市、雨污分流均提前完成目标任务。县域城市内涵品质再上新台阶。曲阜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泗水成功创建全国园林城市,嘉祥成功举办全国装配式建筑高峰论坛,邹城获批国家级城镇化试点地区,微山结束不通高速历史,鱼台市民中心建成启用,金乡国际蒜都中心拔地而起,嘉祥新区加速崛起,梁山“一城四区”齐头并进,汶上人民医院等医疗设施不断完善。
住建产业提质增效,全面助推城市经济发展。落实“六保”“六稳”,截至12月22日累计办理预售资金拨付 1286笔,涉及金额 255.21亿元、同比增长26.34% ,多释放监管资金73.44亿元,有效促进了项目投资。纵深推进“银企”沟通机制,帮助企业融资金额达到107.3亿元。1至11月,全市房地产完成投资474.34亿元、全省第6,同比增长10.6%;销售面积102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3.2%(全省平均2.1%)。全市建筑业完成产值810.11亿元,同比增长15.66%。新增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2家,全国装配式建筑高峰论坛及现场会在我市(嘉祥)召开。
住房保障不断深入,住区活力持续提升。棚户区改造提前完成年度任务,开工率全省第一、基本建成率全省第四。成功申报山东省财政支持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城市,共争取改造资金11.25亿元,68个老旧小区全部完工,“济宁经验”被央视和省新闻联播、人民日报、住建部信息专报专题推广,国家开发银行和全省老旧小区改造现场会均在我市召开。新开工公租房302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2636户。新成立业委会62个、环物委217个;出台《物业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1139家物业企业、1804个物业项目纳入信用管理。
村镇建设持续加力,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兖州、邹城、金乡成功入选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3586户危房改造任务提前1个月完成任务;1436座农村公厕全部竣工;城乡环卫一体化深入推进,我市改厕后续管护经验相继被《中国建设报》、省住建厅专题推广;全市城市清洁取暖完工240.34万平方米、完工率113.37%;农村地区完工29.68万户,完工率103.75%;铁路沿线环境问题全省率先清零,得到省环治办全省表扬。
行业监管大幅提升,重要工作全面完成。全市新增集中供热面积830万平方米,城区集中供热面积持续扩大。全面完成热源替代工程,政府主要领导作出“市住建局工作迅速,成效很好,值得表扬”的批示。施工标准化监管体系不断健全,截至目前,全市质量安全检查企业14318家次,发现并整改隐患21823个,其中停业整顿143家;扬尘治理执法检查46884次,处罚工地396次,罚款金额1014.7万元;全市纳入视频监控的建筑工地509个,接入视频点位1786个。加快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回迁安置工作。
优化营商环境,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对上共争取项目14个、争政策18项、争资金43.21亿,获批新生小城市1个,省级重点示范镇3个,省级特色镇7个;争取第三批美丽村居省级建设试点指标12个;太白湖新区生态新城、济宁高新区蓼河新城云创小镇成功申报山东省城市品质提升试点片区。全局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15亿元,签约项目1个,落地项目1个,完成年度招商引资考核任务。
市交通运输局
市司法局
20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司法行政系统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立足“一个统筹、四大职能”,积极履职尽责、开拓创新。我市“健全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机制”入选全国首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我市被司法部确定为全国行政执法监督信息化监管试点,被省司法厅确定为全省第一家移动执法APP试点单位;《民主与法制时报》头版头条刊发我市“和为贵”人民调解经验做法。
坚持统筹谋划,全面依法治市工作稳步推进。压实“一把手”推进法治建设责任。开展定期学法、举办法治讲座和培训,增强领导干部法治意识。构建“三述法+两督察”模式,促进“一把手”履行职责。发挥立法保障作用。研究制定了《济宁市水环境保护条例》《济宁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理办法》,对《济宁市河道管理办法》等4个地方立法项目进行了调研。强化法治建设督察。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制定法治政府建设有关督察规定,组织2次督察活动,推动各级法治政府创建,邹城市、汶上县入选我省首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县和示范项目。
奋力改革创新,政府依法行政能力显著增强。推进依法决策。建立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1+4”工作机制,2020年共审核规范性文件、政府重大决策30余件,确保政府决策合法和合规,有关做法被《新华社内部参考》《新华每日电讯》《法治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建立的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白皮书制度,被省司法厅在全省推广。建立党政一体法律顾问制度。从知名高校及知名律所聘请19位专家学者,作为市委、市政府专职法律顾问,组建有114名成员的法律专家库,为政府依法决策提供法治保障。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在全国地级市中出台首部《网上办案和移动执法指导意见》,推动移动执法系统使用。
始终司法为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精准有力。持续优化法治营商环境。开展司法行政机关法律服务企业发展专题调研,向企业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意见建议341条。实施286项免罚轻罚清单,适用免罚、轻罚清单案件4621件,4831个市场主体因此受益,有关做法被《光明日报》《法治日报》等媒体报道。持续推进减证便民行动,本轮共取消证明事项876项,切实简化了群众办事流程。增加法律服务供给。组建由500名执业律师、20余名公证员组成的中小企业复工复产专项法律服务团,服务企业复工复产。推广“镇村法律服务”工作打包服务方式,实现市县乡村四级法律顾问全覆盖。全力服务疫情防控大局。先后派出103名干部职工,历时3个月,圆满完成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安排的工作任务。试点运行24小时无人公共法律服务站,开通“济宁E法通”微信小程序,遴选100名律师在线答疑,确保疫情期间法律服务不停步。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开播“我执法我普法”“身边的《民法典》”电视普法栏目,举办《<民法典>开讲啦》直播活动,圆满完成七五普法验收,“济宁十佳法治人物”评选受到广泛关注。
切实履职尽责,政府依法治理效能不断提升。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将“和为贵”人民调解室从基层扩大到各个专业行业领域,建立“和为贵”调解室6863个。推广司法所和基层法律服务所“两所共建”“所所结对”模式,升级改造63个司法所,基层依法治理能力和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开展公证参与司法辅助事务试点。在高新区人民法院设立公证司法辅助中心,整合公证、律师、调解、法律援助服务项目,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务和调解服务。切实做好社会稳定各项工作。济宁监狱、济宁市强戒所,加强管控措施,监管场所保持了安全稳定,制定了全省首部社区矫正工作指引,市县两级均成立了矫正委员会,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大局。
市生态环境局
提升站位,构建完善生态环保工作大格局。建立了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定期听取研究生态环保工作制度及市级领导分工督导、市直部门包案督办、县级党委政府负责落实的包保制度,修订实施济宁市生态环境保护考核问责办法。调整成立并实体化运作污染防治攻坚指挥部,抓督导、抓调度、抓推进,10月份,组织开展百日攻坚行动,建立了“五重五包”工作机制,形成了全覆盖的生态环保工作体系。
精准施策,全力打好蓝天保卫战。将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划分施工工地扬尘管控、煤矿煤场扬尘管控、打击行业偷排偷放等“十条工作线”,逐线明确任务措施、责任单位、分管市级领导,逐线压实工作责任。强化扬尘综合管控。5次修订和完善大气污染防治行业治理技术导,组织制定济宁市建筑工地、道路工程施工、渣土运输扬尘治理信用评价暂行办法,管控不到位、情节严重的列入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委托第三方将主城区及各县市区城区360条道普通国省道、高速公路、县乡道路路纳入监测范围。强化散煤燃烧治理。加快实施清洁取暖改造,截至目前,已开工29.53万户、完工29.38万户,并将完成清洁取暖改造区域全部纳入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强化工业企业治理。聘请第三方专家团队完成492家重点涉挥发性有机物企业“一企一策”综合治理;将122家烧结砖企业整合至15家、643家石材加工企业压减至123家,累计关停淘汰燃煤机组20台。深入推进结构调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9.3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2.5%;1-10月份,累计净压减煤炭消费当量363.83万吨,新增商品有机肥使用量18.78万吨,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8.06%,均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截至9月底完成铁路专用线的建设9.8公里,铁路运货量较2017年同期增加828万吨(国铁增加509.07万吨;兖矿集团增加319.14万吨)。强化重污染天气应对。修订完成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和应急减排清单,对重点行业工业企业实施分级管控,共确定A、B级和引领性企业47家。
点面结合,全力打好碧水保卫战。压实治水工作责任。今年以来,各级河湖长开展巡河巡湖4.78万次,协调解决问题190余项,并将河湖垃圾保洁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打造水生态环境政策方案体系。实施水环境保护立法,编制《济宁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报审稿)》、《南四湖污染防治专项方案(征求意见稿)》。加强重点行业企业治理。全市159废水重点排污单位安装自动监测设备并与济宁市环境监控系统联网;21家重点涉水企业、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完成脱盐工艺改造;现有营运船舶均配备了垃圾收集装置,400总吨以上船舶全部加装了防污染设施。全面实施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完成任城区洙赵新河河道综合整治项目等湿地工程3个,人工湿地总面积约39万亩,污水净化能力约90万吨。扎实开展黑臭水体治理。累计投入1.365亿元完成8条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排查农村黑臭水体312处。全市50%行政村(2984个)已提前完成生活污水治理任务。
多措并举,全力打好净土保卫战。全面加强土壤环境管理。完成256个家企业建设用地基础信息采集与风险筛查和32家企业进场采样和样品分析;建立疑似污染地块清单名录,并录入全国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系统。全面加强固废危废监管。在全省率先上线“危险废物大数据监管平台”,全市1000余家1吨以上涉危废企业全部纳入平台。加快危废综合处置能力建设。已建成10个危废处置项目,年处置能力达到26万吨,可处置37类危废;建成远东医疗日处理30.3吨医废项目,完全满足我市需求。
市城市管理局
今年以来,市城市管理局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主动适应发展新形势、探索发展新途径、回应群众新期待,履职尽责、敢于担当、砥砺前行,为我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成功入选全国“新城建”试点市作出积极贡献,市城市管理局被国家住建部评为“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专项行动2020年度表现突出单位,被省人社厅、省住建厅评为“山东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先进集体”。
突出城市更新,跻身全国试点。10月30日,国家住建部发文,加快推进基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决定在全国16个城市开展“新城建”试点,推进城市更新。市城市管理局抢抓机遇,认真分析我市“新城建”试点优势,及时提报城市更新行动方案,多次赴国家住建部汇报争取,高效率完成申报工作,“济宁市列为全国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市”入选全市优秀改革创新案例,“济宁市加强城市运行管理”等经验做法被国家住建部网站发布推广。
突出运行管理,打造智慧城管。按照“新城建”试点要求,推进智慧城管平台升级,市级平台对上与省级、国家平台完成对接联网,对下推行市、县(市、区)一体化运行模式,接入共享相关部门视频监控资源,拓展智慧环卫、智慧渣土、户外广告、共享单车等系统应用,对主城区238条主干道路、417辆环卫车辆、945辆渣土车全时全域监管,广告门头录入系统10313家,部署19个共享单车监测仪,3万余辆共享单车纳入监测体系,初步实现数字化呈现城市全景、智能化开展高效管理。
突出精细管理,提升城市品质。实施市容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发挥创城主力军、排头兵作用,开展“三净”行动、“小十乱”治理、市政围挡、户外广告、非机动车乱停乱放等专项集中整治,公益广告设置率100%,餐饮油烟净化器安装率100%,环保无烟烧烤炉具安装率100%,市污染防治攻坚指挥部通报表扬。实施规划监察执法提升行动。监管城市规划区内规划批后项目428处,立案查处各类违法建设和施工噪音扰民案件41起,执法刚性进一步凸显。实施市政基础设施提升行动。完成5个路段20余万平方米道路罩面、36处路口渠化改造、18处积水点改造,市直管7条道路弱电全部入地,市政基础设施状况得到大幅提升。圆满完成城市防汛任务,3120人的应急抢险队伍第一时间投入战斗。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星夜驰援鱼台老砦,48小时连续奋战,把损失降到最低,受到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好评。实施园林绿化提升行动。主城区实施绿化重点项目37个,新增绿化面积295.72万平方米。推进公园绿地景观提升,红星路、共青团路布置立体花雕、花架,建设花境1000平方米,众多市民驻足观赏,提升济宁美誉度。规划建设凤凰山野生动物园,打造一处集公益、生态娱乐为一体的体验式景区。实施环卫保洁提升行动。城市道路精细管理深度保洁率达到95.6%,持续保持全省前5位,受到省住建厅和市污染防治攻坚指挥部通报表扬。
突出党建筑魂,打造城管铁军。落实班子主要负责同志党建第一责任人责任,压实班子成员“一岗双责”。以创建模范机关为抓手,聚焦“提升城市品质、增进民生福祉”主责主业,锻造政治坚定、组织有力、作风过硬、担当作为的城管铁军。开展“城管进社区”、“民意5来听”活动,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群众关切,累计走访1387户。增设便民服务项目,建成一批城管便民服务驿站,成为市民身边的“党建宣传站”和“生活服务站”。
在下步工作中,市城市管理局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面向“十四五”规划,立足济宁实际,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抓住“新城建”试点市重要机遇,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建设宜居城市、安全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推动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
2020年,市交通运输局坚持以党建为统领,以落实“六稳六保”为着力点,全市“公铁水空”立体大交通建设迈出新步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运输支撑。
党建引领,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着力建设模范机关。强化理论武装,开展中心组学习15次。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制定《“三重一大”决策细则》。深化漠视侵害群众利益专项整治和干部纪律作风集中整顿,选派12个民情书记团队开展“民意5来听”行动。加强干部储备锻炼,招聘16名优秀年轻专业人才,选派14名干部到企业、村等一线锻炼。深化文明创建,圆满完成承担的创城任务,市交通运输局继续保持全国交通系统文明行业、先进集体、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高效推进,重点工程捷报频传。全市交通重点工程年度计划投资93.2亿元,预计完成142.05亿元,达年度计划的152.4%,创历史新高。枣菏高速、董梁高速、济徐高速太白湖互通立交、G327改建工程西段等重点公路工程竣工通车。济宁新机场高速、京台高速、环湖大道东线太白湖新区段加速推进。鲁南高铁曲菏段及4个站前广场超额完成年度建设计划。京杭运河“三改二”、湖西航道顺利实施,韩庄复线船闸交工验收,济宁港总体规划获部省联合批复。济宁新机场开工建设。加快构建高品质、多层级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双招双引”工作力度,签约并落地项目3个,到位资金10.48亿元,位列全市16 个产业招商办公室第一名。全力推进“三争”工作,市交通运输局获得“三争贡献奖”。
优化服务,民生保障持续改善。建设“四好农村路”1312公里,436个行政村的通户道路硬化全面完成。印发《济宁市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邹城市成功入选全国改革试点县。落实公交优先行动,全市具备条件的6228个建制村公交覆盖率达100%,济宁城区开通14条“助学公交”定制专线,在全省率先实现退役军人免费乘坐公交车,在全国同级地市中率先实现全域城乡公交一体化。济宁市被国家邮政局确定为全国15个市级“快递进村”试点市之一。
闻令而动,疫情防控常抓不懈。自1月25日起,在全市高速公路出入口、国省道、机场、火车站等设置联防联控检测点,严格开展进出人员体温检测、境外和国内重点地区入济返济人员核查、登记和相应接转工作。组建9个督查组,累计督导检查190余次。全力保障应急物资运输畅通,派出货车98辆次,运输应急物资1127吨。组织做好交通场站、运输车船的消杀通风和服务人员的防护工作。扎实开展冷链运输行业疫情摸排,摸排冷链运输企业114家、相关从业人员676人、营运冷藏车633辆。市交通运输局被表彰为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
持续发力,“四减四增”成效明显。淘汰国三营运柴油货车17749辆,超额完成省定任务。济宁矿业物流集团一期铁路专用线已开通运营,华能济宁高新区热电公司铁路专用线正加快建设。济宁泗河口、跃进沟作业区物流园码头进展顺利,1至11月份全市完成水路货运量2702万吨,完成港口吞吐量3851万吨。培育先进运输方式,嘉祥港区开通至重庆、泸州等城市集装箱航线,完成港口集装箱铁路集疏港量28068标准箱,多式联运货运量997万吨。
创新管理,治理能力有效提升。全市完成8处治超“非现场执法”设施建设,在全省交通运输综合执法工作现场会上作了典型发言。“非现场执法”查处超限超载车辆3472辆,重型柴油货车违章抛撒车辆1440辆。全面完成公路限高限宽设施和检查卡点清理整治任务,拆除889处,按要求保留132处。全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深化施工工地扬尘管控和县乡公路保洁日常督导。完成100总吨至400总吨济宁籍1958艘运输船舶生活污水柜及监控设施加装工作。大力推进交通运输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市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